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2)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3)必新小说;乃至于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4)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5)
吾今且发一问:人类之普通性,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6)答者必曰:以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7)是固然;虽然,未足以尽其情也。(8)文之浅而易解者,不必小说;(9)寻常妇孺之函札,官样之文牍,(10)亦非有艰深难读者存也,故谁则嗜之?不宁惟是。彼高才赡学之士,能读《坟》《典》《索》《邱》,而注虫鱼草木,彼其视渊古之文,与平易之文,应无所择,而何以独嗜小说?是第一说有所未尽也。小说之以赏心乐事为目的者固多,然此等顾不甚为世所重;其最受欢迎者,则必其可惊可愕可悲可感,读之而生出无量噩梦,抹出无量眼泪者也。夫使以乐故而嗜此也,而何为偏取此反比例之物而自苦也?是第二说有所未尽也。
“注释”
(1)欲,想要;新,性质上变得更好、更进步。小说,在中国早期本指偏颇琐屑的言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到了唐代演述故事的传奇繁盛,宋代小说为说话家数之一,此后小说便成为故事性文体。
(2)故,所以;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范。韩愈《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也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最初表现形式是法术、图腾崇拜、拜物教和万物有灵论。后由多神崇拜发展成为一神崇拜,由部落宗教演化成民族宗教,以至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风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学艺,学术和艺术。
(4)人心,人的意愿、感情;人格,人的性情、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5)何以故,是什么原因;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小说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人道,要求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
(6)吾今且发一问,我今天暂且提一个问题;普通性,平常性;嗜,嗜好;他书,其它书。
(7)答者必曰,回答者一定会说;以其浅而易解,因为它们浅显并且容易理解;乐,快乐;趣,有兴趣。
(8)是固然,情况就是这样;未足以尽其情,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9)文,文章;不必小说,不一定都是小说。
(10)寻常,平常;妇孺,妇女和儿童;函札,信函;官样,官场的式样;文牍,公文。
亦非有,也不是有;存,存在;谁则嗜之,有哪一个人嗜好它;不宁惟是,不只在这一点上。
彼高才赡学之士,那些才能高超学识渊博的人;《坟》,即三坟,传说为伏羲、神农、黄帝时的书;《典》,即五典,传说为少昊、颛顼、高辛、尧舜时的书;《索》,即八索,即八卦;《邱》,即《丘》,九丘。九州之志,谓九丘。以上四者为中国最古的书。
注,注释;彼其,他们;视,看;渊古,远古,上古。
平易之文,浅显的文章;应无所择,应该不进行什么选择;是,此;第一说,指前述小说浅易之说;有所未尽,没有说完全部的道理。
赏心,心情欢畅;乐事,快乐之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此等,指以赏心乐事为目的之小说;顾,从来就;不甚为世所重,不太为社会所重视。
必,必然;可惊,可以令人惊奇;可愕,可以令人惊愕;可悲,可以令人悲伤;可感,可引起人的感触。
无量,不可计算,没有限度;噩梦,凶恶的梦;抹出无量眼泪,意谓小说感动得读者不断落泪,擦抹不尽。
使,假使;以乐故,因快乐的缘故;嗜,嗜好;而何为,而为何;偏取此,偏偏要拿这个;反比例之物而自苦,反而使人不快乐的事物而自讨其苦;第二说,指小说可以给人乐趣之说。
“译文”
想要从本质上革新一个国家的民众,不可不从本质上先革新一个国家的小说。所以想要革新道德,必须先革新小说;想要革新宗教,必须先革新小说;想要革新政治,必须先革新小说;想要革新风俗,必须先革新小说;想要革新学术和艺术,必须先革新小说;至于想要革新人心,想要革新人格,也必须革新小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小说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可以支配人类的一切。
