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3300000009

第9章 天人关系的调整

大力推倒人为造作的一切,庄子意在肯定一种素朴的自然生活,前文讲过,“天”之主要观念,在庄子心目中,所指为自然。由“天”而论及“人”,他在人生方面,赞美生活之自然而然,并通乎万物之任其自然。对于这种情怀,并曾用各类寓言予以寄托。如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厉而年谷熟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逍遥游》)今子有大树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同前)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养生主》)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大自然之美善,广被天地,无所不在。为不损及人类自然之生活与自然之真性,庄子主张人事重在无为。如说: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应帝王》)

那即是期望,先在形体方面,做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完全摒除由之所产生的无谓造作;精神方面始能“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超升而上;而后本性方面,才可“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也就是依自然以动,顺性而行,不再企慕于外。这种从形体的“无为”,到精神的“无朕”,再到本性的“无见得”,有此一贯之“无”,所发展成的,便是“亦虚而已”的“虚”之修养。虚者何?“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具体言之,当是无我境界的最后功夫。

与无我同义,则为《齐物论》中丧我之说,由丧我而表现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是此形此心,乃即无我之特征。

欲知无我真实意义,须先明了槁木之形、死灰之心缘何而生。

兹举三例如下:

第一为《知北游》之例——啮缺问道乎被衣。被衣……言未卒,啮缺睡寐。被衣大说,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第二为《庚桑楚》之例——吾(老子)固告汝(南荣趎曰:“能儿子乎?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

第三为《徐无鬼》之例——南伯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颜成子入见,曰:“夫子,物之尤也。形固可使若槁骸,心固可使若死灰乎?”曰:“吾尝居山穴之中矣,当是时也,田禾一睹我,而齐国之众三贺之。我必先之,彼故知之。我必卖之,彼故鬻之。若我而不有之,彼恶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之,彼恶得而鬻之。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 ”

三例之间,均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其共有征象。

推其发生,又皆注意到心之原因。因为形以心为主,有其死灰之心,必具槁木之形。故言心亦间接将形包括在内。试看所讲重点,第一例则在“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之“无心”。第二例则在“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之“儿子”。

第三例则在“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句中,所含“悲之否定”。(此本郭象注“以不悲悲之”意。)说法虽有“无心”、“儿子”、“悲之否定”之不同,但为“无心”则一,第一例直接指出无心,固毋待言。第二例之“儿子”,乃无心(即赤子之心)之表征。第三例之“悲之否定”,与“哀乐不入胸次”之义相通,尤为“无心”而应之极致。故知“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无我,正在于其无心。

今再回到前引《应帝王》文“无为名尸……”一段,其所云:“亦虚而已”之意适与此无心说法相合。且其下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恰是由“用心若镜”之无心,到“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之无我,两者过程的简要具体描述。故全段思想之推展由无为、无朕、无见得、而无心、而无我,脉络至为分明。

凭此无为无我的修养,天与人的关系,作了一百八十度转向。因为无我之无心,究其实际,当为无知无欲而回归自然。于是,人便由“知天人之行”,以至“无以人灭天”。(两句引文均见《秋水》)渐次向上发展,“人”的行为消灭,“天”

的本性增强,以达乎天人不二之境。

所谓天人不二,乃是人与天求契合。这纯为一种内心修养。因其修养功夫的深浅,而有相天、合天、入天三说。兹分述如下:(一)相天《达生篇》有曰: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按,郭象注云:反以相天者,还辅自然也。)弃事遗生,在求形全精复。相天即以我形体之精,还辅我自然之性,冀能进而与万物自然冥合。(二)合天《达生篇》又曰:

梓庆削木为

……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郭象注“以天合天”云:不离其自然也。)

由“静心”以“忘吾有四肢形体”。虽已无我,而尚有物存于心中。及至“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则是以我之自然之性,求合物之自然之性。这便谓之“合天”,故较“相天”之修养为深。

(三)入天《天地篇》有云: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至此“入于天”之际,无论为物、为天、为己,均付之一忘。盖一心上与天道冥合之故,而其境界亦自较“合天”更高。另《徐无鬼篇》有云:“不以人入天”。成注云:“不以人事变天然之知”;略同于《大宗师篇》“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之意。与此“入于天”,为上与天道冥合之境界有别。未可误认两者相互抵触。

这时之天,既已与道同义,人的行为由于相天、合天、入天,价值因之提高,人之精神蕲向亦因随之超升,都便有成为全人或真人之可能。如说:

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庚桑楚》)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综合全人之“工乎天而俍乎人”与真人之“天与人不相胜”

两点看,庄子显然欲由现实之天人对立,转变为理想中的天人一体。如说: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大宗师》)(按,成注云:知能运用,无非自然,是知天之与人,理归无二。故谓天即人,谓人即天……此则泯合天人,混同物我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

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达生》)(按,郭象云:开天者性之动,开人者知之用。)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则阳》)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则阳》)何谓天与人一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山木》)这里不惮连续引证“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不厌其天,不忽于人。 ”“未始有天,未始有人。 ”“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 ”“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诸文,意在充分表明天人原无矛盾。因而天人之间暂有的对立现象,自可统一起来。一变为“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秋水》)而共摄于一身。

