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完回到家,他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忙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众所皆知,植物生长是需要依赖一系列条件的,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要有适量的水肥,还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等等。那个浮躁的宋国人急于求成,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费了半天力气,却把事情办坏了。
浮躁,按照字面理解,就是轻率、急躁之意。在心理学上,浮躁主要指那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浮躁的人一般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盲动冒险脾气又大。人浮躁了,往往会终日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脸色也会暗淡似灰,眉头会紧锁如川,脑子也会呆若木鸡,看谁都不顺眼,逮谁跟谁急,长久下来,就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丧失收放自如的弹性。浮躁的人做事情常常既无准备又无计划,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动手去干。不是循序渐进地稳步向前,而是恨不得一锹挖成一眼井,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欲速不达。总之,浮躁是一种不太理智的情绪,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心态,又是一种不太好的精神面貌。
领导干部如果感染了浮躁的毛病,就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学习,更谈不上刻苦钻研;就不可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风的飘浮也必然导致认识的肤浅,用肤浅的认识来指导工作;就不可能扎扎实实抓好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浮躁,便会急功近利,热衷于搞短期行为,破坏的是健康发展的根基,影响的是持续协调发展的后劲;就会浮在面上情况不明,就会缺乏深思熟虑,从而导致标本不能兼顾,破立不能周全,方法简单,作风武断,容易留下后遗症;就会只走上层不走基层,搞形式不干实事,造虚假政绩,搞“形象工程”,躲的是难点,留的是矛盾,得的是私利,失的是民心。从主观原因来看,领导干部产生浮躁的原因是热衷于急功近利、自身修养不够。急功近利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出现了偏差,而世界上没有不播种就有收获,不努力就能成功的奇迹。许多急功近利者往往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功未得利未获,却付出沉重的代价。自己知识贫乏,思想境界不高,艰难困苦体验少,学习工作缺动力,后劲差,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容易乱方寸、跟风走、出娄子。
领导干部要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基层情况,抓好工作落实,争取更大成效,必须远离浮躁,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心态和精神面貌。远离浮躁,就要勿忘职责,志存高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源于淡泊寡欲的心绪,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来源于对自身差距和肩负的责任的深刻理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意识来源于崇高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把理想和追求树得高一些,把事业和责任看得重一些,把名利和享受看得淡一些,真正坚持不懈地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才会远离浮躁,远离浮躁,就要心无旁骛、心静专一。《荀子·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有六条腿和两蟹钳,自身条件比蚯蚓强得多,但由于浮躁,如果没有蛇和鳝的洞穴就无处寄身。可见,只要心恒志专,即使自身条件差一些,也能有所成就;反之,自身条件再好,性情浮躁,也将一事无成。远离浮躁,就要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争创佳绩。宋代陆九渊在《鹅湖教授兄韵》中写道:“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垒成泰华岑。”意思是说: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大海;拳头大的石头累积起来,就能形成泰山和华山那样巍巍高山。领导者只要勤勉努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就能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