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解
痿,同萎,是指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本篇论述了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为讨论痿证的专篇,故叫做“痿论”。
原文611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1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2,则皮毛虚弱急薄3,著则生痿4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5,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注释
1.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痿:同萎,有痿弱和枯萎两个含义,包括四肢功能痿废不用和肌肉枯萎不荣两个方面。
2.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3.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
4.痿: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两腿行动不便。
5.枢折挈:枢,枢纽,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用手提物曰挈。枢折挈:是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
释义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病,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脉,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肾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脏有热,灼伤津液,则津液枯竭,皮毛也呈虚弱、干枯不润的状态,热邪不去,则变生痿病;心脏有热,可使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在下的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生脉痿,使关节像断了一样不能提举,腿脚瘫软无力而不能正常着地行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养而干枯,以至筋脉挛缩拘急,变生筋痿;脾有邪热,则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不知痛痒的肉痿;肾有邪热,会灼伤肾精,致使骨髓减少,筋骨失养,腰脊不能正常举动,变生骨痿。
按语
本段经文论述了五体痿的病机,指出了五体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即五脏在内,其所藏的精微滋养在外相应的五体。病理情况下五脏气热会灼伤精血津液,引起五体失养,发生五体痿,即经文中提到的“五藏使人痿”,虽然病变发生在四肢,但根源在五脏。在五脏气热中指出了“肺热叶焦”是痿证发生的主要机理。因为肺朝百脉,居五脏之上,有输布全身的气血津液濡养五脏的作用,所以肺气生热会灼伤津液,进而五脏失养,不能熏蒸五体,导致四肢的瘫软无力,痿废不用。所以五体痿的主要症状就表现为五脏所合五体的功能失调。
现今意义
这段经文运用整体观念在对五体痿病证发病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内经》告诉我们分析五体痿病机的过程中,首先从整体观念的角度出发,通过分辨五体痿的症状,能够运用五脏合五体这一系统理论来判别该病属何脏的功能失调,找到病变的根源,为我们进一步治疗五体痿提供了方向。文中最后还强调了“肺热叶焦”为一切痿证发生的总病机,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暗示,那就是在针对五体痿的治疗过程中时刻不忘配合清肺热的方法才是治疗之根本所在。
原文612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1,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2,所求不得,则发肺鸣3,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4.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5,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6,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7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8.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注释
1.肺者,藏之长也:全身各脏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经肺的敷布而获得的,所以“肺为脏之长”。
2.失亡: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丢失。
3.肺鸣:呼吸喘息有声。
4.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本句是痿证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肺脏有热,在内可致肺叶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废不用的痿证。痿证之病虽表现在四肢,但其产生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五脏精气津液全赖肺气的敷布,方能濡养五体,如肺脏有热,热邪内迫,肺中津液受热消耗,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水谷精微之气而痿废不用,所以五脏皆可因肺热叶焦而发为痿。
5.胞络绝:“胞络”,指心包之络脉。“绝”:是阻绝不通之意。
6.心下崩:即心血下崩。崩,大量出血。
7.宗筋:这里指男子之前阴。
8.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
释义
黄帝问道:痿证是怎样引起的?岐伯说:肺是诸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如果遇有失意的事情,或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使肺气郁而不畅,于是出现喘息有声,进而气郁化热,导致肺叶枯焦,精气因此而不能敷布于周身,五脏都是因为肺叶焦得不到营养而发生痿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悲哀过度,就会因气机郁结而使心包络隔绝不通,导致阳气在内妄行,逼迫心血下崩,于是屡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说:“大经脉空虚,发生肌痹,进一步传变为脉痿。”如果没有休止的胡思乱想而欲望又不能达到,或是意念受外界影响,或是房事不加节制,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缓,形成筋痿或白浊、白带之类疾患。所以《下经》中说:“筋痿之病发生于肝”,是由于房事太过内伤精气所致。有的人日渐感受湿邪侵渍,导致了湿邪痹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终则发展为肉痿。所以《下经》中说:“肉痿是久居湿地引起的。”如果长途跋涉,劳累太甚,又逢炎热天气而口渴,于是阳气化热内扰,邪热侵入肾脏,肾为水脏,如水不胜火,灼耗阴精,就会骨髓失养,致使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形成骨痿。所以《下经》中说:“骨痿是由于大热所致。”黄帝问道:用什么办法鉴别五种痿证呢?岐伯说:肺有热的痿,面色白而毛发衰败;心有热的痿,面色红而浅表血络充盈显现;肝有热的痿,面色青而爪甲失去光泽,凸凹不平;脾有热的痿,面色黄而肌肉不自主的跳动;肾有热的痿,面色黑而牙齿枯燥失养。
