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把年味里的那种热闹、喜庆以及人们对新年的渴盼描写得惟妙惟肖。
曾经,我们过年时,即便再不拘礼节的人到了那一天,也必定要穿戴整齐,挨家挨户去道贺请安,相互鞠躬作揖,口里连称“恭喜恭喜”、“恭贺新禧”。
即便再远的亲朋,也必定要在元宵节之前赶来团聚。孩童追逐嬉戏,燃放鞭炮;大人把盏推杯,闲话桑麻;红烛高照,对联辉映;户户但听妇孺笑,家家扶得醉人归。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与祥和。
而过年前后的集市上也是灯笼高挂,彩带飘飞,大人们摩肩接踵喜气洋洋地办着各种年货,遇见了相互问好,给整个村落小镇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喜色。
孩子们就盼着过年来临,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吃好菜,家里还堆放着各种糖果,有压岁钱,可以在爆竹声声里欢呼雀跃。
所谓“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映入眼帘的那一抹炫彩;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甭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声“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年味就一天天变淡了。所谓“年夜饭”成了全家人跑去酒店里吃一顿丰盛佳肴;小孩子还是孤孤单单地摆弄自己的那些玩具;邻里之间都不认识,更别说相互拜年了;有些人甚至要为了躲避那些红包等“巨额”开支而选择身处异乡,胡乱了事。
由此,我们中国人以前非常隆重的那些年味在如今有了迥异的差别,有的人甚至感叹“过年劳民伤财”、“就打打牌、嗑瓜子”、“一点意思也没有”。生生不息的“中国年”因而变得索然无味,然而我们依然无法割舍这个盛大的节日,只好感叹:年味到底哪里去了呢?
以前,经济状况并没有现在的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底下,所以总是盼着在某个节日里能够改善一下生活,而过年无疑是最好的日子,同时,劳苦大众也把希望寄予在新年里,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因此,过年总是让人翘首以待。
而如今已是吃穿不愁的年代,人们在忙忙碌碌中追求着物质的丰足,在满眼繁华中把我们的“年味”给丢了。
冯骥才先生曾就此探讨过,“年”究竟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我认为是精神的,它绝不是民族年度的服装节与食品节,而是我们民族一年一度的生活情感的大爆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是实现梦想的大表现。
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最大的民俗就是过年。它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
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祭祖,还是守岁,燃放鞭炮,拜年等等,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续,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团圆、亲情、祥和,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中国人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
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通常来说,精神是无形的,似乎可有可无;物质是有形的,自然必不可少。然而,正由于轻视精神的意义,从而漠视相关的文化,乃至于发展到对于民俗所承担的民族精神与情感毫不关心。这就是春节乃至各种节日都渐见尴尬、空洞而又无奈的深层原因。
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
尽管年味已经变淡,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见春运期间,各大车站人山人海,尽管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忍受数百上千公里的辗转、车站的拥挤与嘈杂、超载的危险与惊恐,还有高得离谱的黑价票和附加费。
然而,他们还是固守着这一传统的温情,生怕这个也丢了,那么人就真的成了生活的奴隶,一无所有了。
很多人千辛万苦地回家,就是为了找回失去的年味,因为现在节奏太快了,活着太累心,大家都需要那么一个祥和美满的氛围,释放一下自己。一个人,总得给自己一份希冀,一个期盼以及一个值得欢庆的节日。
过年就是一种真情的大释放,应该有的是欢乐、友好,而不应该只有功利与虚伪。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看成是一个可以拉近利益的梯子,可以光明正大地送礼,可以毫无顾忌地给红包。
“拜年”的方式要么简化为手机上一条群发的短信,要么物化为具体金额的红包。要想听到一声纯粹的、不包含任何利益诉求、只表示人类友爱与祝福的“恭贺新禧”,已经越来越难得,越来越稀罕。
其实我们可以卸下平日里职场上戏子一般的面具,只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团圆欢畅,给自己的父母“捶捶后背,揉揉肩”,给自己的孩子讲讲故事,和自己的朋友喝一杯“干干净净”地酒,除却一切应酬负累,做几天无忧无虑的孩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重要的是那种回家的感觉,那种相聚的亲情。
其实朴素,真实,不做作,便是对年文化的一种最好的维系和传承。否则,我们会过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失落,越来越寂寞,一年四季,究竟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乐趣。
其实年味依然在,只要我们不把自己弄丢了,不因为生活的奴役而精疲力竭,那么就在自己的身上就可以找到它。我们还会如往常一样感受着: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副副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