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燮
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1)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2)。
或曰:“今之称诗者,高言法矣,作诗者果有法乎哉?且无法乎哉?”(3)
余曰:“法者虚名也,非所论于有也;又法者定位也,非所论于无也。(4)子无以余言为惝恍河汉,当细为子晰之。(5)自开辟以来,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汇之赜,日星河岳,赋物象形,(6)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7)曰理、曰事、曰情,不出乎此而已。”(8)“然则诗文一道,岂有定法哉?先揆乎其理,揆之于理而不谬,则理得。(9)次征诸事,征之于事而不悖,(10)则事得。终薭诸情,薭之于情而可通,则情得。三者得而不可易,则自然之法立。故法者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三者之平准,而无所自为法也。故谓之曰虚名。”
“又法者国家之所谓律也,自古之五刑宅就以至于今,法亦密矣,然岂无所凭而为法哉?不过揆度于事、理、情三者之轻重、大小、上下,以为五服五章,刑赏生杀之等威差别,于是事、理、情当于法之中。”
“注释”
(1)大凡,大要,一般来说;心思,才思,思想,思考能力;笔墨,指文字;畏,害怕;缩,萎缩。
(2)取舍,选择;力,学力;自成一家,自成一家之言。
(3)或曰,有人问;称,述说,论说;高言法矣,高声地强调诗法;果有法乎哉,果然有诗的作法存在吗;且无法乎哉,还是没有诗的作法存在。
(4)余曰,我认为;法者虚名也,法是一个空虚的名称;非所论于有也,不能从有的方面论述;法者定位也,法是用来确定位置的;非所论于无也,不能从无的方面论述。
(5)子,您;无以余言,不因为我所说的话;惝恍,模糊,恍惚,狂纵;河汉,本指黄河汉水,又指天上的银河,这里含义为夸诞、不切实际;当细为子晰之,应当仔细地为您说明它。
(6)开辟以来,开天辟地以来;万汇,万物,万类;赜,深;赋,赋予。
(7)兵刑,军兵和刑法;礼乐,礼节和音乐;于以发为文章,于是用来抒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形成为诗赋;其道万千,其中的道理有千万条;得以,可以;三语,三字;蔽之,概括之。
(8)理,道理;事,事实;情,情感;不出乎此,不超过这三个方面。
(9)诗文一道,诗文这种艺术;岂有定法哉,难道有一定的法则吗;揆,揣度;其理,其中的道理;不谬,没有谬误。
(10)次征诸事,其次征求于事;不悖,不违背。
薭,衡量;终薭诸情,最终从情感方面衡量;可通,可以通达。
得而不可易,得到后不可以变化;则自然之法立,于是自然的方法成立。
故,所以;当,对等,相当,向着;法者当乎理,诗法向着道理;确乎事,确定于事情;酌乎情,斟酌于情感;平准,平衡,公平;为三者之平准,作为这三个方面的一种平衡。
而无所自为法,而不能自己成为法则;故谓之曰虚名,所以把它叫作虚名。
法者国家之所谓律也,法从国家政治方面看就是法律;五刑,五种轻重不同的刑法。《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徒(服劳役)、流、死为五刑。”宅就,居留。
密,细密;岂无所凭而为法,难道无所凭借而成为法律了吗。
不过,只,仅仅;揆度于事、理、情三者之轻重、大小、上下,从事情、道理和情感三方面揣摩,掌握大小、轻重和上下。
以为,作为;五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五等服饰;五章,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色彩,用以区别尊卑。
刑赏生杀,刑法、奖赏、活命和杀头;等威差别,不同等级的刑法差别。
当于法之中,应当在法里边。
“译文”
一般来说,人没有才能则思考能力发挥不出来,没有胆量则所写的文字萎萎缩缩,没有见识则不能决定取舍,没有学力则文章不能自成一家。
有人问:“今天论说诗歌的人,倡言诗法。不知道诗歌里面真有所谓法则,还是没有法则?”我回答说:“法则是一个空虚的名称,不能从有的方面论述;法又是用来确定架构的,亦不能从无的方面论述。您不要以为我所说的话模糊、夸诞、不切实际,当然现在您就听我仔细地说明它。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古到今,自然界有日月山河、万事万物,人类社会有吃饭、穿衣、性情、军兵、刑法和礼乐,所有这一切,都被抒写成文章和诗赋作品。这其中的规律有许多方面,我的想法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这就是:道理的理、事实的事和情感的情。诗文方面的事情不外乎这三个字罢了。”