我今天暂且提一个问题:相对于其它文体而言,人类为什么普遍地嗜好小说?回答者一定会说:第一,因为它们浅显并且容易理解;第二,因为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趣味。情况当然是这样,但并不全部是这样。在文体的浅显易懂方面,不仅仅只是小说。平常妇女和儿童能够看懂的信函,官场里习见的公文档案,也并非有什么艰深难懂之处,请问有哪一个人会嗜好它们。问题不只在此。那些才能高超学识渊博的人,能够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能注虫鱼草木,他们既能看懂远古时代的文章,又能看懂浅显平易的文章,本应该不进行什么选择,但是,为什么他们同样嗜好小说?所以说仅仅说小说浅显易懂,没有说完全部的道理。小说多以抒写人们爱看的赏心乐事为目的,然而这些东西历来不为世人所看重;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东西,是那些读后可以令人惊奇,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可以令人悲伤,可引起人的无限感触的作品。人们常常会因这些作品做出许多恶梦,抹下许多眼泪。假如说人们为了快乐的缘故而爱好小说,那么为何他们偏偏要拿这个使人不快乐的事物而自讨其苦?显然,说小说可以使人获得乐趣这种说法也没有说完全部的道理。
吾冥思之,穷鞫之,殆有两因:凡人之性,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1)而此蠢蠢驱壳,其所能触能受之境界,又顽狭短局而至有限也。(2)故常欲于其直接以触以受之外,而间接有所触有所受,而谓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3)此等识想,不独利根众生有之,即钝根众生亦有焉。(4)而导其根器,(5)使日趋于钝,日趋于利者,其力量无大于小说。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6)此其一。人之恒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7)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察者;(8)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9)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10)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此其二。此二者,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苟能批此鋂,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由前之说,则理想派小说尚焉;由后之说,则写实派小说上焉。小说种目虽多,未有能出此两派范围外者也。
“注释”
(1)吾冥思之,我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穷鞫之,极力地查究这个问题;殆有两因,大概有两个原因;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者也,不以现有的境界为满足。
(2)而此蠢蠢驱壳,意谓人们受自身躯体限制;能触能受,能接触能感受;顽狭短局,愚顽、狭隘、短见和局限。
(3)谓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也,意谓述说自身之外、现实生活之外的事情。
(4)此等识想,这些认识和思想;不独,不只;利根,佛教语,犹言彗性,谓易于理解的根器。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众生,世人,百姓;钝根,根机愚钝,不能领悟佛法。
(5)根器,佛教语,指人的禀赋、气质。
(6)导人,引导人;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谓变换其空气氛围以便新鲜人的感觉。
(7)人之恒情,人类永恒的性情;于其所怀抱之想象,对于他所怀抱的想象;所经阅之境界,所经过的阅历。
(8)行之不知,实行而不自觉;习矣不察,习以为常而不能察知。
(9)恋,爱恋;骇,惊骇;忧,忧虑;惭,惭愧;常若,常常好像。
(10)心不能自喻,心里边并不清楚;自宣,自我宣泄;自传,自我传达。
发露之,发现并将其表现出来;如是如是,正是这样、正是这样。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语见《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戚戚然,心有动也。”
莫此为甚,再没有超过这个的了。
谛,佛教语,指真实无谬的道理;真谛,在佛教语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笔舌之能事,笔耕舌耘之能事。
苟能,假若能;鋂,空隙;窍即窍;批此鋂,导此窍,意谓打动人的心灵,启发人的性情。《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却(隙),导大窍,因其固然。”皆足以移人,皆足以使人情感动。
极其妙而神其技,不但极尽其奇妙,而且神化其技艺;若,比得上;莫小说若,没有哪一种文体能赶得上小说。
最上乘,最上等;由前之说,指不满足于现实之说。
由后之说,指立足于现实而不能觉知何以会如此之思想。
种目,品种;未有能出,没有能超出。
“译文”