前章之道与德,及本章之天与人,在庄子思想中,关系密切。兹于两章叙述既尽之际,略作一对照说明。

对已屡次言及,在“道”与“天”言,可用自然一个观念统摄。故可谓为二而一。所以有道与天名词之异,盖道无为无形,一旦表现其自然之特性于万物,即须有所指名。又为象征其至高无上,无所不在,便称之为“天”(亦含代替传说主宰之天的意义)。故道、天、自然,实是三位一体。

至于“德”与“人”,都属人的行为,只是“德”指善德,“人”指恶德而各别。善德如“游心乎德之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才全而德不形”之类皆是,乃庄子所赞许。恶德则大如“日中始之欲以经式义度化人”;小如“惠子之外乎神,劳乎精”。且不论其动机如何,(若儵忽之试凿浑沌)结果如何,(若子贡与汉阴丈人所论之槔机)在庄子看来,均当摒弃。

对此庄子所持“德”与“人”之判别,而表示其断然之扬抑态度;站在人类文化进程,社会发展的立场,历来反对之者,颇不乏人。殊知道家思想特质,亦正由此独有观点,自树一帜,以见与他家之“道不同,不相为谋”。且对于“人”之行为,所欲摒弃者,仅限于恶德,恶德既经日减,则善德相对日滋。善德虽较消极,亦主人生顺性而为,并求上跻乎道。故天道人事,两未偏废。庄子之所寄望,殆在于此。观其孤怀独识,心忧时弊,力遏人欲;虽或有所蔽,但不无所见。

物与我

由“德”而“道”、由“人”而“天”,并行而不悖,原为两条人生寻求精神发展之正常途径,共应遵循前进。但在同时,外在尚且横亘有重大困难。其中之一,便是物与我的关系,至为。“我”谓主体,“物”指客体。环绕我之四周,无一而非所需、所乐之物。此我之心,受物牵引外倾,则易为所累;以至于 “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返 ”。(《徐无鬼》)这是首当注意的问题。

同类推荐
  •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其伟大的显著标志就是她富于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拥有高度发达的哲学和文化,其思想文化界的巨子犹如天穹的群星,璀璨夺目,不可胜数。该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国内仅有的少数几本胡塞尔专题研究专著之一,而且在于它的独特视角,即把胡塞尔哲学放在西方主体主义哲学的历史源流中来理解,对其思想渊源和其后的影响都作了较详细的分梳。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没有盲目地跟着胡塞尔的思路跑,而是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外。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二)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二主讲中古哲学。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人物王守仁流传最广的著作。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各家学说,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学造诣。本书是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包含了王守仁哲学思想的主要精华,是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心学发展最重要的资料,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热门推荐
  • 随隐漫录

    随隐漫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御天穹

    星御天穹

    上古大战结以后,人类由黄金时代进入到了白银时代,但是,灾难还未过去,千年后,随着域外天,神,圣族的入侵,人类经过生死抵抗,终于阻挡域外三族的侵略,但是人族领袖以及数百位高手尽数陨落,人族再次从白银时代倒退回黑铁时代。
  • 绝武逍遥

    绝武逍遥

    以身饲剑,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惊天阴谋!且看少年凌风武道慢路,奇遇不断?香艳不断?交友不断?——武道路途逍遥自在!
  • 梦萝

    梦萝

    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会抓住你的手,永远不让你丢失
  • 武林小盟主

    武林小盟主

    “少爷,今天咱们打谁。”“说了多少次了,咱们是新时代四有青年,打人是不好的,讲道理,你懂不懂?”“是是是,我们讲道理,那今天咱们去给谁讲道理?”“龙虎宗,走。”提着刀的张牧野,立志成为这个世界最讲道理的那一个人。只身来到异世界的张牧野,没有金手指,只有那根笔直的中指。
  •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录

    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长生孤独

    长生孤独

    无数纪元过去,平乱年代将去,黄金盛世再临。无尽天骄纵起。凡体,王体,灵体,圣体,神体,仙体……万种体质之中,谁能崛起?数亿纪元的轮回,只为等到长生平乱长生,本是孤独的旅程。
  • 王者凌云

    王者凌云

    被义父从河边抱起的那一刻,石川的命运已经注定,光明大陆从此成为他的舞台,狼烟烽火何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义父的失踪,家族的排挤,不但没有让他沉沦,反而激发出无穷的战意,抛开一切,远赴西北,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势力。石川:“我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兄弟。”且看三兄弟如何在权力的漩涡里挣扎求生,如何开辟出崭新的光明盛世。
  • 传说之逍遥

    传说之逍遥

    我自红尘浊酒醉愿往浮屠几轮回你绕青丝抚霓裳一缕青丝一缕殇切肤蚀骨三魂荡安得彼岸花无常好梦无端天地荒
  • 道海情天

    道海情天

    李维克在一所大学里,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教师,还有一个来自偏远乡村的天才,遭遇了一系列奇怪事件。他爱恨交织的青春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以及这一些怪事背后是偶然还是宿命呢?吸血鬼,狼人,剑仙,道家,教会,,这是中国版的《吸血鬼日记》,中国元素的《吸血鬼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