“但是诗文方面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一定法则呢?首先要揣摩道理,若果道理方面没有什么错误,这就打下了合理的基础。其次是合理的落实,如果事实上没有什么悖谬,这就更加扎实可靠。最后是用情感进行衡量,如果在这方面也能通达,那事实更有了情理的后盾。道理、事实和情感确立之后,自然之法也就跟着成立了。所以诗法向着道理,确立于事实,斟酌于情感,是这三个方面的一种均衡,而不是自己另造一种法则。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把它叫作虚构的名称。”
“法从国家政治方面看就是法律,自古以来五种刑法一直保留到今天,而且法律的内容越来越细密了。但是,难道法律无所凭借而自己创造法吗?显然不是,法律必须依道理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并从情感上进行斟酌,进而分辨出轻重、大小和上下,区别尊卑贵贱,划分出刑法、奖赏、活命和杀头等不同级别的刑法差易。这样道理、事实和情感便被包括在法律之中了。”
“人见法而适惬其事、理、情之用,故又谓之曰定位。(1)乃称诗者,不能言法所以然之故,而哓哓曰法,吾不知其离一切以为法乎?(2)将有所缘以为法乎?离一切以为法,则法不能凭虚而立;(3)有所缘以为法,则法仍托他物以见矣(4)。”
“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5)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6)三者缺一,则不成物。(7)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8)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9)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10)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又如合抱之木,百尺干霄,纤叶微柯以万计,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苟断其根,则气尽而力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吾故曰:三者藉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薩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
“注释”
(1)适,适宜;惬,惬合;用,使用,实用;故又谓之曰定位,所以又说法是用来确定位置的。
(2)乃,而;不能言法所以然之故,不能从根源上分析诗法的缘故;哓,乱嚷乱叫;吾不知其离一切以为法乎,我不知道他所说的是不是认为法可以离开一切而成为法。
(3)将有所缘以为法乎,还是有所依靠而成为法;凭虚,凭借虚空。
(4)法仍托他物以见矣,诗法仍然依托于其它事物而被人看见。
(5)“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此句意谓从大的方面看,乾坤世界都要用理、事、情三语确定位置。
(6)以之,用之;以至,以至于,直到;一飞,天上飞的;一走,地上走的。
(7)则不成物,则不能构成事物的实质。
(8)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所以是用来表现天地万物的情态和形状的。
(9)具是,具有此;总而持之,总括把握;条而贯之,条理贯通。
(10)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也,意谓气和事、理、情相互为用。
譬之一木一草,用草木打比方来说;其能发生者,理也,意谓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符合自然之理。
其既发生,则事也,意谓在已经发生以后,就成为事实了。
夭乔,草木茁壮成长;滋植,繁茂;咸有自得之趣,都有各自获得天性之趣。
“苟无气以行之,能若是乎”,此句意思是说:假如没有气行乎其中,草木能如此生长吗?
