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笛卡尔
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的确有才华和能力,又抓住了机会,但因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结果还是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你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接下来你就有可能陷入不停地改错的恶性循环之中,特别是当你急着改错时,很有可能会忙中出新错,这样一来,恶性循环的死结就越缠越紧了。更可怕的是,有可能因为你犯的这一次错误而不仅使自己忙个不停,还使公司其他人随你一块儿忙,从而不可避免地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浪费。
在工作中,盲目的“忙”毫无价值。“忙”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因此,你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靠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比尔愤愤不平地去找总经理,质问这是为什么。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最后他对布若说:“你和爱若的确有些不同,我让你看一看你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现在请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卖着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一车大约多少钱?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若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价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卖着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想到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也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样品,而且还把那个农民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然后,总经理对布若说:“你看到爱若是怎么做的了吧?这就是你们俩同时进公司、但工资却不同的原因。”
按说,爱若与布若两人的能力、素质看起来差别并不大,不同在于爱若能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而布若却不能。但正如俗话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半步之差,就成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其实作为公司的一员,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有时候,在工作中会碰到一些并非我们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尽管上司没有交待,但只要我们站在公司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地为公司着想,把这些工作当成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认真、负责地把它处理妥当,为公司消除隐患,而不是置身事外,采取观望态度,那么,我们所做出的努力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同时,这也是一名优秀而出色的公司员工所应当做的。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不要气馁,应该一如继往地工作,主动多付出一些,回报必将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人们习惯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比别人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其实很多时候,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同样的小事情,如果有心,照样可以做出大学问,不动脑子的人则只会来回跑腿而已。故事中爱若与布若的差别,就在那一念之差上,但就是这一念之差造成了两人人生的天壤之别。
因此,对于生活中的布若这类人来说,不要抱怨自己被人忽视,或者总是感叹自己韶华虚度,一事无成。要知道,气愤和不平只会空耗自己的热情,颓废消极的情绪只会销蚀自己的人生。他们应该仔细反思一下:在工作中,有没有时时保持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斗志?是不是处处保持了一种“我只有一次机会”的自断后路、义无返顾的气概?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投入生命的激情?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干自己最该干、最能干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