[1]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1、第2、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爱德华·肖:《经济发展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7]本·S·伯南克、托马斯·劳巴克、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亚当·S·波森:《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马丁·舒贝克:《货币和金融机构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9]弗里德曼:《货币分析的理论架构》,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4年版。
[10]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说——一种重新表述》,载《最适货币量论文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任务》,载《最适货币量论文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2]弗里德曼、施瓦兹:《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阿赫塔尔霍塞恩:《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卡尔多:《货币主义的惩罚》,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15]卡甘:《1857~1960年货币存量变动的决定与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
[16]马丁·舒贝克:《货币和金融机构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琼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9]弗里德曼、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保罗·海恩(Paul Heyen)、彼得·勃特克(Peler Boettke)、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著,马昕、陈宇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23]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蒙代尔著,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二卷):一般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25]郭田勇:《我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6]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报社2006年版。
[28]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9]肇越:《金融资产膨胀与货币政策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陈涛:《多目标:我国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现实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1]丁文丽:《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效力的区域差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丁欣:《中国货币环境与货币运行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3]范方志、赵明勋:《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34]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王小卫、宋澄宇:《经济学方法:十一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吴敬琏:《吴敬琏专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40]樊纲:《樊纲自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1]时寒冰:《中国怎么办:当次货危机改变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2]陈宪:《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3]王广谦:《中国经济改革30年(金融改革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尚明:《当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45]宋立:《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46]李安勇、白钦先:《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47]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货币政策传导课题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实证》,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49]陆前进、卢庆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50]陈利平:《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能解决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问题》,载《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7期。
[51]储峥:《改革再贴现工具正当其时》,载《经济论坛》2007年第20期。
[52]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启示》,载《中国国情国力》2007年第10期。
[53]何东期:《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载《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54]贺强、王罡:《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完善》,载《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55]李鹏飞:《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模型及实证研究》,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56]李仲阳:《向通货膨胀宣战》,载《消费导刊》2007年第10期。
[57]刘凤:《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选择及其优化》,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18期。
[58]刘瑞:《日本银行加息之谜》,载《资本市场》2007年第10期。
[59]彭兴韵:《外汇储备不是财政收入》,载《环球时报》2007年3月12日。
[60]宋玉华、李泽祥:《麦克勒姆规则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7年第5期。
[61]唐安宝、何凌云:《人民币汇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载《国际贸易》2007年第10期。
[62]吴美焕:《20世纪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及对我国目前的启示》,载《特区经济》2007年第6期。
[63]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我国货币政策》,载《中国金融》2007年第1期。
[64]谢婷婷:《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综述与启示》,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期(上旬刊)。
[65]熊鹏、王飞:《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减弱的原因分析》,载《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66]翟立宏、赵天荣、刘嘉汉:《西部地区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4期。
[67]张建梅:《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析》,载《科技信息》2007年第10期。
[68]张凯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载《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69]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问题》,载《中国金融》2007年第21期。
[70]周卫辉:《1984~1997年我国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概况分析》,载《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2期。
[71]张秀清:《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6期。
[72]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
[73]冯晓明:《“中国适宜采取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教授专访》,载《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5期。
[74]孙太清:《从有效需求不足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载《财政研究》2002年第4期。
[75]许祥泰:《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国债市场基本条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23期。
[76]裴平、熊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77]王志强、王雪标、王振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非结构化经验分析:来自中国的证据》,载《预测》2004年第5期。
[78]路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6期。
[79]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载《财经研究》2002年第10期。
[80]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载《财经研究》2004年第5期。
[81]王雪标、王志强:《拟单位根过程的渐近性质》,载《应用概率统计》2002年第4期。
[82]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国1993~2001年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含义》,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9期。