霄,本指云气,这里借指为高;百尺干霄,百尺来高;纤叶微柯,纤细的叶子和微小的枝条。
异同,不同;“同时而发,无有丝毫异同,是气之为也”,此句意谓气使得草木具有独特性。
施,用;“苟断其根,则气尽而力萎,此时理、事、情俱无从施矣”,此句意谓由气统帅着的理、事、情立足于根本。
藉气而行,理、事、情凭借着气而运行。
气鼓行于其间,文气鼓舞运行于理、事、情之间;薩,相互附着之义;磅礴,气势盛大的样子。
所至即为法,所到之处就成为法则;至文,极尽、极至之文。
“译文”
“人们看见法则惬合于道理、事实和情感,并适宜于用,所以又说法是用来确定位置的。但是当今那些论述诗歌的人,不能从根源上分析诗法的缘故,却整天乱嚷乱叫诗法,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是不是认为法可以离开一切而独立成法,或者是有所依靠而成为法?如果他们认为法可以离开一切而独立,那我则认为法不能凭空存在;如果他们认为法是有所依靠而成为法,那可以肯定地说,诗法仍然依托于其它事物才能成立。”
“道理的理、事实的事和情感的情这三个字,可以从大涵盖到小。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了乾坤世界和日月之运行;从小的方面看,包括了草木飞禽和走兽。道理、事实和情感三个方面如果缺少一个,则诗歌的实质便会受到伤害。文章是用来表现天地万事万物的情态和形状的,道理、事实和情感三个是文章不可缺少的内容,而文气总括把握、条理贯通于其中。道理、事实和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是通过文气发挥出来的。拿地上的草木来说,它们之所以能生长出来,这是因为草木之主体适合于自然的道理。它们已经生长出来之后,这就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草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从小到大,成长繁茂,情状万千,生机勃勃,这是人的情感最容易捕获到的。假如没有生气运行于其中,它们能这样吗?再比如,几尺粗的树木,数十米高,其中的树叶和枝条数以万计,它们在不同时期生长出来,却没有丝毫不同之处,这是生气造成的。如果我们将树木砍断其根,树木就会没有生气,立刻枯萎,这时道理、事实和情感也就没有什么用场了。我所说这三者凭借气来运行也就是这个道理。得到了道理、事实和情感,并且生气灌注于其间,相互附着,既随其自然,又气势磅礴,所到之处,这就是法则。由此所成就的文章才是天地万事万物间最好的文章。”
“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1)。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2)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3)曰才、曰胆、曰识、曰力,(4)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5)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6)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7)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8)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9)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10)在物者前已论悉之,在我者虽有天分之不齐,要无不可以人力充之。其优于天者,四者俱足,而才独外见,则群称其才,而不知其才之不能无所凭而独见也。其歉乎天者,才见不足,人皆曰才之歉也,不可勉强也。不知有识以居乎才之先,识为体而才为用,若不足于才,当先研精推求乎其识。”
“注释”
(1)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这三个字能够用来穷尽万事万物的各种态势之变化。
(2)凡,凡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事物;音声状貌,声音状态面貌;举不能越乎此,都不能超越理事情。
(3)此举,这是举出;在物,存在于客观的事物;无一物之或能去此,没有一种事物或者能够离开此三者。
(4)才,才能;胆,胆量;识,见识;力,力量。
(5)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这四个字能够穷尽人心和神明的所有内容。
(6)凡形形色色,凡是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都依赖这个抒发、宣泄和明朗。
(7)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这是举出主体方面的情况来说;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没有一个不像这样的心思被抒发出来。
