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
时贤作者(1)……有句中用入声不能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无所守。(2)泰定甲子,(3)存存托友张汉英以其说问作词之法于予。(4)予曰: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5)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6)其盛,则自蝲绅及闾阎歌咏者众;(7)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8)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9);字畅语俊,韵促音调。(10)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何也?盖其不悟声分平仄、字别阴阳。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者最为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尔,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上去俱无,上去各止一声。平上去有三声,有上平声,有下平声……阴者即下平声(如“东”),阳者即上平声(如“红”)。
“注释”
(1)时贤,当代的贤才;作者,写作词曲的作者。
(2)句中,词曲语句中;用入声不能歌,使用入声字却不能将其歌唱出来;歌其字音非其字,目的是要唱出某一字,但所唱出的音却不是某一字;无所守,无所遵守。
(3)泰定,元泰定帝年号;甲子,甲子年,即公元1324年。
(4)存存,人名;托友,委托他的朋友;以其说,用这种说法;予,指周德清;问作词之法于予,向我询问作词的方法。
(5)言语一科,言语这一学科;乐府,本指可以入乐的诗歌,这里指配乐的词曲;正,端正;宗,尊重,效法;中原,狭义指河南,广义指黄河流域,也泛指中国;中原之音,北方的语音。
(6)盛,繁荣昌盛;备,完备;难,困难;莫如今时,没有超过今世。
(7)蝲绅,士大夫;及,以及;闾阎,民间;歌咏者众,喜欢歌唱讽诵的人很多。
(8)关,关汉卿;郑,郑光祖;白,白朴;马,马致远。一,专一;新,创新;制作,创作。
(9)韵,音韵;共守,共同遵守;自然之音,依托于自然规律的音韵;字,文字;通,通达;天下之语,天下通用的语言。
(10)字畅,文字流畅;语俊,言语美好;促,推动,催促;音调,腔调,乐声,旋律;韵促音调,音韵为旋律推波助澜。
述,叙述,述说;忠,忠义;孝,孝敬;补,补救;有补于世,为世所用。
六字三韵,在六个字中押了三个韵;“忽听,一声,猛惊”中“听”“声”“惊”三字押韵。
诸公,指关郑等人;已矣,叹词;后学,后来学习的人;莫及,难以达到。
何也,什么原因;悟,领悟;声分平仄,声调区分为平和仄;字别阴阳,文字中的平声调区别为阴平和阳平。
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在平仄中已经没有入声字;派入,流入;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因为入声调的字已经融会到平上去三种声调的字里去了。
作平者最为紧切,使用平声调最为关键;施之句中,使用到句子当中;不可不谨,不能不谨慎。
广其韵尔,扩大补充了音韵;有才者,有才能的人;本韵自足,不用派入的韵,只用原有的韵就够了。
阴阳字平声有之,平声调的字区分阴阳;上去俱无,上声和去声都没有阴阳之区分;上去各止一声,上声和去声各只有一个声调。
此句意谓在平上去三种声调中,只有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
下平声即阴平,如“东”字的声调;上平声即阳平,如“红”字的声调。
“译文”
当今的词曲作者写作戏曲歌词,有的人在句中使用了入声字却唱不出来,有的演员在演唱时想唱出某一个字音,但实际所发的字音却不是这个字,他们感到实在难以遵守。公元1324年,存存委托他的朋友张汉英将这种情况告诉我,并向我询问有关写作戏曲歌词的法则。我对他说:写作戏曲的语言歌词是一种专门学问。想要写作戏曲歌词,必须先端正语言,要端正语言,必须效法北方音韵。戏曲歌词的繁荣昌盛、完备和精益求精方面的困难再也没有像当今这样了。说它繁荣昌盛,这从上层的士大夫到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在歌咏传唱可以看出来;说它完备,这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上可以看出来。元代的词曲作品遵守自然天成的音韵,其声调字音采用天下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流畅,言语俊秀,旋律优美。看词曲作品所阐述的内容,所强调的是忠义和孝敬,着眼于作品疗救社会弊病。说到词曲创作上的困难,这从元曲中“忽听,一声,猛惊”六字三韵句式可以看出来。前辈作家已经登峰造极,后代学者难以企及。为何这样说?因为他们没能领悟词曲中声调区分为平仄,文字中有阴阳这个道理。所谓“声分平仄”,说的是文字中已经没有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已经融会到平上去三种声调里了。选择平声调的字最为紧要关键,用在词曲句中,千万应该谨慎。入声字融会到其余三种声调里以后,扩大补充了词曲音韵的范围,有才能的人立足于此就可以了。所谓“字别阴阳”,说的是平声调里边区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各为一声调而不区别阴阳。在平声、上声和去声三种声调里,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平声就是阳平,如“红”字;下平声就是阴平,如“东”字。
凡作乐府,古人云:“有文章者谓之乐府”,(1)如无文饰者谓之俚歌,不可与乐府共论也。(2)又云:“作乐府切忌有伤音律。”(3)……大抵先要明腔,后要识谱,(4)审其音而作之,庶无劣调之失。(5)而知韵、造语、用事、用字之法,(6)名人词调可为式者,(7)并列于后。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8)语、意俱高为上。(9)短章辞既简,意欲尽;(10)长篇要腰腹饱,首尾相救。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
“注释”
(1)凡作,凡是创作;云,说;有文章,有文饰;谓之,称它。
(2)如无文饰,如果没有文采修饰;俚歌,俚俗的歌谣;不可与乐府共论,不可以与词曲一起讨论。
(3)忌,忌讳;伤,伤害;音律,词曲的音韵旋律。
(4)大抵,大概;先要明腔,先要明确曲调;识谱,认识曲谱。
