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1)。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2)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3)先为制定全角,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4)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5)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6)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7)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8)梁用何材,必使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9)。故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10)袖手于前,始能急书于后。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其绣口者也。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注释”
(1)填词,填写词曲;首重,首先重视;予,我;独先,独自先标出;彰明较著,形容非常鲜明。
(2)引商刻羽,意谓曲调高古,讲求声律的演奏。词曲乐律的音节有宫、商、角、徵、羽以及变徵、变宫。商声在五音中最高,称“引”。羽声等较细,称“刻”;拈韵,随意取用某一韵,与“限韵”相对;抽毫,抽毫写作。
(3)造物,造化事物;赋形,赋予形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指事物最初孕育的阶段。
(4)制定全角,制定出整个形状;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使一点精血里具有人整体的态势。
(5)成局,大局;由顶及踵,从头到脚;逐段滋生,一部分一部分地生长。
(6)断续之痕,接连的疤痕;血气,血液和精气;中阻,在中间阻塞。
(7)工师,工程师;建宅,建造住宅;亦然,也是一样;基址,基础地基;间架,结构。
(8)先筹,先筹备;何处建厅,什么地方建立大厅;开户,开门;栋,正梁;木,木料。
(9)梁,架在柱子上的横木;了然,清楚;挥斤运斧,指具体操作。
(10)作传奇者,写作传奇作品的人;卒急,匆促,急迫;拈毫,提笔。
袖手,不参与其事,闲逸的样子;始能,才能;急书,很快地写下来。
奇事,奇妙之事;奇文,奇妙的文字。
命题,确定词曲的主旨;能出其锦心,扬其绣口者也,此句意谓能写出奇妙的文章。
尝,曾经;时髦所撰,时髦人士所撰写的文章;惜,惋惜;惨淡经营,指十分用心的写作。
不得,不能;被管弦,配合于乐律伴奏;副优孟,供演员演出。
非审音律之难,不是在审判音律方面碰到了困难;未善,未能做好。
“译文”
填写词曲首先重视的是音律,而我自己却主张结构是最重要的。这并非是否定了音律的重要性,因为音律明显地有书摆在那儿可以参考,其道理也不难搞懂。至于词曲的结构,则在声律的筹划之先就要考虑。随意取用某一韵,提笔写作,就像造化事物,赋予它一形状,在精血开始凝聚、胞胎尚未成形的时候,结构的意蕴就开始起作用,要使一点精血里包含五种感官和整个骨架的基本态势。倘若胸无大局,而由头到脚逐一分开滋衍创造,则人的整个身体之组合,则避免不了会有许多断断续续的痕疤,而其中的精气血液必然阻隔不通。工程师建造住宅也是这个道理,地基打好了,架构还没有建立起来,先应该筹划在何处建立客厅,何处开门,大梁计划要用什么木料,中梁和小梁要用什么木材,等到整个结构了然于胸,然后再挥斤运斧开始操作。如果不是这样,而采用分割处理的方法,先建造成一架,然后再筹划另一架,照顾到了前者而没有照顾到后者,于是重新修改,拆拆补补,很难浑然一体。这就像在道路旁边建造房舍,投资了数倍的工钱和人力,但所盖的房子却不足以发挥一厅一堂的效用。所以写作传奇作品,不适宜仓促提笔。只有深思熟虑于胸中,方能奋笔疾书于纸上。有了奇妙的故事,方才有奇妙的文章。只有在确定好词曲主旨的基础上,才能出其锦心,扬其绣口,从而写出奇妙的文章。我曾经拜读过时髦人士所撰写的文章,可惜他们在惨淡经营、用心良苦基础上结构成的作品却不能配乐歌唱,也不能搬上舞台演出,这不是他们在审音协律方面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而是在作品的构思布局方面考虑尚欠周到。
古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1)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2)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3)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4)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如一部《琵琶》,(5)止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止为重婚牛府(6)。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一部《西厢》,(7)止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止为白马解围一事。(8)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9)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10)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照应埋伏,不止照应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毋使有用而忽之。吾观今日之传奇,事事皆逊元人,独于埋伏照应处,胜彼一筹。
