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一辆马车在西普鲁士的街道上狂奔,驾车的孩子站在驭手的位置上双手紧握缰绳。“拦住他,拦住他!”路人发现这辆受惊的马车是个孩子在驾驶,不由得大声疾呼。然而有谁能拦得住这四匹发了疯的骏马拉的车呢?这时,驾车的孩子突然发现有母女俩在过马路,孩子一边嘴里“吁、吁”地吆喝着马停下,一边双手挽紧缰绳绷直身子勒住狂马。车停了,惯性使孩子一下摔倒在凹凸不平的坚硬路面上,满脸是血的孩子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还想上车,但是由于他摔得太重上不去了。“快,快救我父亲,他要死了!”围观的人这才发现车上躺着一个昏迷的成年男人,男人的头上黄豆粒大的汗珠粒粒可见。于是路人将孩子抱到车上,将车赶到最近的一家医院。赶车的孩子就是几十年后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埃米尔·冯·贝林。
1854年3月15日,贝林出生在西普鲁士一个寻常百姓家,贝林的家族中没有一个人和医学有缘,他学医纯粹是因那个冬夜他赶车狂奔,医院救活了他那蛔虫钻胆的父亲所致。
贝林是个肯钻研的年轻人,在柏林医学院他始终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当贝林大学毕业时,普法战争打响了。贝林没有躲进实验室或开间诊所过清闲太平的日子,他知道枪弹横飞的战场上每天都有人受伤、流血,就毅然入伍做了军医。他不甘心等在后方救治送来的伤员,而是常常随担架队到最前线去抢救那些刚刚倒下的战士,以致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被流弹击中肩部。贝林被抬上了手术台,躺在另一张手术台上的是一个等着锯腿的战士。混乱匆忙的战争中什么事都会发生,止痛针只剩最后一针。贝林叫医生给那战士注射,而那战士拔出身上的手枪威逼着医生说:“给贝林军医注射。他是重要的,我死了没有关系。”贝林流着泪接受了这针止痛针,当听着那战士锯腿时发出的惨叫声时,贝林立下誓言,今生今世都要为减轻人类的痛苦活着,矢志不渝!
战争结束后,由于贝林的英勇无畏,医术精湛,他被特邀到军医院做讲师。贝林更加刻苦勤奋、勇于钻研,受到举世闻名的细菌学家柯赫教授的器重。1889年,贝林开始在柏林的柯赫卫生研究所当助手,在柯赫教授直接领导下从事细菌研究。当时这个研究所已蜚声世界,曾先后找出许多传染病的病原菌,如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他们还发现,这些病原菌会产生毒素,使得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出现种种病症,严重的甚至引起死亡。那么,怎样才能征服这一些病原菌呢?贝林的心中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贝林在柯赫研究所里结识了一位叫北里柴三郎的日本人。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勤奋钻研使贝林和北里柴三郎成了要好的朋友。北里柴三郎精通中国古代医学,非常崇拜华佗、李时珍。一天北里柴三郎又和贝林谈起征服病原菌的问题,他说:“中国古代医书有一条医理,叫做‘以毒攻毒’,有文字记载的就有用砒霜这种剧毒药品治疗人体内寄生虫的记载;在欧洲,琴纳首创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实例。我看以毒攻毒之所以沿用至今,必然是有道理的,我们能不能根据这条医理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以毒攻毒,以毒攻毒,”贝林嘴里轻轻念着,突然,他高兴得跳起来:“对,以毒攻毒!病原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能攻毒的抗毒素。”医理明白了,但还需经过艰苦的实验。贝林先从研究治疗破伤风这种严重的外科疾病入手,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外伤后的伤口而引起的一种死亡率相当高的疾病。贝林仿照巴斯德治疗狂犬病的办法,把感染过破伤风而依然活着的动物血清注射给刚刚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动物或者有外伤而可能感染破伤风的动物。经过300多次试验,终于证明这种血清可以预防破伤风。这项发现告诉人们:得过破伤风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对抗破伤风毒素的“抗毒素”。贝林还发现,这种含有抗毒素的血清只有在机体发病前或刚刚发病时立即注射才有效,一旦疾病已经形成,再注射就没有什么效用了,这在医学上叫做“免疫作用”,而不是治疗作用。
1889年在德国医学学会上,贝林根据实验结果想出了“抗毒免疫”的新概念,阐述了以毒攻毒的原理。新的东西往往不易被人很快接受。会上,贝林读着他与北里柴三郎合作的论文,可会场上许多人都心不在焉,有的甚至打起了哈欠。他有点着急了,不得不放大了声音,以引起大家注意。一位学者站了起来,“先生,你们的这篇论文有点道理,不过,有些字眼没听说过嘛,不是故意挖苦两位,你们年纪轻轻,就在杜撰医学新名词。”这番话引来了哄堂大笑,贝林和北里柴三郎的脸都红了,但在颇有些尴尬的气氛下,贝林仍然坚持读完了论文。他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正确的东西经得起时间检验,并最终会为人们接受。他们还要“杜撰”医学新名词,因为他们要把危及千百万儿童生命的白喉攻下!