我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极力地研究这个问题。大概说来,可能有两个原因。普通人的情性,常常不以自己现有的境界为满足。人们白白地守着自身那愚笨的躯壳,他们所能接触所能感受的境界,是那么愚顽、狭隘、短小,几乎无处不受局限。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常常想在直接感受的事物之外,而追求一种间接的感受,追求身外之身、世界外的世界。这些认识和思想,不只是那些智彗性的人具有,而且世间那些根机愚钝、不能领悟佛法的人也同样具有。开导人们的禀赋和气质,使他们日趋于愚钝或者日趋于智能,小说最具有力量。小说这种文体,常常能引导人漫游于其它境界,它能够变换人们生活的空气氛围,从而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是第一点。人类永恒的性情,总是立足于他所经过的阅历,并憧憬着他所怀抱的想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实行着而不自觉,习以为常而不能察知,对于自己的喜怒哀乐、怨恨惭愧和惊骇恐惧,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想摹写自己的真实情状,而内心并不真正清楚,口中亦不能够说出,笔下更难以写出。突然有一天,他们看见了某一个人用小说将其和盘托出,彻底地发现并表现出这种感情,他们便高兴得不得了,拍案叫绝道:“太好了!太好了!正是这样!正是这样!”这种情况正是:小说家所说的话,实际上写出了读者心里面想说的话;深刻地感动人心,再也没有比此更好的了。这是第二点。文学家写文章,演说家口中的才华,实际上都在这两点上用功夫。假若能开动脑筋写作,不管什么文章都能用来启发人的心情,但是惟有小说作品可以神化其技艺,并将人的情感极尽其妙。在这方面,再也没有哪一种文体能赶得上小说。所以说,小说是文学中最上等的品种。由于人们总是不满足于现实,所以理想派小说便有了市场;由于人们生活在现实中而总是不能觉知生活的奥妙,所以写实派的小说便有了市场。小说的品种有许多,但是没有能超出这两方面之外。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力:一曰熏。(1)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2)《楞伽经》所谓“迷智为识,转识成智”者,皆恃此力。(3)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4)而脑筋为之摇,而神经为之营注;(5)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6)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居之,成为一特别之原质之种子。(7)有此种子故,他日又更有所触所受着,旦旦而熏之,(8)种子愈盛,而又以之熏他人。(9)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之所以成所以住,皆此为因缘也。(10)而小说则巍巍焉具此威德以操纵众生者也。二曰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而其卷帙愈繁事实愈多者,则其浸人也亦愈甚;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我佛从菩提树下起,便说偌大一部《华严》,正以此也。
“注释”
(1)抑,而且;复有,又有;熏,熏陶。
(2)云烟,云雾,烟雾;所烘,所烘托;如近墨朱处,如接近黑红之地;所染,所陶染。
(3)《楞伽经》,此经提出许多大乘教义,现有三种译本。“迷智为识,转识成智”句,源自此经,意谓识智转化;皆恃此力,都依靠这种熏染力量。
(4)人之读一小说也,人们阅读一部小说;眼识,佛教语,眼睛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迷漾,迷眩。
(5)亦作“摇扬”,摇曳;营注,犹专注。
(6)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此二句意谓今天变一点,明天变一点;刹那,一瞬间;相断相续,断续相间。
(7)久之,时间一长;遂入,于是进入;灵台,谓心,即心有灵智能任持;居,占有;原质,元素,构成事物的基本质素;种子,佛教语,瑜伽行派和法相宗等以草木种子能产生相应的结果,比喻阿赖耶识中储藏有产生世界各种现象之精神因素。
(8)有此种子故,有这种种子的缘故;他日,其他时日;旦旦而熏之,日日而熏陶它。
(9)愈盛,愈繁盛;以之,用之。
(10)故此种子遂可以遍世界,所以此种子可以传遍全世界;器世间,佛教语。谓一切众生可以居住的国土世界。器世间是无情世间;有情,佛教语,也称为众生,指人和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成,完成,实现,成功;住,停留,停止,住持;因缘,主要条件曰因,辅助条件为缘。
巍巍焉,形容其高大;具此威德,具有这种权威和德行。
浸,浸染;以空间言,从空间方面说;存其界之广狭,存在着界域的大小。
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此三句意谓小说的作用力存在着时间上的长短。
入而与之俱化者也,进入到内部与其一起化合。
