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经过了一个生肖的周期,当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这顶耀眼的“桂冠”远涉重洋,戴到了一个东方人的头上。他就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孟加拉省加尔各答的一个地主家庭里。父亲戴宾特拉纳特学识渊博,是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有11个兄弟姐妹,其中6个哥哥均从事社会改良事业或献身于文艺复兴运动。可见,泰戈尔生活在一个既有文化修养又较富裕的家庭,优越的经济生活使他从小不用因贫困而到处奔波,而父亲和兄长们对泰戈尔的世界观和文艺思想的形成又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可以说为他的成功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
但是泰戈尔对这种衣食住行都由仆人来料理的生活并不感兴趣,而是经常偷偷地跑出去玩耍。有一次,他独自去河里游泳,按照当时的家规,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大自然的美丽诱惑着他,那碧绿的河水仿佛是一块绿色的玻璃,那微风吹动着的两岸垂柳,飘飘荡荡,又像是少女那飘动的长发,“嘤嘤”的鸟叫声更是悦耳动听……这种自然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幼小的泰戈尔。于是他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遨游。当家人急切地找到他时,他还在水中尽情地游着呢。为此,他挨了打,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在那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不可名状的美丽。也正是那一次,激发了他要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和赞美大自然的决心。这种非艺术的熏陶,使泰戈尔终身受益。
泰戈尔在童年时代对刻板乏味的学校生活感到厌恶,但优秀的家庭条件使他从小就接受了文化教育,家里专为他请了家庭教师,讲授梵语经典和文学艺术。他很早就表现出了诗人的天才,他的哥哥姐姐们也常常促使他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爱好文艺,经常同村妇、石匠、帮工和农民接触,聆听这些平民百姓讲述的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14岁时,他在孟加拉文化节和民族主义节的集会上,第一次公开朗诵了他的诗作。他在诗里把印度的光荣历史同当时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主义统治作了强烈的对比,赢得了广泛的赞扬。
1878年,17岁的泰戈尔,被他的哥哥送到英国去学法律。泰戈尔在英国攻读法律期间,把注意力倾注在英国的文学上。1880年回到印度后,泰戈尔完全献身于文学事业。不久,他跟随父亲和哥哥到印度北部旅行,广泛地接触社会,饱赏了祖国瑰丽的自然风光。1884年,他加入“梵社”,并任秘书12年之久。泰戈尔常以他的民族主义而自豪,曾与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兼大作家班给姆·特吉在杂志上就理想的印度社会一题进行过辩论。年轻的泰戈尔反对盲目的排外复古,主张把印度古代的文化同欧洲文化融为一体,创造一种更高的文明。
泰戈尔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的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和剧本《大自然的报复》、《瀑布的觉醒》、《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在两部诗歌中,诗人纵情地抒发了青春年华的欢乐,酣畅淋漓地描述了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景。在形式创作上,他突破了诗歌固有的格律,创造了新韵律和新格调;但招来了印度卫道士和文艺批评家对他的攻击和责难。1886年,他发表的诗集《新月集》洋溢着纯朴的母爱和儿童天真烂漫的幻想。由于这部诗集的成功,他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称号。泰戈尔在这时期的作品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宛如一股清泉,湿润了枯寂的印度大地,开创了新一代诗风。剧本《大自然的报复》和《瀑布的觉醒》则是他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美学思想的反映。
1890年,泰戈尔应父亲的要求接管了家族的产业。他从此离开加尔各答,住在农村,经常是以船为家,四处漂泊,饱览湖光山色的绮丽风光,广泛地接触乡村社会,目睹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戾和农民的苦难生活。残酷的现实触动了诗人的心弦,激起了他对剥削制度和殖民统治的无比愤慨,他于1901年离开舍利达家园,在桑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工作。在他的精心规划下,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他还创办过希里尼克坦实验村,作为他试图对印度社会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的楷模。
1905年,英国推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掀起了民族解放的高潮。这时,泰戈尔回到加尔各答,毅然投身于独立运动。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激动人心的爱国歌曲,创办了宣传进步思想的杂志《宝库》。1907年,他担任孟加拉文学大会主席,写了诗歌《奥罗宾多,罗宾德拉纳特向您致敬》,反对殖民主义对作家兼政治家奥罗宾多的迫害。运动失败后,泰戈尔灰心丧气地脱离了政治运动,回到桑地尼克坦从事文学创作和民族教育协会的工作。
泰戈尔在这段时期的主要著作有诗作九卷,其中包括《云使》、《两亩地》、《故事诗》等名篇;还有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及爱国歌曲《洪水》、《让祖国的地与水甜蜜起来》等。