(8)以,用;在我之四,指才、识、胆、力;衡,衡量;在物之三,指理、事、情。
(9)合而为作者之文章,结合起来成为作者的文章;大之经纬天地,大到经纬天地。
(10)细而一动一植,小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咏叹讴吟,歌咏吟诵;俱不能离是而为言,都不能离开此而成为语言。
前已论悉之,在前面已经全部论述了。
天分之不齐,天赋的参差不齐;要,要之;无不可以人力充之,没有不可以用人力去充实。
优于天者,天分好的人;俱足,都充足;才独外见,才能会从外面显示出来。
群称其才,人们都称赞其才能;而不知其才之不能无所凭而独见也,而不知道才能不能无所凭借而独自表现出来。
其歉乎天者,天才欠缺的人;才见,才能和见识。
不可勉强也,不能勉强而为。
有识以居乎才之先,见识居于才能之前;识为体而才为用,见识为本体而才能为作用。
若不足于才,如果才能不足;当先研精推求乎其识,应当先研究并精细地推求见识。
“译文”
道理的理、事实的事和情感的情,这三个字能够用来穷尽万事万物的各种态势之变化。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它们的音声、状态和形貌,都不能超越出这三个字以外,没有一种事物能离开它们,这是就客观的方面来说。说到才能、胆量、见识和力气,这四个字可以穷尽人的心思和神明。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它们的音声、状态和形貌,都依赖这四个字而得到抒发、宣泄和明朗,没有一个会成为例外,这是从主体方面来说。用主体方面的才能、胆量、见识和力气,衡量客体方面的道理、事实和情感,努力将它们结合起来成为作者的文章。诗人歌咏吟诵,大到经天纬地,小到一草一木,都不能离开这些而成为语言。客体方面的情况在前面已经论述了,主体方面的情况虽有天赋的参差不齐,最重要的则是要发挥人的能动力量。天赋优长的人,才、胆、识、力俱全,其能力和才干自然会表现出来,于是,人们都称赞他的才能,却不知道与他的才能相互联系着的其他因素。天赋欠缺的人,才能和见识不足,人们都说他们缺少才能,不能勉强写作。但是,见识居于才能之前,见识是本体才能是作用。如果才能不足,那就应该先研究并精细地推求见识。
“识明则胆张,任其发宣而无所于怯,(1)横说竖说,左宜而右有,直造化在手,无有一之不肖乎物也。(2)且夫胸中无识之人,即终日勤于学,(3)而亦无益。俗谚谓为两脚书橱,记诵日多,多益为累。(4)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头绪既纷,(5)无从割择,中且馁而胆于怯,欲言而不能言,(6)或能言而不敢言,矜持于铢两尺?之中,(7)既恐不合于古人,又恐贻讥于今人。(8)如三日新妇,动恐失体;(9)又如跛者登临,举恐失足。(10)文章一道,本抒写挥洒乐事,反若有物焉以桎梏之,无处非碍矣。”
“夫才者,诸法之蕴隆发现处也。若有所敛而为就,则未敛未就以前之才,尚未有法也。其所为才,皆不从理、事、情而得,为拂道悖德之言,与才之义相背而驰者,尚得谓之才乎?夫于人之所不能知,而惟我有才能知之;于人之所不能言,而惟我有才能言之,纵其心思之氤氲磅礴,上下纵横,凡六合以内外,皆不能得而囿之。”
“注释”
(1)识明则胆张,见识明确才会有胆量;任其发宣而无所于怯,任凭它们发挥宣泄而没有一点胆怯。
(2)横说竖说,左宜而右有,此二句意谓不管怎么说怎么写都能左右逢源;直造化在手,无有一之不肖乎物也,就像造物主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样,所写的东西没有一个不逼真于事物。
(3)且夫,况且;无识,没有见识;即终日勤于学,就是终日勤学苦练。
(4)俗谚谓为,俗话称作;记诵日多,多益为累,意谓记诵得越多,越累赘。
(5)及伸纸落笔时,到了下笔写作的时候;头绪既纷,头绪既然纷杂。
(6)无从割择,无法割舍选择;中且馁而胆于怯,心中气馁而且胆怯;欲言而不能言,想说而不能说出来。
(7)或,或者;矜持于,小心谨慎于;铢两,重量单位;尺?尺度。
(8)既恐,既害怕;又恐贻讥于今人,又害怕留下被今天人讥讽的把柄。
(9)如三日新妇,就像才入门三天的新媳妇;动恐失体,开步动足老害怕冒犯了家族的规范。
(10)跛者登临,跛子登高俯视;举恐失足,开步动足老害怕跌跤。
文章一道,本抒写挥洒乐事,意谓写作文章本来是一件挥霍潇洒的快乐事情;反若有物焉以桎梏之,无处非碍矣,意谓反而像有东西束缚着人,到处都有障碍。
夫才者,诸法之蕴隆发现处也,意谓才能蕴含在法之中并从中生发表现出来;蕴隆,积聚。
若有所敛而为就,如果有所收敛而做成;未敛未就以前之才,尚未有法也,未收敛未做成以前的才能,还不存在法的问题。
其所为才,其所成为的才能;皆不从理、事、情而得,都不是从理、事、情那里得来的。
为拂道悖德之言,作违背道德的言语;与才之义相背而驰者,与才能的含义背道而驰;尚得谓之才乎,还能叫作才吗。
于人之所不能知,对于别人来说不能知道;惟我有才能知之,只有我才能知道。
于人之所不能言,对于别人来说不能说出;惟我有才能言之,只有我才能说出。
纵其心思之氤氲磅礴,上下纵横,此二句意谓放开心思挥洒笔墨,上下联通,气势磅礴。
凡六合以内外,皆不能得而囿之,此二句意谓宇宙的空间内外,都不能束缚其才能。六合,天地四方。
“译文”