往往既终卷后,常常已经看完全卷以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几天或几十天之内也放不下它。
有余恋有余悲,有更多的爱恋和悲痛挥之不去;有余快有余怒,有更多的痛快和愤怒难以遣怀。
何也?什么原因;浸之力使然也,小说的浸染力所带来的力量。
等是佳作也,所有这些好的作品;卷帙愈繁,篇幅愈大,部头愈多;则其浸人也亦愈甚,于是它们浸染人的力量就愈大。
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此三句意谓小说陶醉人的力量所持续的时间十倍于阅读时的时间。
菩提,佛教名词,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智”“道”。菩提树,常绿乔木,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佛曾坐在此树下证道。便说,就说;偌大,如此大;《华严》,佛教《华严经》的简称。华严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正以此也,正是运用的这个。
“译文”
而且小说对人类及其社会的影响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熏陶力。熏陶的熏,就像人进入云山雾海或者被抛入烟雾之中时所受的烘托和熏冶,又如人们接近墨黑和赤红之地时所受的熏染。《楞伽经》中说人迷恋于智谋,这种智谋转变成为见识,见识在发展中又转变成智能,这里所说的转变,都依靠此熏染力量。人们在阅读一部小说时,不知不觉之间,眼睛便被小说中的情境吸引住了,整个头脑亦进入其境界,精神专注,情灵摇曳。人们的思想感情跟着小说潜移默化,今天变一点,明天变一点,刹那之间,看不出来,但相断相续,日积月累,时间一长,小说中的境界便进入人们的灵魂,占有了人的心智,就像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开始在人的心中开花结果。有了这样一棵顽强的种子,在其它的时日,又接受到许多相同或类似的感受和境遇,一天又一天地熏陶它,这颗种子愈长愈繁盛,而且它又生长出新的种子,产生了新的影响,进而去影响他人。所以这个种子可以传遍全世界,一切众生可以居住的国土世界,一切居住在这个国土世界的有情众生,它们和他们之所以能完成、实现、成功和圆满,就是因为它们和他们与这个种子发生了因缘关系。所以我认为这正是小说崇高伟大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它能以此特殊的方式支配着人类世界。第二方面是浸染力。熏陶力是从空间方面来说,空间有广阔有狭隘,故其作用力也有广狭之分。浸染力是从时间方面来说,时间有长有短,故其作用力亦有长短之分。浸染力能够透过人体进入到内部并与人的灵魂一起化合。人们在阅读一部小说时,常常已经看完了全书,但情绪依旧沉浸在其中,以至于几天或几十天之内也放不下它。例如,阅读完《红楼梦》已经有好些时日了,但依旧有更多的爱恋和悲痛挥之不去。再譬如,阅读完《水浒》也已经有好些时日了,却仍然有更多的痛快和愤怒难以遣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一个:这是小说的浸染力所带来的冲击力量。所有这些好的作品,其卷帙愈繁,部头愈多,篇幅愈大,于是它们浸染人的力量就愈大。读小说犹如饮酒一样,喝一天,醉十天,喝十天,醉百天。正像我是相信释迦牟尼的,我就从我受到浸染的《华严经》说起,说它多么多么好,原因正是如此。
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1)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2)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3)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4)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5)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一厄,何以忽然发指?(6)我本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7)我本肃然庄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8)若是者,皆所谓刺激也。(9)大抵脑筋愈敏之人,则其受刺激力也愈速且剧。(10)而要之必以其书所含刺激力之大小为比例。禅宗之一棒一喝,皆利用此刺激力以度人者也。此力之为用也,文字不如语言。然语言力所被,不能广不能久也,于是不得不乞灵于文字。在文字中,则文言不如其俗语,庄论不如其寓言。故具此力最大者,非小说末由。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法之最上乘也。
“注释”
(1)刺,讽刺,刺激;刺激,动词意义是使人激动或起反映,名词意义是使事物积极发展变化的因素。
(2)利用渐,利用逐渐的方法;利用顿,利用顿悟的方法。
(3)熏浸之力,熏陶力和浸染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在于使感受的人在感受时并不觉得。
(4)刺之力,刺激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在于使感受者骤然觉察。
