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马勒博士有一句名言,叫做“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应当说,健康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非常关心和向往的,因为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所持有。我们到医院去做体格检查,医生按照体检表上所列的项目,从身高、体重、皮肤、心、肝、肺、肾、脾、胆、胃、肠等等逐一检查,如果没有发现什么毛病,那么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健康。其实,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传统健康观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而发生了改革,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理——心理——社会的角度去关心人们的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公布的章程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安定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标准是:(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5)能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和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自如。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卫生组织在这个关于健康的定义和标准里,已经使“健康”包含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而且已经把心理健康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这无疑是对健康观念的科学深化和杰出开拓。随着人类生存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到了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重新公布了“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躯体健康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社会适应健康就是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及其变化,感觉得体和自如,并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能按照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愿为他人的幸福和社会作贡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健康”观念的明显变化:“健康”包括的四个方面内容中的三个方面——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实际上都属于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健康”的内涵中大大增加和突出了心理健康部分。实际也如此,任何人光有健康的躯体是非常不够的,假如他不是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的话,他就不能自如、自然、自若、自在、自得地生活于社会,而将是格格不入、别别扭扭,甚至是动辄得咎、困难重重的,更严重时会感到难以生存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身体健康包括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良好,生理功能状态正常,没有疾病,具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并能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身体发育匀称,有标准体重,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若身体不健康,也就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样,心理不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可言。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往往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与人们的正常生活、发病原因、症状和康复密切相关。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也认为,人的躯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密切;正是二者的矛盾运动,才使人的生命活动得以维持、变化和发展。从起源上看,只有先具备躯体才能产生精神,但从作用上看,精神又是躯体各器官运行的主宰。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健康概念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有心身健康,才能做好领导工作,才能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