“见识明确才会有胆量,任凭它们发挥宣泄而没有一点胆怯。横说竖说,皆能左右逢源,就像造物主被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样,所写的东西没有一个不逼真于所描写的对象。对于那些胸中没有见识的人来说,就是终日勤学苦练,写作上也未必能见效。脑子里面装的东西多,而心里没有识见,知识成了累赘,俗话把他们称作两脚书橱。对于这些人来说,到了下笔写作的时候,心里头绪纷杂,不知道应该如何割舍选择。心中一气馁,胆怯随之而来,想说的话不能说出来,小心谨慎于铢两尺寸之中,既害怕不符合于古人,又害怕留下被今天人讥讽的把柄。就像才入门三天的新媳妇,开步动足老害怕冒犯了家族的规范。又像跛子腿登高俯视,开步动足老害怕跌跤摔坏。写作文章本来是一件挥霍潇洒的快乐事情,但对于这些人来说却反而像有东西在束缚着他,到处都有障碍。”
“才能蕴含在法之中并从其中生发表现出来。如果有所收敛而做成某一种东西,那么未收敛未做成以前的才能,还不存在法的问题。说所成为的才能,都不是从理、事、情那里得来的,是违背道德的言语,与才能的含义背道而驰,还能叫作才能吗?对于别人来说不能知道,而只有我才能知道;对于别人来说不能说出,而只有我才能说出,放开心思尽情挥洒笔墨,上下联通,气势磅礴,天地四方,宇宙的空间内外,都不能束缚我的才能。”
“以是措而为文辞,而至理存焉,万事准焉,深情托焉,是之谓有才。(1)……如是之才,必有其力以载之;(2)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3)……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4)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5)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鲁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6)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淆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7)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8)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9)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10)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安有随人之是非以为是非者哉……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也?要之,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此岂俗儒耳目心思界分中所有哉?”
“注释”
(1)以是措而为文辞,用这个选择写作文辞;至理存焉,真理得以保存;万事准焉,万事万物有了一定标准;深情托焉,深厚的感情能够被寄托;是之谓有才,这叫做有才能。
(2)如是之才,如此的才能;必有其力以载之,必然有一定的胆力来承载它。
(3)惟力大而才能坚,只有力气大的人才会有坚实的才能;故至坚而不可摧也,所以坚实之极而不可摧毁。
(4)交相为济,相互辅助;苟一有所歉,如果一方面有所欠缺;不可登作者之坛,不能进身于作者的行列。
(5)缓急,宽舒和急迫;要在先之以识,相互比较而言应该把见识放在第一位;使无识,假如没有见识;则三者俱无所托,则其余三者将无所寄托。
(6)妄,狂妄;其言,其言语;背理叛道,意谓违背义理,背叛道理;蔑如,犹不如,不及。
(7)思致挥霍,思想挥洒;是非淆乱,是非混乱;才反为累矣,才能反而被拖累。
(8)坚僻妄诞之辞,坚硬偏僻狂妄荒诞的言词;误人而惑世,耽误人而且迷惑时世。
(9)若在骚坛,如果发生在诗坛;风雅,指诗歌。
(10)知所从,知道方向、方法;奋,奋力;决,决定。
而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信,此二句意谓见识可以给才能和胆力带来确切的自信。
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其所摇,此三句意谓即使举世非难或赞誉,有见识的人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思想;安有,哪里会有。
情必依乎理,感情必须依存于道理;情得然后理真,获得了感情然后道理才会逼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也,此二句意谓情理兼至以后,事实还发愁得不到吗。
要之,犹总之;实写理、事、情,真实地描写道理、事实和情感。
可以言,可以言论;言可以解,言论可以被注解;解即为俗儒之作,解释后就成为俗儒的作品。
名言,命名和言论;施见,展现;径达,径直地达到。
幽渺,幽深渺茫;想象以为事,使事实意象化、想象化;惝恍,恍惚。
方为,才能成为;此岂俗儒耳目心思界分中所有哉,这难道是俗儒耳目心思中所能看到或想到的吗?