[83]王钰、王稳:《建立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体系的思考》,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84]杨小娟、熊勇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分析》,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5]王国松:《通货紧缩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实证分析》,载《统计研究》2004年第5期。
[86]谢平:《中国货币政策分析:1998~2002年》,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87]冀爱华:《商业银行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的实证分析》,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8期。
[88]王进才:《我国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探析》,载《现代商业》2008年第9期。
[89]李静:《货币政策传导中的路径扭曲和利益博弈》,载《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第2期。
[90]苏亮瑜:《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盯住目标选择》,载《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91]戴媛:《托宾q与公司财务杠杆、业绩及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载《科技广场》2008年第6期。
[92]白云涛、陈建付:《我国近年来货币信贷政策实践及其取向——伯南克和布林德CC-LM模型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的适用性》,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93]朱正清、黄静茹、邵磊:《罗伯特·卢卡斯经典著作简介》,载《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8期。
[94]黄国石:《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95]辜岚:《从货币传导机制看日本货币政策的失效》,载《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96]秦嗣毅:《日本货币金融政策的演变》,载《现代日本经济》2003年第1期。
[97]王德忠、秦丽:《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区域异化的内生逻辑》,载《财经科学》2008年第9期。
[98]刘淄:《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下利率、汇率传导途径》,载《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9]唐安宝、何凌云:《人民币汇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载《国际贸易》2007年第10期。
[100]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1]张洪武:《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载《期货日报》2003年9月10日。
[102]任建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果的实证分析》,载《金融与经济》2008年第5期。
[103]靳泽慧:《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现状、阻力与对策》,载《金融经济》2007年第16期。
[104]冯丹:《20世纪90年代以前拉美国家金融压抑的状况及其影响》,载《拉丁美洲研究》2008年第2期。
[105]王小丽:《从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角度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106]黄振华:《中国利率市场化难在何处》,载《当代经济》2005年第8期。
[107]毛剑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的实证研究——基于1978~1999年的计量分析》,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08]任啸:《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09]卢庆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10]张洪武:《金融制度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11]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2]张艾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分析》,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3]欧永生:《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探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4]贾炳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5]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16]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17]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18]贾庆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19]潘永东:《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0]习辉:《中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1]张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分析》,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2]林涛:《论我国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3]时文朝:《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4]徐子尧:《货币政策的资本市场传导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5]奚雅丽:《论战后美国的货币、汇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6]王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27]郑志峰:《我国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28]胡霞:《日本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货币政策回顾与借鉴》,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29]张驰:《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0]王宗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探析》,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1]马海玲:《信贷市场缺陷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2]刘英:《基于资产负债表视角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3]唐毅:《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的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4]王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5]乌永波:《金融监管独立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6]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37]王光宇:《经济失衡格局下的金融对策——从伯南克的视角出发》,载《银行家》2007年第1期。
[138]Peter SRose,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in a Global Marketplace,6th edition,1999.10.
[139]Edwards,Sand Edwards,AC,1987,Monetary and Liberalization:The Chilean Experiment,Cambridge,Mass。Ballinger
[140]Fisher,I,1930,The Theory of Interest,New York,Macmillan。
[141]Gottschalk,Jan,2005,Monetary Policy and the German Unemployment Problem in Macroeconomic Models,Springer
[142]Haririan,Hehdi,1989,State Owned Enterprises in a Mixed Economy,Boulder。
[143]Beck,RLevine and NLoayza,2000,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58.
[144]FNourzad,2002,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A Panel Stud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26,No。2,Summer。San Francisco,London,Westview Press。
[145]Paul RKr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Fifth Edition),Addison Wesley Longman,2000,440-583.
[146]McKinnon,RI,1973,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47]Mundell,R,1971,Monetary Theory,San Francisco,Cal,Goodyear Publisher。
[148]Amsden,Aand Euh,Y,1993,South Korea’s 1980s Financial Reforms:Good bye Financial Repression(Maybe),Hello Institutional Restraints,World Development,21(3)
[149]Bekaert,Geert,Harvey RCampbell,Lundblad,Christian,2006,Growth Validity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5.
[150]Kaminsky,LGraciela,2006,Currency Crises:Are They All the Sam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