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私营企业尽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呈现出可喜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产业结构落后,应对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当时的收入水平很低,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党和政府实际上采取了尽量压低资源和劳动力的价格,降低环境保护门槛,以促进GDP增长的战略。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这种依靠投资拉动、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外延型经济增长很难再持续发展下去。为此,从中共十六大到十七大的五年间,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标志,整个国家的产业政策、劳动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开始逐步转移到提高资源价格、加大环保力度、鼓励创新、提高员工待遇方面来,这对于以小型为主、劳动密集型为主、节能减排技术不高、劳动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的私营企业来说,无疑最先遇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二)地区分布不均,传统压低劳动者成本的“大棒式管理”受挑战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60%以上的私营企业,而西部地区不足15%,而且东部地区私营企业无论资金配给能力,生产技术水平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私营企业。东部地区私营工业企业年产值几乎等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私营工业企业产值总和。
2007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许多私营企业叫苦不迭。因为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雇用劳动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不能随意解雇劳动者,而这些方面,恰恰是过去私营企业做得比较差的地方。用工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征缴率低是中小型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据全国总工会调查,私营企业保险缴费比例尚不到国有及控股企业的一半。伴随《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非国有企业长期采取压低劳动者成本的“大棒式管理”将会受到挑战。
(三)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
从国际环境来看,形势也不容乐观。尽管这些年来私营经济在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据2007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3467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42.7%,高于全国增长率19.2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6%。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和私营企业起步晚,一方面中国私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消耗资源型的加工与制造品,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利润很低;另一方面,国内资源不足、环境严峻、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些都使得外向型私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因此,国际经济一有风吹草动,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石油涨价、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都可能会导致部分私营外贸企业的灭顶之灾。2007年以来,广东、浙江许多外贸生产企业关闭或转产即证明了这一点。
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外商投资企业采用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难以学到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有42%的企业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而另外58%的企业则使用相对先进技术或者是原始技术。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国际营销网络上具备优势,但是外商在华投资时一般采取独资形式,难以对国内急需的技术进行转移,一旦外商撤资,这些技术也被带走。
(二)外资非正常撤离,损害我国劳动者利益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在华韩资企业出现非法撤离现象。在韩资企业集中的青岛,工人们一觉醒来发现韩国老板半夜逃逸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外资在没有清算债务和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投资地区,使拖欠工人工资和供货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债权无法得到落实,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三、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2007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乡镇企业发展显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1.乡镇企业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30年来,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乡镇企业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乡镇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力量,相当部分企业装备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客观上成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和重点,一批乡镇企业进入到淘汰的范围,必须退出市场,一批乡镇企业必须加大投入才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2007年底,江苏省仅在整治“小化工”行动中,就关闭了2730家小化工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乡镇企业。各地在加大对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整治中,乡镇企业是主要对象。
2.乡镇企业传统的粗放型及压低劳动者工资的“大棒式”生产与管理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不相适应。现阶段乡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这一低成本主要来源于土地政策和劳工政策。由于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征地手续更为严格,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土地的硬约束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制度和福利保障要求日益完善,劳动力价格不断提高,乡镇企业难以维持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乡镇企业用工扩大与招工困难的矛盾比较突出,据调查,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熟练工人和技工的需求缺口在20%~30%左右,招工难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短期内将给企业发展提出较大挑战。同时,能源资源紧缺和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粗放型管理与发展的企业难以为继。
3.融资难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乡镇企业对经济贡献度的日益增大,优质乡镇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了改善,但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特别是中小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从间接融资看,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而中小乡镇企业所需资金量少、频率高、时间紧,会导致单位资金借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大量乡镇企业的企业制度不成熟、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大银行很难解决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银行不愿提供融资服务。2007年央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乡镇企业融资成本持续走高。
从直接融资看,目前主板市场主要为国企改革筹集资金服务,上市门槛高、成本高,而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乡镇企业数量也极为有限,乡镇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空间十分狭小。在民间融资市场中,由于其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政策,使较大规模的民间融资受到很大限制。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非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人本管理”战略。目前,我国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现状与问题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