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63300000013

第13章 物我分际说

心能滋长造成物我矛盾之“欲”。相对并亦具有了解物我变化之“理”。根据前章分析,既知物我变化之理,一本自然,非人所能为力;由是显示,物我矛盾之欲,原系妄为,无异自寻烦扰。庄子看清此点,为求调整物我之间现存的矛盾关系,因之提出“约分”之说。

“约分”之说,原见于《秋水篇》中,郭象注之云:“约己归于其分。”另如《知北游》亦有谓:“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成玄英注之云:

“虽与物相顺,而亦各止其分。”均承《秋水》约分之意而来。简括地说,就是凭得超化之心,约束自己的知欲和物欲,回到应守的本分范围内去,而不再有所逾越。这在“物”的方面来说,且让他顺应自然而化,或可谓之为任万物自身演化,叫做“自化”。另在“我”的方面来说,我是万物之一,或顺应物理而变化;或深体物性,而求与物感通,都叫做“物化”。

上述物之“自化”,与我之“物化”,各行其道而不相碍,便是“约分”之本义。

万物之自化,属于宇宙间普遍现象,而且永不停息,不知所终。如说: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秋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寓言》)因为自化,全属天然的演化,所以又叫做“天均”。“天均”即“天钧”,意即自然的安排。固然造化之下,一切演化,由之所造;但其原本自然,虽有规律,只是一向宽松的轮廓。故万物于自然规律之中,仍得保有“自化”的活动余地。(人心之有超化成就,亦源于此)故能形成天地之间,飞、走、潜、跃,各别发展,生趣盎然。惟庄子无法寻出所有自化的真正原因,只能任之。有如《天运篇》所云:“化其万化,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

依次,论到人之物化,则有形体和精神两种情形,可以分别一说——

一是形体的自然演变,人死化为异物,这与近代科学分析,完全相符。骸骨归土,不过变为若干硫、磷、镁、铁、石灰、碳素之类。纵使文人笔下,逞其想象,而谓“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虽较美好,仍无补于实际。庄子了解这一人死物化之事实,外表上故作达观任运的态度,理性上也接受与化俱往的公例;这样,固可不为当下的形体所拘系,随造化而俱化。然而感情上仍免不了无限悲怆的意味。如说: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刻意》)……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田子方》)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大宗师》)再是人于现实生活之中,使日常生活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适应,形成双方的一似天然无间,这样,人的生活一切显得天真自然,虽随处与外物接触,而并不觉物之窒碍,有如与物化而为一。如说: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达生》)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同前)仅此尚非物化之精义,尤当凭一己之精神高度修养内心超化,使得与物自然相通,亦即是保持与物为一之感情,而不复知有物我之分。这种物化之境,乃为庄子的一大创见。跨越了天地间生命界的一切隔阂,将之浑然融为一体。而于其中,不见任何“理”之掺杂,但觉“情”之流露。别是一种人生之美善。如说: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则阳》)从物之“自化”,到我之“物化”(特指人心之超化),在这其间,使物我各畅其情,关键所在,便靠人能善自尊重约分之说。关于这种约分的来源,庄子坦承得自前人的启导。故说:“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

(《秋水》)所谓“不闻”,便是不求知欲之开展。“不得”便是不求物欲的伸张。“无己”便是任物之“自化”与我之“物化”。约分而能如此,便是达到了最高的修养。有此修养,则物我的关系,可以大见改善。其改善的结果,一是见之于我对物的不伤,再是见之于我对物的欣赏。我对物的不伤,在乎物我将迎之际,无所容心,则两无拘束,牵连自少。如此将迎,任物而已。于物何损,又于我何害。如说: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知北游》)(按,王叔岷校正末句曰:人,唐写本作之,指物言。)另,我对物的欣赏,即是使物所禀自然之性,而与我之精神相通。因而,自然之美,我心之乐,各能得尽其性。如说: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我对物之不伤,仅表明二者无碍与和谐。我对物之欣赏,则已使双方关系,进而融会为一。

