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的前提与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地、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僻、自卑、暴怒、怨恨、猜疑等不良的心态中,轻则妨碍潜能开发,重则导致心理变态。对此,切不可小视。
那么,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早期的精神病学家门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这样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1958年,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1985年)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尽管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综观各类定义,不难看出心理健康包括狭义和广义、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从消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没有心理障碍和疾病,这是心理标准的起码标准;从积极层面看,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内涵,它意味着不仅要减少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更要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都是从智力水平、自我认知、情绪状态、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的。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主观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最经典的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众所周知,在这个快节奏、多变化、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人的心理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心理健康是领导干部赖以生存发展的最积极的内在资源,是正常工作和学习的前提,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保证。一般来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特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进取精神。二是善于将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评价中(比如,了解情绪的“传染性”,懂得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和感染同事和下属;在制定新的政策和制度,采取新的改革措施时,考虑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等等)。三是工作中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业缘型人际关系。四是家庭生活幸福和谐。五是身体健康、睡眠良好、精力充沛。
领导干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任务,是社会稀缺的人才资源之一。其心理素质的高低还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和基础的。不良的心理不但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障碍,还可能会使心理素质的提高迷失方向。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讲究心理健康,注意个人心理卫生。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具有一个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具备健全的性格结构;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富于同情心和责任感;讲究心理健康,就应当学会宽容和尊重人、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