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最重诚实守信,以诚待人,诚实经商,不赚昧心钱,经商要有道。对经商者来说,诚信的形象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这比什么都重要。”
———颜章根
古往今来,“诚信”一向被中国人视为修身之本,是待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所重视的“贤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儒家思想强调“民无信不立”,宣扬“货真价实,童望无欺”。从商品经济发展史来看,无论中外,商品经济越发达,商业精神越旺盛,就越是恪守信用。“无商不奸”这句话并不能反映商业的本质,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实,商的本质是信,而不是奸。因为成功的企业家都清醒地认识到:惟诚与信,才会给企业、给企业家带来较高的信誉。
商场讲究的就是金钱利润,然而,对于诚信,香港金利来集团主席曾宪梓先生则看得比金钱更重。有一次,一家很大的百货公司,向曾先生口头订了 50 打泰国式的领带,价格还是按原来的价格约定的。但是等曾先生去泰国购买原料的时候,才发现因为泰国丝产量低,而全世界的需求量却很大,所以泰国丝的价格上涨了许多。如果曾先生按照原来的价格将这50打领带卖给那家百货公司的话,自己就要亏损很多。这时就有人劝曾先生说:“不卖给他们了,反正没有书面合同。口头协议可以不算数的。”但曾先生却说:“不行,口头说话也要算数。”对于这笔明显吃亏的交易,曾先生仍照约定做了。事后,曾先生说,这笔生意在金钱上是亏了,但在诚信上却是赚了。通过这件事,生意中人都认为曾先生靠得住,曾先生的生意也便越做越大。
做亏本生意,在许多人看来,无疑是有欠聪明的。殊不知,肯吃亏恰恰是一种大智慧。眼前的金钱毕竟都是小利,亏了可以重来,但若是因为小利而坏了诚信,以后生意的路便会越走越窄,丢失的恰恰是大利。多年来,金利来公司与客户之间一直是朋友之间诚信合作的关系,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企业文化,金利来的品牌才会越打越响,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商场中是最要讲究信用的,没有信用,坑蒙拐骗,偷奸耍滑,生意最终不可能长久。因此,诚信为商业之本,诚可取信,信是获利之源,诚信就是竞争的利器,诚信就是财富。“无奸不商”是人们的误解,真正的商人是以诚信起家的,商海行舟,是凭诚信为根本的。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无不恪守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其品牌优势得天独厚。同仁堂非常注重弘扬“德诚信”精神。在新的发展时期,同仁堂仍坚持以“德诚信”为核心的道德信念,无论在同仁堂药店里,还是在车间里,到处都挂着这样一幅训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其实这条古训是在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 年)同仁堂初期创业者乐凤鸣在《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序言中明确提出的,后来成为历代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不得偷懒耍滑;在配料过程中,真材实料,诚实无欺,严格遵守质量标准和配比规定,不得搀杂使假。这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和医药道德的集中体现,构成了同仁堂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它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古训,也是同仁堂“德、诚、信”的具体体现。
像同仁堂这样讲求“德诚信”精神的企业,老百姓需要,市场需要,员工也需要,必定能在生存与发展中逐步做强做大,这也许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制胜的秘诀。
信用、信义是立身之本。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品行的证明,也是衡量一个员工责任感的尺子。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上失去了诚信,说明他人格上有缺陷,是一个品质不健全的人,一个人一旦不守诺言,毁约背信,会让公司遭受重大的名誉损失。另外,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不能信守诺言,就会打乱工作中的秩序,为公司的管理带来隐患。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会在工作岗位上玩忽职守,而影响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而一个讲诚信的人,人们都喜欢和他来往。一个人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后,就为自己奠定了强大的亲和力基础,在工作和事业上会吸引一大批朋友和支持者。纵然在某些时刻会遭遇一些困境,也会有人为他消除障碍,帮他走出困境,踏上坦途。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诚信“二字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对顾客一定要诚实、守信,这样才会赢得顾客的信赖,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句激励士气的口号及企业最经济的经营之道,而且还是对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和要求,是每一个员工个人的成功之道。它推崇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即对错误“不害怕,不接受,不放过”,每一个员工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员工的期待,它时时刻刻警醒员工要尽最大的可能,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时,抱着“一次就做对”的信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需要员工对每一个“第一次”从事的工作都有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