(5)审其音而作之,审查词曲的音韵、音调来创作;庶,差不多;劣调之失,低劣曲调方面的失误。
(6)知韵,了解音韵;造语,创造语言;用事,使用典故;用字,使用文字;法,方法。
(7)名人,指关汉卿等;词调,文词和音调;式,模式,范式。
(8)未造其语,没有创作词语以前;先立其意,首先确立思想意蕴。
(9)语、意俱高为上,语言和意蕴都高妙的作品是最优秀的作品。
(10)短章,简短的辞章;辞既简,意欲尽,用简短的文词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
长篇,指长篇词曲;腰腹饱,中间的内容要饱满;首尾相救,首尾相互配合。
造语必俊,创造的语言应有美感;用字必熟,使用的文字不能生僻。
太文则迂,过分的文词修饰会使作品迂腐;不文则俗,没有文词修饰则会使作品粗俗。
此二句意谓应该辩证地处理文和俗的关系,做到雅俗共赏。
耸,震骇或夸大;耸观和耸听,指用艺术手法吸引人的视听;格调高,格律声调高超。
衬字,词曲中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增加的字。常用以补足语气,增加声情色彩。
“译文”
凡是创作词曲作品,正像古人所说,必须要进行文章修饰;如果没有文章修饰,那只是粗俗的歌谣俚曲。这种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不可以和文人所谓乐府作品相提并论。古人还说,写作词曲作品最忌讳的是不顾音律……大概说来,首先要明确戏剧的曲调,还要认识曲谱,审查词曲的音律进行创作,这大概就可以避免低劣音调所带来的麻烦。关于了解音韵、创造语言、使用典故和斟酌文字的方法可以学习关汉卿等人,以他们的文字和音调为模式,我把它们附在作品的后面。
在未创作出语言之前,先要确立自己所要表现的思想。语言和意蕴都高妙的作品是最优秀的作品。简短的辞章要求用较少的文词表达尽可能多的意蕴。长篇词曲中间的内容必须饱满,首尾应该相互配合。创造的语言应有美感,使用的文字不能生僻。文词应该雅俗共赏,过分文雅就会显得迂腐,没有文饰加工则会显得粗俗。应该用各种艺术手法吸引人的视听,创作出格调高雅、音律完好、平仄稳妥和不过分依赖衬字的作品。
“作者、作品简介”
《中原音韵》是元代曲学著作。作者周德清,江西高安人。周德清虽是南方人,但他却很重视与北曲相关的北方口语。《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为曲家定语正音而作。全书分为《韵谱》和《正语作词起例》两部分。《中原音韵》一书从辨明正音入手,诠释各宫调的谱例,讲明作曲要旨,其意义绝不止于音韵学,而对以后戏曲创作、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内容讲解”
《中原音韵》的音韵和文论内容如下:
第一,在音韵上《中原音韵》打破了中古音分为平、上、去、入的旧规,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新制。《中原音韵》每韵部内都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排列,把入声字分别附于三声之尾,这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新。此后北曲作品的创作和演唱多以它为正音咬字的依据,后来南曲亦受其影响。
第二,在文论上《中原音韵》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主张戏曲创作“必以中原之音为正”。周德清在《自序》中指出:“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2.主张词曲创作应文章与音律兼顾,作到既耸观,又耸听。”就文章言,“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就音律言,“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庶无劣调之失”。
“附录”
金元文论的特点
金元时期诗文批评较为萧条,但戏曲、小说批评有新的进展。此时期的诗文批评既缺少批评大家,又缺少分门别户的流派。金元时期的诗文批评质朴,这与南北宋“善为新样”的批评形成了鲜明对照。金元文人思想较为自由,不受科举和理学的束缚。金代元好问、王若虚等人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批评,元代以方回为首的批评家多徘徊于江西诗派之中,其理论较少创见。金元时期的词曲小说批评,虽然尚未融入当时文论发展的主潮之中,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这对于明清曲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元文论作家、文论作品概述
金代的文论主要是批判尖新险怪的形式主义,其文论作家有周昂、元好问、王若虚。周昂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言语为役”,重视内容的充实。金代元好问的文论最有建树。元好问继承了其舅父周昂的观点,他在《滹南遗老集》中的《文辨》、《诗话》两篇发表了自己的文论观点。元好问认为:“诗家圣处,不离文字,不在文字”;第一流诗作,常常使人感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由金入元,汉族知识分子不得不蒙受了“学优难仕”之屈辱,但文人们“居于儒,依于道,逃于禅”之文化格局未变。方回的文论作品是《瀛奎律髓》,其文论标榜“格律整峭”,并“以老杜、山谷、后山、简斋为一祖三宗”,所继承的是江西派的诗风。元代戴表元、袁桷、杨士弘等人继承了严羽的观点,提倡唐音。杨士弘作《唐音》,开明人推崇盛唐之先河。元代的曲论除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外,还有燕南芝庵的《唱论》、钟嗣成的《录鬼薄》、夏庭芝的《青楼集》等。元代的小说理论有罗烨的《醉翁谈录》,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也有不少关于小说的论述。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245~248.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28~237.
3.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1~197.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原之音?
2.在词曲创作上,周德清提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