(5)顷,顷刻;能入于一刹那顷,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进入人的感觉;忽起异感,忽然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不能自制,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6)我本蔼然和也,我本来是和蔼自然的。乃,然而;限,阻隔。林冲雪天三限,见《水浒》第十回。厄,厄运。武松飞云浦一厄,见《水浒》第三十回。发指,即发上指冠,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7)我本愉然乐也,我本来非常愉快欢乐。晴雯出大观园,见《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黛玉死潇湘馆,见《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8)我本肃然庄也,我本来庄严肃穆;实甫,即王实甫;《琴心》、《酬简》分别见《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第三本第四折;东塘,即孔尚任,孔尚任号东塘。《眠香》、《访翠》分别见《桃花扇》第六出、第五出。
(9)若是者,如此者;皆所谓刺激也,都是刺激所说的实例。
(10)大抵,大抵说来;敏,敏捷;受,接受;愈速且剧,愈是快速而且剧烈。
要之,犹总之;必以其书所含刺激力之大小为比例,意为书中所含刺激力越大,则读者接受的刺激力越大,二者成正比例。
禅宗,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磨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达磨后有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与南方惠能的顿悟两宗。但后来只有南方顿悟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一棒一喝,即棒喝,为禅宗用语。禅宗接待初机学人,对其所问,不用言语答复,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验知其根机的利顿。棒的使用始于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喝的使用,始于临济义玄。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度人,揣度人。
此力之为用,刺激力的使用;文字不如语言,使用文字不如使用语言。
所被,所赋予的力量;广,广延;久,长久;乞灵,求助于神灵或某种权威。
文言,文言文;俗语,通俗语言;庄论,严肃庄穆的理论;寓言,有所寄托的言语。
故具此力最大者,所以具有这种力量最大的文体;末由,无由;非小说末由,非小说莫属。
提,提举,提升;自外而灌之使入,从外向内灌入。
提之力,提举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从内向外脱颖而出;实佛法之最上乘也,实在属于佛教法乘中最上乘的。
“译文”
第三方面是刺激力。刺激力的刺,就是刺激的意思。熏陶力和浸染力所利用的是逐渐的方法,而刺激力利用的是顿悟的方法。熏陶力和浸染力,在于使感受的人在感受时并不觉得自己在被熏浸,而刺激之力,则在于使感受者骤然觉察到自己被刺激。所谓刺激,它能够使人在一刹那之间感觉到这种不同一般的东西,这种东西进入到自身后使人有异样的感觉,而人们几乎不能自己控制自己。例如:我本来处于和蔼自然的情绪中,然而在读了《水浒》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或者第三十回武松大闹飞云浦以后,却为何突然发上指冠,情绪转为极度愤怒?又如:我本来处于非常愉快欢乐的状态,但是在读了《红楼梦》中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和黛玉死于潇湘馆后,为何突然泪流满面?再如:我本来处于庄严肃穆的情绪中,但是在读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琴心》、《酬简》和孔尚任《桃花扇》中的《眠香》、《访翠》几出戏后,却为何突然情感冲动?如此者,都是刺激所说的实例。大抵说来,脑筋愈敏捷的人,他们接受刺激力就愈是快速而且剧烈,所以说小说书中所含的刺激力越大,则读者接受的刺激力也越大,这二者之间成正比例。佛教宗派中的禅宗经常使用棒喝,目的就是通过刺激验知和揣度人们根机的利顿。在刺激力的运用中,使用文字不如使用语言。但是语言所赋予的力量,在广延和长久方面受到了限制,于是不得不求助于文字。在文字的使用中,文言文不如通俗语言,庄严肃穆的理论不如有所寄托的言语。所以具有这种力量最大的文体,肯定非小说莫属。第四方面是提举力。熏陶力、浸染力和刺激力,都是从外向内灌入,而提举之力则是从内向外脱颖而出,它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佛教法乘中最上乘的一种。