按语
本段经文进一步阐述了痿证发生的病因病机,并剖析出依据原文痿证发生的病因总归为以下四方面:第一,情志所伤。“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等都属情志抑郁不畅,这种情况最容易引起气机的郁积化热,热灼津伤而发痿证。第二是劳伤太过。依据原文应当包括房劳及劳倦的过度,如原文提到“意淫于外,入房太甚”“有所远行劳倦”等,劳伤过度容易使阴液耗伤,阴精亏损致使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第三是湿邪浸淫,“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导致湿邪久留于体内,湿邪化热致痿。第四触冒暑热,伤津耗液成痿。原文详细剖析了肾气热生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可见,无论何种原因其最终都通过作用于五脏,引起五脏阴阳失调,阴伤生热,耗损津液,使筋脉肢体得不到正常濡养,发为五体痿。本段在对五体痿的病机分析的基础上,更着重强调了五脏气热形成的机理所在,使我们更详细的认识到痿证产生的病理根源。有了五脏气热这样的病理机制,病变就会在体表相应五脏所合部位有所体现,这样就可以通过五色、五华、五体的症候表现来鉴别五体痿,从中我们又一次感悟到“有诸内并形诸于外”的理论在痿证中的印证。
现今意义
痿证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现代疾病中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其症状有四肢的瘫痪无力,浑身无力甚至不能站立行走都可以归为中医痿证的范畴,从经文对痿证发生机理的阐述中我们知道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五脏的气热所导致的。这类疾病多发在酗酒人群,发病后,突然瘫痪,四肢无力,甚则有在酒桌上就站不起来的等等。追问这类人病史,大多数在平时就有酗酒史,每餐必饮,每次必酩酊大醉,我们知道酒最能生湿热,蕴结在脾胃,致使脾胃气热;脾又主运化水湿,脾得病后水湿不布,加之热邪伤津,定会使筋脉失去正常濡养,发生肉痿,造成肌肉无力,动弹不得。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情志内伤、劳倦的过度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一次的情绪波动、一次的酒后放纵会不以为然,但是习性造病,累及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就会酿成大患,悔之晚已。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切记只有时刻小心的呵护自己的身体,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延长生命保证生活质量的秘笈。
原文613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释义
黄帝道:先生以上所说是合宜的。医书中说:治痿应独取阳明,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阳明经是五脏六腑营养的源泉,能濡养宗筋,宗筋主管约束骨节,使关节运动灵活。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处,输送气血以渗透灌溉肌肉腠理,冲脉与足阳明经会合于宗筋,阴经阳经都总汇于宗筋,再会合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故阳明经是它们的统领,诸经又都连属于带脉,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而弛缓,带脉也不能收引诸脉,就使两足痿弱不用了。黄帝问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调补各经的荥穴,疏通各经的输穴,以调机体之虚实和气血之逆顺。无论筋脉骨肉的病变,只要在其所合之脏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黄帝道:很对!
按语
本段经文强调了足阳明胃经对痿证的治疗作用,故曰“治痿独取阳明”,反证出阳明虚弱致痿的道理。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其所化生的气血能营养周身,并有濡养众筋,约束骨骼和滑利关节、使关节屈伸正常的作用。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与阳明经会合于气街,将来自阳明的气血渗灌溪谷,并与阳明合于宗筋,所以阳明经为诸脉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临证“取阳明”成为治疗痿证的关键。
最后文中提出治痿还必须根据痿证的病变部位,疾病的虚实采取“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的原则,此外还要注意“各以其时受月”,即分别在各脏所主的季节进行针刺治疗。说明治痿当按照五脏所主旺时进行取穴论治,即“因时制宜”。这对后世子午流注等治法有一定的启发。“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理论对于指导临床的方药论治也有重要的意义。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降;如其功能受损,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虚实寒热的不同证型,所以在治疗时“独取阳明”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祛阳明之实以治痿,包括清阳明胃热,化阳明痰浊,清阳明湿热,泻阳明腑实,消食导滞。二是补阳明之虚以治痿,包括益脾胃之气,补阳明之阴等,由此可知,“治痿独取阳明”并非只补不泻,而是根据阳明经的虚实寒热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分别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辨证治疗方法。
所以“治痿独取阳明”意指临床在取阳明经穴治疗萎证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情况,运用辨证施治的原则,辨别虚实,审察逆顺,因时因人制宜,才是《内经》此句话的宗旨所在。
现今意义
“治痿独取阳明“这是古人总结的治疗痿证的精华,应验于临床,其效如神,堪称经典。依此,我们在治疗痿证应时刻不忘“独取阳明”,随证或祛阳明之实或补阳明之虚以治痿,并且在康复阶段如果配合补益阳明气血的食物从饮食中补益脾胃,益气血不失为“取阳明”的好办法。膳食调养对于那些偏于面色白,流口水,四肢不温:腰酸软无力的肌无力、肌肉萎缩患者中医称之为脾肾亏虚,在治疗上可多吃一些黑芝麻红塘粥、肉桂鸡肝粥、牛骨髓粥等;对于头晕耳鸣,咽干,肋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小便少等肾阴亏虚较明显的病人,常表现为浑身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等可多吃些杜仲猪腰褒、黑枣,也可多喝些枸杞水;对于气短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缩,口唇舌色淡,肢体麻木的气血不足型,肌肉萎缩的患者,可服用归芪羊肉汤、饴糖羔蜂乳等;对于脾胃亏虚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或有肌肉动,眼睑下垂,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咀嚼无力,口张流涎,食少,便溏,面色淡白无华或口黄,舌淡,舌边有齿痕等一派虚弱的症状,(可见于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可长期服用银鱼汤、砂藕粉、莲子糯米羹等等作为药膳,补充治疗。这种药食同源的办法,即是补益脾胃,增强人体正气的辅助方法,同时也是经文“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