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不仅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也是领导者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而导致领导决策失误的种种原因,往往与其不良心理有直接关联。不良心理主要有利己心理、自负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等四种。
利己心理。私欲存乃行不正,淡名利则正气兴。现实生活中,凡是执政为民、用权为公的领导者,他们在研究重要问题、决定重大事项时,能够严格按有关原则、程序和政策规定办事,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充分酝酿、集体决定,自觉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而那些违背规律、犯反规定的行为,往往与谋私利、藏私情相联系。由此可见,戒除私欲是实施正确领导的重要基础,出以公心是谋求科学决策的基本保证。
自负心理。信心贵如金。自信对于领导者来说至关重要。当谋则谋、当断则断是领导者理当具有的品格。但有的领导者尤其是主要领导却把这种应有的主见变成自负,常常妄自尊大,固执己见,甚至刚愎自用。在决策中,自以为情况最熟悉,自身经验非常丰富,听不进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习惯于划框子,定调子,搞“一言堂”、“家长制”,造成议事决策闭塞言路,直接影响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
侥幸心理。一些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心存侥幸,自以为当官靠运气,估计不会发生什么安全事故,因而不去认真抓、认真管。而一旦事故发生,有的还心存侥幸,隐瞒不报,寄希望于瞒天过海,以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蒙混过关。侥幸心理还是导致一些领导班子集体违规、集体腐败的重要原因。在作出决策时,他们往往误以为有些事只有班子内部的成员知道,如果大家都不说出去,谁也不知道,即使查出来,也还能以“集体研究决定”当“挡箭牌”为自己开脱。
从众心理。表现在:一种是领导班子的从众,实际生活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跟风”。看见别的地方提个什么口号、搞个什么开发区、上个什么项目,自己也鹦鹉学舌、东施效颦一番,全然不顾当地具体情况。这种决策必然是脱离实际、贻误一方的。另一种是领导班子内部成员个体的从众,或者因自卑感重,或者因“老好人”思想作怪,或者因不思进取、能力低下等原因,一味地看主要领导的眼色行事,跟着大众表态,只当“举手委员”。
矫正决策之中的利己之心,最为重要的是领导者本身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大局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始终把谋求党和人民的利益、推动事业发展作为基本职责和价值追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能为了个人而损害公共利益,为了局部利益危害整体利益。
矫正决策之中的自负心理,领导者应自觉树立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注重发挥班子集体的作用。决策时应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批评性的意见和少数人的看法。
矫正决策之中的侥幸心理,领导者应具有敬业精神,真正做到认真负责,尊重人权,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在制度建设上,必须严格议事决策程序,尽可能增加议事决策的透明度,通过对决策过程的有力监督,把侥幸得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应加大对违纪违规违法决策的查处力度,绝不让侥幸者从中捞到任何好处。
矫正从众心理,一方面需要始终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育,使领导干部自觉地做好“结合”的文章,坚持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强化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督促其认真履职,奋发争先,同时,还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决策环境,切实增强决策参与的安全感,创造敢说真话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