1890年,新的实验开始了,贝林在豚鼠身上注射白喉杆菌,使它们患白喉病,然后注射不同毒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成百只豚鼠死亡了,却有两只侥幸地活了下来。他把上次剂量更大的白喉杆菌注射给豚鼠,结果它们仍安然无恙,丝毫没有不正常的反应。他又把从白喉杆菌中分离出来的剧毒白喉毒素注射到两只豚鼠身上,结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现象。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这两只耐受白喉杆菌的豚鼠体内,确实产生了一种能中和毒素的白喉抗毒素血清。动物的白喉抗毒素血清能不能用来治疗儿童的白喉呢?
1891年,德国柏里格医院将要进行一次不寻常的实验治疗。说它不寻常,是贝林要将自己发明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给一个因患白喉而奄奄一息的病儿。如果治疗成功,病儿的生命不但可以挽救,科学也将出现奇迹——白喉不再是不治之症。贝林非常激动,但也非常冷静,他缓缓地将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进病儿的体内,注射后贝林全神贯注地观察,耐心地等待。病儿那颗被白喉毒素麻痹的心脏,由弱而强地跳动,他那呆滞的眼睛又重新闪出生命的光辉!贝林成功了!科学出现了奇迹——白喉不再是不治之症。血清免疫医学这一伟大的济世成就拯救了人类,轰动了全世界!
1901年,为了表彰贝林在抗毒素血清治疗,特别是运用血清治疗法防治白喉和破伤风等病症方面的功绩,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奖金,这是首次诺贝尔医学奖。
贝林为研究抗毒素,不怕讽刺,不怕失败,在实验室里度过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终因劳累过度染上了当时属于绝症的肺结核病。贝林太累了,他需要休息,他不得不辞去各大学为他特设的讲座。然而贝林并没有休息,他在研究结核病,他想把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用于征服这种折磨着千百万人的恶魔。听到这个消息,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许多人慷慨解囊,要协助贝林创办结核病研究所。一家药用染料厂的厂主按照贝林的想法,在药厂附近的风景区建起了研究所。贝林本人更是把全部财产和历年各国赠予的奖金,包括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献给研究所,并且亲自主持研究所的工作。国内外的学者纷纷聚集到他的身边奋力工作,围歼结核病。辛勤的耕耘总会有结果的,贝林和他的同事们制出了抗结核疫苗,瑞典政府首先试用,效果很明显。从此,人类对肺结核有了新武器,肺结核也就从“绝症”的行列中被排除出来。现在民间流传“儿童要防痨,快种卡介苗”,卡介苗就是贝林研究的成果经卡尔美等人的努力培养出来的。
1917年3月31日,在贝林获奖的16年后,他在德国玛尔堡去世。
贝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医学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也为我们世界科学领域填补了空白,对科学的进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辛勤的耕耘总会有收获的。贝林这个为科学领域填补空白的大学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怕世人的讽刺,不怕失败,而是刻苦勤奋、勇于钻研,矢志不渝,最终获得成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言道:“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例,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想拥有美丽的花朵,就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