“注释”
(1)定有一篇之主脑,每一篇一定有一个主题;非他,并非其它;立言之本意,写作词曲的根本思想。
(2)传奇,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亦然,也是这样;俱属陪宾,全部属于陪衬;原其初心,考察其本意。
(3)即此一人之身,就这一个人为主描写;中具无限情由,中间具有许多实际情形和原由。
(4)关目,剧中的重要情节;俱属衍文,全属于多余的文章;止为,仅仅为。
(5)《琵琶》,即《琵琶记》,属于南戏作品,作者高明。
(6)蔡伯喈,《琵琶记》中的主人公。在民间讲唱、戏文中,蔡伯喈本是一个弃亲背妇的反面人物,而高明在《琵琶记》中将蔡伯喈改写成忠义两全的正面形象。重婚牛府,《琵琶记》写蔡伯喈被其妇逼迫赴京应试。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招他为婿,他辞婚、辞官均不获准,被逼入赘相府。
(7)《西厢》,即《西厢记》,元代杂剧作品,作者王实甫。
(8)张君瑞,即张生,《西厢记》男主人公;白马解围,《西厢记》剧情的最后,孙飞虎的叛军与崔莺莺一家、张生以及普救寺僧人之间出现矛盾,半万贼兵围了上来,后来由白马将军解围。
(9)有如,就像;其初,开始;凑成,凑合而成。
(10)凑成之工,凑合而成的功力;全在针线紧密,全部在于针脚细密的缝合。
偶疏,偶然的疏忽;破绽,漏洞。
折,杂剧的一个段落称“折”。每剧大都有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韵到底的一个整套;顾,看。
欲其照应,想要和前边相互关联;埋伏,铺垫。
照应埋伏,不止照应一人,埋伏一事,指必须从整体上权衡考虑。
关涉之事,关联涉及的事情。
宁,宁可;毋使有用而忽之,不要使得有用时而忽略了它。
逊元人,逊色于元代人;独,唯独;胜彼一筹,胜过元代人一等。
“译文”
古代人写作一篇文章,一定有一篇作品的主题。主题并非其它的东西,而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根本思想。长篇戏曲作品也是一样。一本戏里面,有无数人名,说到底都是陪衬,因为从本原上讲,一本戏只能有一个主要人物。围绕着这个主要人物,自始至终,充满悲欢离合,里边有许多实际情形、原由,都是为了这个人物设立的。戏曲作品的重要情节都由一事贯穿。所谓作品的主题,都表现在这一人一事之上。譬如,一部《琵琶记》,就只为蔡伯喈一人而设,而自始至终也就是蔡伯喈重婚牛府一事。一部《西厢记》也只为张生(君瑞)一人而设,贯穿始终的也只有白马解围一事。其余枝节细目,都从这一件事产生。
编写戏曲作品就像缝衣服一样,开始的时候先要将完好的布剪开,其后却要将剪开的布缝制成完好的衣服。剪开容易,缝制成难。编写作品的工作,主要在于针线细密。每编一折戏,必须照顾到前边数折和后边数折。照顾前面是为了照应,照顾后面是为了埋伏。戏曲中的照应和埋伏,不只是照应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戏曲中有名的人、有关系的事以及前前后后所说的话,一件一件都要想到。宁可使想到了不去使用,也不要使有用的东西被忽略掉。我看今日人所写的传奇作品,许多方面都逊色于元代人的作品,但是在埋伏照应方面,却胜过元代人一筹。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1)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2)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3)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4)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5)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6)谓多一人可增一人之事。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人人应接不暇。(7)殊不知戏场脚色,止此数人;(8)使换千百个姓名,也只此数人装扮。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9)古者,书籍所载,(10)古人现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实者,就事浮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人谓古事多实,近事多虚。予曰:不然。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记,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凡阅传奇而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梦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注释”
(1)头绪,词曲的脉络线条;大病,大的弊病。
(2)荆、刘、拜、杀,是元代除《琵琶记》外最负盛名的南戏作品。包括:柯丹丘的《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编撰的《白兔记》,施惠的《拜月亭》,还有《杀狗记》,作者未详。
(3)止为,只是因为;旁见侧出,分歧差出。
(4)童子,小孩子;观演,观看演出;了了于心,明了于心;便,善辨;便便,形容言语明白流畅。
(5)以其,因为其中;贯串只一人,贯通和串联其中只有一个人。
(6)单,仅,只;筹,筹谋。