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1)读《野叟曝言》者,必自拟文素臣。读《石头记》者,必自拟贾宝玉。(2)读《花月痕》者,必自拟韩荷生若韦痴珠。(3)读“梁山泊”者,必自拟黑旋风若花和尚。(4)虽读者自辨其无是心焉,吾不信也。(5)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所谓华严楼阁,帝纲重重,(6)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极。(7)然则吾书中主人翁而华盛顿,则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8)主人翁而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为拿破仑,(9)主人翁而释迦、孔子,则读者将化身为释迦、孔子,有断然也。(10)度世之不二法门,岂有过此?此四力者,可以卢牟一世,亭毒群伦,教主之所以能立教门,政治家所以能组织政党,莫不赖是。文家能得其一,则为文豪,能兼其四,则为文圣。有此四力而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有此四力而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而此四力所最易寄者,惟小说。可爱哉小说!可畏哉小说!
小说之为体,其易入人也既如彼,其为用之易感人也又如此,故人类之普通性,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此殆心理学自然之作用,非人力之所得而易也。此天下万国凡有血气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
“注释”
(1)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必然常常像自身化入其中一样;入于书中,思想进入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而自拟为书中的主人公。
(2)《野叟曝言》,长篇小说,清代夏敬渠作;文素臣,《野叟曝言》中的主人公;《石头记》,即《红楼梦》;贾宝玉,《红楼梦》中的主人公。
(3)《花月痕》,长篇小说,题“眠鹤主人编次”,实为清代魏秀仁作;韩荷生、韦痴珠均为《花月痕》中的人物。
(4)“梁山泊”,指《水浒》;黑旋风,即李逵;花和尚,即鲁智深。
(5)虽读者自辨其无是心焉,虽然读者自己辩解说并没有这种想法;吾不信,我不相信。
(6)既,已经;化其身以入于彼界,化身进入彼岸世界;华严楼阁,《华严经》:“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帝纲重重,《华严经》:“普现如来所有境界,如天地纲,于中布列。”
(7)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百千浩劫,这四句意谓文学可以少寓多、以瞬时笼括无限;文字移人,文字转移人的性情。
(8)而,为;则,于是;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读者将化身为华盛顿,读者将会化身成为华盛顿。
(9)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10)释迦,即释迦牟尼;孔子,儒家的创始人;有断然也,有此断定。
度世,揣度世界上的事情;不二法门,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这里指独一无二的门径;卢牟,犹规模。《淮南子·要略》:“卢牟六合,混沌万物。”高诱注:“卢牟,犹规模也”。亭毒,养育;群伦,同类或同等的人们。
教主,某一宗教的创始人;教门,宗教教派;政党,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捍卫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莫不赖是,没有不依赖这个的。
文家能得其一,文学家能得到其中的一种力量;文豪,杰出的大作家;文圣,文章界的圣贤。
用之于善,使用在善的方面;则可以福亿兆人,则可以给亿兆人带来幸福。
则可以毒万千载,则可以毒害人民达千万年。
所最易寄者,所最容易寄托的;惟小说,只有小说;可爱哉小说,小说是可爱的;可畏哉小说,小说是可畏的。
为体,作为文体;其易入人也既如彼,它容易进入人的精神既然已经像这样;其为用之易感人也又如此,它的作用容易感人又是这样。
嗜他文终不如其嗜小说,嗜好其它文章终究不如嗜好小说。
此殆心理学自然之作用,这大概是心理学意义上自然会起的作用;非人力之所得而易也,并非是人为得到或者是容易得来。
天下万国,世界上所有国家;凡有血气者,凡是有血气的人;莫不皆然,没有不是这样;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并非只是我们中国的人才这样。
“译文”