“万物与我为一”,乃庄子的重要思想之一。但万物与我,既加以分别,一名为“我”,另一名为“物”。则物与我之间,自有不能“为一”之差异性。盖以物我之来源虽同,而其禀赋并非一律。人既为万物之灵,或以惊奇之心,求能了知物象;或纵习染之欲,转而役物。这两种作为,无论为前一种以心知物,后一种纵欲役物,概皆以我之有限,而逐物之无限。陷溺必深,后果堪虞。庄子有鉴于此,遂以“物化”之论,强调物我之可合,用证“为一”之可能;更以“约分”之理,说明物我之可分,借补不能“为一”之缺憾。合之初阶,在我之对物寄情于欣赏,相互感通。分之要点,在我之对物,用心无所将迎,相互不伤。庄子之“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于此分合之际,可以略见其大旨;至于“浮游乎万物之祖”,与“通乎物之所造”,诚为物我自然之最高境界。惟求其出发点,殆皆以此“大一”之思想为本。

群与己

西哲有言:“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即谓一己,社会则指群体。进一步言之,一己乃以自我为中心之每个人。群体为自我以外之众人(或由众人合组而成之社会)。一己之个人与群体之众人,两者同属人类,本宜和睦平等相处。但每一个人,基于天赋之自我保存和发展的本能,总觉一己之优越性,超乎他人。此一本能充量发挥,遂以自我为中心,或多或少,形成种种充满私见、私心、私利的对外行为,而逐渐尖锐化。

这种对外行为逐渐尖锐化的起因,当导源于意欲的增加,生活的扩展,社会的变动。文化突破早期的淳朴形态,不断更张,趋于复杂万状。以是群与己之间,接触频繁,利害密切。

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之一己,复因接触频繁而冲突益多,利害密切而芥蒂难免之故,彼此由对立,转而纷争迭起。这种群与己的纷争,与前章物与我的矛盾相同,成为人生期望由 “德”而“道”,由“人”而“天”,所将遭遇的又一困难。一己陷入人事旋涡,形体不由自主,随波逐流。结果是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齐物论》。

这也是急待检讨的问题。

照庄子的看法,群与己相处,最易发生的纷争,概括说来,共有三种:一为彼此意见的不同,而引起无穷的争辩。二为内在情欲的扩张,而产生相互牵连纠结。三为强力政治的束缚,而导致上下怀私。针对这三种群与己的关系,庄子复又提出其独有的解决意见,那便是:为了避免彼此无穷的争辩,莫如是非之齐。为了根除相互不必要的牵连纠结,莫如相忘之道。为了改善上下相对的怀私,莫如自然之治。最后并构想一 “至德之世 ”,作为群与己未来的理想社会。

同类推荐
  •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灵魂的最高处:亚瑟·本森哲思随笔集

    “我热爱生活,但没有成为它的奴隶;我向往自由,但它并没有成为我的羁绊。”“相比起那些忙于奔走应付各种社交场合的人,我更喜欢独自一人对着皎洁的月光,默默的品味思想,让精神与心魄碰撞出一次次火花,迎接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思想浪潮的冲刷。”……诸如此类精彩的话语,在亚瑟·本森的著述中俯拾皆是。立足精华读本,本书精选了亚瑟·本森优秀作品中的精彩著述编译成集,在书中,亚瑟·本森结合自身经历,以理性的思维和生花妙笔,对于人生各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希望这些穿越古今的经典话语,能激励浮躁世界中的我们静心思考人生并反思内心。
  •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修订版)

    《道德经》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是一本十分富有哲理的书。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世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说理透彻,文笔优美。老子的一些语言,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长地久”、“知足常乐”等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的150余万字的《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修订版)之精粹。它几乎将每个理论问题都化为一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各个案例而系统展现伦理学博大精深之原理,因而名之为《伦理学与人生》。
  •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

    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面对众生在物欲横流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清静,如何保持自身的清洁自尊,从而由安而顺,由顺而游,达至逍遥大通之境。
  • 管窥《道德经》

    管窥《道德经》

    本书旨在向朋友们推荐《道德经》这部非常经典的著作。希望读者们读了它之后能够有所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发现和顿悟生活中的“道”,进而循“道”而行,成为“修善”,“有德”的人。
热门推荐
  • 帝王盛宠:只想和你在一起

    帝王盛宠:只想和你在一起

    她,是曾经的临州世家小姐。他,是A国权利滔天的少爷。阴差阳错,为了决断曾经那些红尘,她无意牵扯上了他。明明恨这个夺走自己第一次的男人,可为什么......他霸气宠妻,爱她深入骨髓。有缘人总是要经历风风雨雨,一场天大的笑话向他们靠近。她,还该爱他么?帝王少爷如何死皮赖脸追情求爱,霸道宣誓“谁动你,谁就亡。”“你呢?”“......你舍得让我亡么?”
  • 虚灵战纪