(7)事多则关目亦多,事件多则情节也多;令,让;观场者,看戏的人;“山阴道中……应接不暇”句,指事件繁多,令人应接不及。《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8)殊不知,还不知;止,只。
(9)所用之事,所使用的事件;有虚有实,有虚构的,有实有的;拈取,拿取。
(10)古者,古代的事;书籍所载,书籍里边所记载的。
今者,今天发生的事;当时仅见之事,当时人们能看见的事。
实,实际;浮陈,铺叙陈述;不假造作,不借助于虚构。
虚者,虚构的事;“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句意谓虚构之事,根据剧情随意所写。
人谓,人们说;多实,多实有;多虚,多虚构;予曰,我说。
传奇无实,传奇作品如果没有实际内容;寓言,寄托之言。
劝人,劝勉人们;则举一孝子出名,则举出一个孝子的名称;但有一行可记,只要有一件行为可以记下来;“则不必尽有其事”句意谓其余事可以虚构。
凡属,凡是属于;孝亲,孝敬亲属;所应有者,所应该有的事;悉取而加之,全部拿来加到上面;纣,殷纣王;犹,如;不善不如是之甚,恶行并不像现在人说得这么厉害。
一居下流,一旦居于下流位置;天下之恶皆归,人们把天下的坏事都加到他那里去了。
凡阅传奇,凡是看南戏作品;必考,必然要考察、追究。
说梦,说梦话;痴人,愚笨的人。
“译文”
南戏作品之弊病在于头绪繁多。元代颇负盛名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都是一线到底,没有分歧旁出的情节。一米高的儿童,观看或者演出这种剧作,都能心里清楚剧情,并流畅地将其内容复述出来。因为这种剧作总是一事到底,前后由一人贯串。后来作者的写作,忘掉了这个根本,一味筹谋细枝末节,认为一个人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事。事情多了情节也跟着多了,让看戏的人就像进入到山阴道中,眼睛应接不暇。他们还不知道戏剧角色前后就是那么几个人,即使再出现好多人名,也只是这几个人换着装扮。
南戏作品所使用的事,或者是古代的,或者是现代的,有的来源于现实,有的是虚构的,依据不同情况随便采用。所谓“古”,指的是书本上能够看到的古代发生的事;所谓“今”,指的是当时人们耳闻目见之事。实际的事情就事铺叙陈述,不借助于虚构,都是有根有据的。虚构的事情是空中楼阁,从想象中拿来,都是无影无形的。人们经常说,古代的事情大都是实在的,近代的事情大都是虚假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传奇作品如果不反映一点真实内容,那它就成为寓言了。想要劝勉人们成就孝道,就举出一个孝子的名字,尽管他只有一点行为可以写下来。其余的事可以想象,凡是属于孝敬亲人应该有的事,就写在他的身上。古代历史里也有这种情况,殷纣王是个坏人,但坏的程度并不像今天的人所说得那么厉害。只是人一居于下流,天下的恶事便都加在他的身上……凡是看戏的人如果一定要考究戏中的事之真假,说某某事来于何处、某某人来于何地。这都是痴人说梦,他们的问题完全可以不用回答。
“作者、作品简介”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戏曲理论作品。李渔,号湖上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实际是戏曲理论专著,后人录出单印,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词曲部》论戏曲创作,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个方面。《演习部》论戏曲表演。李渔对编剧艺术作了充分论述,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李渔以前的剧作,或重视音韵,或重视文词,或重视音韵和文词的结合。从李渔开始,将结构摆在了第一位。本书所节录的内容都来源于《词曲部》。
“内容讲解”
《闲情偶寄·词曲部》的剧论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李渔认为,剧本创作首先应该精心考虑设计作品的结构。“结构”的具体实现要靠“立主脑”、“减头绪”等步骤来支撑。第二,剧本创作要处理好虚构和真实的关系,用李渔的话来说,这叫“审虚实”。戏曲作品有虚有实,实是基础,所以力“戒荒唐”。第三,强调剧本创作的独创性,这用李渔的话来说,叫“脱窠臼”。第四,戏剧情节和细节必须具有合理性与细致性,这用李渔的话来说叫“密针线”。第五,关于戏曲语言,李渔提倡“语求肖似”,忌讳“填塞”。他认为,戏曲语言不仅要做到“纸上分明”,还要兼顾“口中顺遂”,悦耳动听。
“附录”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
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第一,李渔的剧论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际,探讨和揭示了戏曲创作的若干规律。第二,他对前人较少涉及的“登场之道”进行了系统总结,这在中国古代剧论史上是一个突破。第三,他的理论概括和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自成体系的一家之言。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321~324.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94~314.
3.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4~315.
“思考题”
1.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分别讨论了戏曲的什么问题?
2.中国戏曲理论从谁开始把结构摆在了第一位?
3.李渔戏曲理论的特点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