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决策活动中,决策失败(或失误)是具有不可避免性的。而决策失败(失误)处理得好,是可以转变为决策成功的动力和先导的。
在现实社会中,一旦决策失误,特别是当一些事关前途命运或决策者付出大量心血、代价的重大决策失败后,面对着沉重的打击,决策者往往会滋生一些消极的心态。认识这些消极心态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对于决策者超越自我将会有所补益。这些心理误区主要有麻木不仁、惊慌失措、自我开脱、转嫁责任、心灰意冷、愤怒攻击等几个方面。
当决策失误的打击来得十分突然或主观感觉压力过大,超出承受能力,有的决策者就会产生麻木不仁的心态。这种麻木不仁的心态又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木僵态,一场狂惊,使之呆若木鸡,不知如何是好。二是冷漠态,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而这种冷漠、无动于衷其实是表面的,实际上其内心是焦虑不安的,十分痛苦的。三是无谓态,对失误不以为然,毫无疚意。
由于有的决策者对决策失误或突发事变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和精神准备,一旦发生毫无预料的情况,应激品质不良,就容易表现为心慌意乱,丧失自制能力。
有的决策者当决策失败后,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和心理痛苦,常常歪曲事实,喜欢编造理由为自己开脱,用以掩饰自己的过错,维护自身所谓的尊严。
有的决策者对自己的失误,不仅不肯做自我批评、进行深刻反省,反而千方百计寻找替罪羊,将自己的过失推给别人,借以保护自己,减轻自身的不安。
有的决策者一旦决策失误,尤其遇到重大决策失败,消极情绪便会弥漫身心,致使一蹶不振,不思进取。
有的决策者失败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甚至对前途和未来彻底丧失信心,于是不惜用自伤、自残的办法折磨自己,甚至用自杀的办法来惩罚自己。
在对抗性决策中,有些决策者被对手打败后,不去总结自身弱点以加强自己,在竞争中反败为胜,而是迁怒对手,并将愤怒的情绪演化为攻击性行为。
毫无疑问,决策失败后这些消极心态和行为,都是决策的陷阱。决策失误后,必须解决好决策失误后的心理误区,才能促成决策由失误到成功的正向转化,从而达到升华效应。
一是要及时消除错误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采取得力措施及时稳定局势,尽力消除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要深刻反思造成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不管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还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作为领导者都应深刻反思,并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特别注意在矫正决策思想、改进决策方式、端正决策态度、丰富决策知识与经验上下功夫。三是要精心修正和完善原有决策方案,应深入分析原因,认真吸取教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际、新的要求修正和完善原定的决策方案。四是抓好落实,确保新决策全面落实,想方设法把由于失误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与此同时,领导者本身要切实提高对决策失误的认识,善于从经验教训中探求真理,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要着力建构自己高强度的挫折容忍力,使得遇到决策失败也不灰心丧气,反以逆境为动力,愈挫愈勇,愈挫愈奋;要注重强化自我心理管理,全面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尤其要善于总结,求得自我不断完善,勇于自省自责,实现自我超越,从点滴做起,从而走出心理完善的蹊径。
§§第四章 领导用人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