    虚灵战纪

    家族突然毁灭,亲人生死分离,兄弟无奈离别,被逼身入江湖,软弱的性格在世间的磨练变得成熟。朋友一次次的离去,让他变得麻木,仇人一次次的伤害,让他变得狠辣。御魂控魄,夺命血刀;世间险恶,情丝何存;天不容我,我便成魔;血杀四方,寻我初心。手握虚炎,脚踏虚空;轮转古灵,逆行太虚!别问我为什么这么做,我只是想变得更强.......————陈枫
  • 欢乐傀儡师

    欢乐傀儡师

    一心想当上英雄的书呆子安东尼,因为敌国入侵不得不踏上救国之路。疯狂的国王、多情的公主、暴力的女汉子、狡诈的阴谋家……面对险恶的敌人,安东尼全然不怕:他自横来他自狂,我只跟你讲道理!本故事轻松有趣,只希望大家看了本故事可以开怀一笑,工作学业的疲劳一扫而空。
  • 日久成婚:豪门老公太霸道

    日久成婚:豪门老公太霸道

    男朋友婚礼上,她睡了他的哥哥凌盛世!如梦如醒,她仓皇而逃,却从来不知道她至始至终都没有逃过凌盛世的手掌心。“凌盛世,你不能对我动手动脚!”她缩到墙角。“我们是夫妻。”他唇角含着邪魅的笑,丢下几个字,理所当然的索取自己的权益。她扶着小蛮腰,受不了了,“凌盛世,我要告你家暴!”他很无辜,“证据!”当知道他还有一个儿子,当一切真相浮出水面,这份爱该如何供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隐婚老公,太腹黑

    隐婚老公,太腹黑

    “你在吃什么?”顾司霆问。“事后药!”雷洛一头黑线。“你想害死我的孩子?”顾司霆怒了。“……”一夜荒唐后,雷洛被顾司霆扛着进了民政局。雷洛望着红红的结婚证,一脸纠结的问:“小叔,你觉得叫我老婆真的合适吗?”顾司霆没羞没臊:“昨夜试过了,不大不小正合适……”
  • 西游记之唐僧会武功

    西游记之唐僧会武功

    一个出道不久等待历练的小和尚,在观世音的指点下拜在一个另一个世界的高僧当徒弟。。。。。。学成之后再次回来受观世音的点化走上了一个搞笑的西游之旅
  • 教孩子成功成才故事全集

    教孩子成功成才故事全集

    一场短暂的春雨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它却能滋润并唤醒沉睡的土地,能催绿枝头,能催开鲜花。同样,一个简短的故事看似不起眼,或许也没有像给孩子报学习班那样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开拓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心智,并为孩子的成功成才奠定扎实的根基。
  • 文君当垆

    文君当垆

    你是司马相如,我不是卓文君,她为他抛弃了一切,我却好像不能为你做些什么。你不用为我做些什么,你只要在我的身边,就是为我做的一切。
  • 今生只为等到对的你

    今生只为等到对的你

    好巧不巧,在她即将走进婚姻的殿堂的时候,一个神秘的88年,天蝎座,大叔突然来到她身边,走进了她的生命里。曾经孩童时,算命测出的真命天子,就这样神奇的出现了,真的就是眼前这个人吗?我以为放弃了原本属于我价值几百万的安稳人生,就已经很伟大了,谁会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会那么让人不可思议。。。你的出现注定改变了我命运,甚至重新定义了我生命的价值。。。
  • 一个人的真相

    一个人的真相

    楔子本以为人生可以重新开始,谁知道愈来愈糟,愈来愈无法背离过去。本以为逃跑是解脱的最佳方式,却发现只要没有迷失,回到原点只是刹那,刹那便粉碎所有的努力。本以为只要坚持着掩埋真相,执着到成殇,就能够实现所有的成全,却忘记需要交代的,还有一个自己。于是,那年我问他,这个世界上,你最想去哪里?他看着我的眼睛,毫不犹豫地说:“你在的地方。”本文男生禁止入内,可去本人另一部作品寻找安慰。本文纯粹言情,因他站老是莫名被锁定,故而在此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