1912年,泰戈尔到伦敦旅行,向英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和W·B·耶茨朗诵了他具有浓厚东方气息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事后,庞德将该诗作交付出版,并由耶茨撰写前言。翌年,由于久负盛誉而又懂得孟加拉文的诗人海顿斯坦的推荐,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那至为敏锐、至为清新又至为优美的诗篇”。随后,他将所得的8000英镑奖金全部交给学校作修缮费。名扬四海的荣誉打破了他的宁静生活,他接连外出旅行,访问了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在世界各地朗诵他的诗歌。泰戈尔个子高大,满面胡须,身着长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英国赐予他爵士封号。6年后,他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镇压旁遮普尔的民族运动而放弃了爵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泰戈尔曾与世界文化名人一道组织和平团体,呼吁各国人民起来反对战争,相亲相爱,共同创造人类的理想社会。他为此风尘仆仆地走遍世界各国,于1924年再次来到中国,回国后出版了《在中国的谈话》一书。1930年到苏联参观访问,并写了《俄罗斯书简》一书。
这期间是泰戈尔创作生涯中的全盛时期,他的文艺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小沙子》等;成名之作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等;戏剧《赎罪》、《顽固堡垒》等。
20世纪30年代,泰戈尔基于对被侵略国家的同情,写了一些政治抒情诗,如《非洲》、《敬礼,佛徒的人》、《号召》和《忏悔》等,表达了他对遭受法西斯蹂躏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1941年4月,他写下了的著名遗作——《文明中的危机》一文。这是一篇政论文章,文中他对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罪恶统治作了强烈的控诉,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能挣脱殖民主义锁链,获得独立的坚强信念。
泰戈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他用孟加拉文写作,并把许多作品译成英文。他一生共写有诗集50本以上,长篇和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100余篇,戏剧20多种。此外,还有哲学、政论、回忆录、游记和书简等作品。他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印度的诗歌传统,具有孟加拉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语言流畅,韵律和谐,格调清新,在孟加拉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此外,泰戈尔还是造诣很深的音乐家和绘画家。他七十高龄才挥笔作画,画了1500百余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曾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展出。他的歌曲如《船夫之歌》和《乞丐之歌》等,也像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善于把古典作品和民歌融为一体,韵律自然,思想豪放,不受传统格律的束缚。他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一直沿用至今。
泰戈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关心人类进步的思想渗透在他的全部著作当中。他的作品在印度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许多印度作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一生辛勤劳动的成果,无疑是印度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泰戈尔的名字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并不陌生的。泰戈尔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来,在我国拥有广泛的读者。大半个世纪以来出版过的中译本和研究介绍他的文章可谓车载斗量,积案盈箱。早在1924年,他就来到中国访问,先后在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参观、讲学,和中国学者、诗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4年5月7日,泰戈尔在北京度过64岁寿辰,梁启超在祝酒词中还送给泰戈尔一个象征两国人民友谊的中国名字——竺震旦。而泰戈尔以后也送给我国诗人徐志摩一个印度名字——素思玛,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他的作品对于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941年8月的一天,诗人怀着对世界无限的爱,告别了他所钟爱的国家和人民。一颗文学巨星陨落了,但他留下了无尽的宝藏。他那追求真理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他那关心人民爱恋祖国的诚挚情感,他那宁折不弯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心,永远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世界遗忘。
永远都不要指望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能得到非凡的东西。我们对生活应抱有乐观的态度,对我们的未来应持有追求的意念。这样的生活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样的生活才是精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