凡是阅读小说的人,必然常常将自身化入其中,他们的情感进入到书中、思想进入到书中,把自己模拟为书中的主人公。阅读长篇小说《野叟曝言》的人,常常把自己比拟为本书的主人公文素臣。阅读《红楼梦》的人,常常把自己比拟为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阅读《花月痕》的人,常常把自己比拟成为书中的人物韩荷生或韦痴珠。阅读《水浒》的人,常常比拟自己为黑旋风李逵或花和尚鲁智深。虽然读者自己辩解说并没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不相信他们所说。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既然已经化身而进入到书中,那么,当他读这本书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是自己所有,截然了当的从生活中的世界进入到小说中的世界。这正像信仰佛教的人精神进入到华严境界一样,如来之法相,普现于眼前,人的每一个毛孔中,充满了万亿莲花,弹指之间,经过了百千浩劫。文字作品转移人的性情,正像这种情况一样,而小说作品更是能够登峰造极。那么我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果是华盛顿,则读者将会化身成为华盛顿;如果主人公是拿破仑,则读者将化身成为拿破仑;如果主人公是释迦牟尼或孔子,则读者将化身成为释迦牟尼或孔子,可以这样断定地说。揣度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平等无差异的,根本没有例外的情况。这四个方面的力量,可以笼括整个世界,养育人世间的全部伦理。宗教教主之所以能创立宗教教派,政治家之所以能组织政党,没有不依赖这四个方面力量的。文学家能得到其中的一种力量,他们就会成为杰出的大作家;如果他们兼有这四个方面的才能,那就会成为文章界的圣贤。有这四方面的力量并且能将其使用在善的方面,那他们就可以给亿兆人带来幸福。如果将这四方面的力量使用到邪恶的方面,那必然会毒害人民达千万年。这四种力量所最容易被寄托的形式,只有小说一种。就此而言,小说是最可爱的,同时又是最可畏的。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容易进入人的精神已如上述,它的作用容易感人也已经被说明。所以人类世界普遍的性质是:嗜好其它文章终究不如嗜好小说。这大概是人在心理学意义上自然会发生的一种情况,并非是因为人为才能得到的一种情况。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是这样,并非只是我们中国的人才是这样。
“作者、作品简介”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梁启超的作品。梁启超,字卓如,人称任公,号饮冰子,或署饮冰室主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其著作多收入《饮冰室文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梁启超在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于1902年发表在《新小说》创刊号上的一篇文章,该文中的所谓“群治”,其意思是“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和处置”。
“内容讲解”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有意识地把小说和当时的政治运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并要求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第二,这篇文章猛烈地抨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内容,认为这些小说陷溺了人心,败坏了国民道德。第三,这篇文章论述了小说“支配人道”的四种艺术感染力:一曰“熏”,即小说的熏陶作用,指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二曰“浸”,指小说读者在身临其境中思想感情受到渗透而变化。浸和熏都指小说的潜移默化力量,二者之不同在于:“浸”以空间言,而“熏”以时间言。三曰“刺”,指小说突然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浸”是慢慢地起影响,“刺”是一刹那间起作用。四曰“提”,指小说具有提高、升华人的力量。
“附录”梁启超的文学革命论
梁启超的文学革命论和他的政治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改良运动中,梁启超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革命论。他所谓“革命”就是改良。第一,梁启超主张诗界革命,赞扬黄遵宪“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第二,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极力强调小说对于改良社会的作用。第三,梁启超亦主张文界革命。他在积极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欲将“学理深邃”之古文改造成流畅通俗的文体。
“参考资料”
1.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08~417.
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0~337.
“思考题”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的“群治”是什么意思?
2.解释“熏”“浸”“刺”“提”的涵义。
3.梁启超的文学革命论主张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