“译文”
“用这个标准选择写作文辞,深厚的感情就能够被寄托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万事万物也有了一定标准,真理也就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这才叫做有才能。像这样的才能,必然会有一定的胆力来承载它;惟有那些力气大的人,其能力才会坚实,能力坚实的人什么力量也摧毁不了他。大概来说,人的才能、见识、胆量和力气四个方面是相互辅助的,如果一方面有所欠缺,就不能进身于作者的行列。四个方面没有宽舒和急迫之分,相互比较而言,当然应该把见识放在第一位。因为假如没有见识,则其余三方面的能力将无所寄托。没有见识,空有胆量,则这种胆量会发展成为狂妄、鲁莽和无知,其言语有背于正道和理义,有了这种胆量还不如没有它为好。没有见识,空有才能,作者也能议论纵横,思想挥洒,但他不能分辨是非,常常黑白颠倒,反而受到了才能的拖累。没有见识,空有力气,常常会写出一些坚硬偏僻狂妄荒诞的言词,这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也会迷惑时世,危害更大。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诗歌领域,文坛诗界就会遭受厄运。惟有见识能够使人知道所行进的方向、所奋进的目标、所下定的决心,此后才能和胆力便会被自信心确立下来。这时即使出现了举世非难或举世赞誉的情况,有见识的人也不会动摇自己的思想,哪里还会出现不分是非地跟随在别人后面的情况呢……感情必须依存于道理;获得了感情以后,道理才会逼真;情理交融以后,事实就会在其中得到充实。总之,作者应该真实地描写道理、事实和情感。可以言论的东西,其言论可以被注解,被注解了的东西是俗儒的作品。只有那些不可用名词言说的道理、不可展现的事实、不可径直地达到的感情,才会用幽深渺茫作为道理、想象作为事实、恍惚作为情感。这才是逼真的理、真实的事和深刻的情所要求的语言,而普通的俗儒耳目和心思中那能看到或想到这些?”
“作者、作品简介”
《原诗》是清代诗论家叶燮(1627~1703年)的作品。叶燮,字星期,好己畦,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横山,故人们称他为横山先生。《原诗》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四卷,原附在叶燮的文集《己畦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新校注本。《原诗》的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源流正变,即诗的发展;下卷论法度能事,即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叶燮的《原诗》被誉为清人诗话之冠冕,它以理论性、系统性见长。特别是在诗原论、发展观以及对诗歌创作与鉴赏中审美规律的论述等方面,在融会前人之说的基础上,颇多创见。
“内容讲解”
《原诗》具有明显的理论特色和丰富的内容:1.理论特色。《原诗》的理论特色可以概括为四性:(1)系统性。《原诗》非以诗言诗也,而是从本原上言诗、从正变上言诗、从理论到实践上言诗。(2)针对性。《原诗》针对明清文坛的种种积病陋习和不良倾向论诗,力图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清理。(3)灵活性。《原诗》灵活地、辩证地运用理论,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文学发展的实际。(4)实践性。叶燮注重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总结文学理论。
2.《原诗》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反对复古模拟,提倡发展变化,即所谓“正变”。(2)推崇杜甫、韩愈并提倡“温柔敦厚”。(3)主张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才、胆、识、力是偏于创作主体之胸襟,理、事、情是偏于客体的创作对象。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333~337.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22~342.
3.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1~278.
“思考题”
1.被誉为清人诗话之冠冕的是哪部作品?
2.《原诗》的理论特色是什么?
3.简述《原诗》的文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