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1)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2)。照烛三才,晖丽万有(3),灵癨待之以致飨(4),幽微藉之以昭告(5)。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6)。元嘉中(7),有谢灵运,才高词盛(8),富艳难踪(9),故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10)。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注释”
(1)此二句意谓自然的气候使景物变化,而自然景物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气,气候;动,感动;物,景物。
(2)故,所以;摇荡性情,激动人的感情;形,表现;诸,之于;舞咏,舞蹈歌咏。
(3)照烛,照亮;三才:天、地、人;晖,光晖;丽,灿烂;万有,万事万物。
(4)灵癨,神灵,神明;待之,依赖它;飨,简化为“飨”,意谓祭祀、享祀。
(5)幽微,幽深微妙;藉之,借助它;昭告,明确的告诉。
(6)动天地,感动天地;感鬼神,感化鬼神;莫近于诗,没有比诗更好的了。
(7)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年)。
(8)谢灵运,南朝晋宋间诗人;才高词盛,才气过人,文词繁盛。
(9)富,繁富;艳,艳丽;难踪,难以步其后尘。
(10)含跨,包含跨越;刘,刘桢;郭,郭璞;凌轹,压倒;潘,潘岳;左,左思。
陈思,即陈思王曹植;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19年);杰,杰出人物。
公,刘桢的字;仲宣,王粲的字;辅,辅助。
陆机,晋代诗人;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289年)。英,精英。
安仁,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字;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的字。
谢客,谢灵运;元嘉之雄,元嘉时期文坛上的枭雄。
颜延年,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颜延之,字延年。
此句意谓这些人都是写作五言诗的顶尖人物。斯皆,这都是;冠冕,顶尖。
文词,文学辞章;命,命名;命世,著名于当世。
“译文”
自然气候使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变化着的事物又不断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性情的摇荡变化,必然会在舞蹈和歌咏中表现出来。在诗歌的光辉之下,天堂、地狱和人世间的芸芸众生都被照亮了。高尚的神明借助诗歌馨飨魂灵,幽深微妙的生灵依靠诗歌倾心诉腑。在感天动地,使鬼神落泪方面,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写作诗歌了。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作家谢灵运才高气盛,其作品文词繁富华艳,后人难以企及。这不但超越了前代的作家刘桢和郭璞,而且压倒了潘岳和左思。仔细权衡后可以知道,三国时的陈思王曹植为建安文坛上的豪杰,建安七子中的刘桢和王粲居于次席。晋代的文学家陆机在太康年间为文坛上的精英,潘岳和张协居于次席。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的谢灵运为当时文坛上的枭雄,而作家颜延之居于次席。这些人都是写作五言诗的顶尖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作品名高一世。
四言文约意广,(1)取效风骚,便可多得(2),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3)。五言居文词之要(4),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5)。岂不以指事造形(6),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7)!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8)。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9);因物喻志,比也(10);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注释”
(1)四言,意谓四言诗体;文约,文词简约;意广,含义丰富。
(2)取,吸取;效,效法;风,《诗经》中的国风;骚,《离骚》;便可多得,就可以多有得益。
(3)每苦,常常苦于;文繁而意少,文辞繁多而意思单调;世,社会上;罕习,很少学习。
(4)五言,五言诗体;居文词之要,是文章中最重要的文体。
(5)众作,众多体裁的作品;滋味,带有口感的美味;云,语助词;会,合;会于流俗,适合于世人的口味。
(6)岂不,难道不是;指事,阐明事理,叙述事物;造形,塑造形象。
(7)穷情,穷尽感情;写物,描写物象;详,详细;切,切合,确切。
(8)三义,三种意义;兴,意兴,兴趣;比,比喻,比拟;赋,铺叙。
(9)尽,完;余,没有完。
(10)因物,以事物;喻,比喻;志,思想情感。
直书其事,直接描绘事实;寓言,寄托之言;写物,描写事物。
宏斯三义,弘扬这三种意义;酌而用之,斟酌着使用它们。
干,干预;风力,风骨之力;润,修饰,润色;丹彩,华丽的词藻。
味之者,体味作品的人;无极,没法穷尽其内涵。
闻之者,听闻到作品的人;动心,被作品的魅力所吸引;是,此;诗之至,诗歌作品的极致。
专用,只用;患,弊端;意深,思想太深。
踬,困顿,挫折;词踬,词义不顺畅。
但用,只用;意浮,文意浮泛。
文散,文章涣散;嬉,戏乐;嬉成流移,文章写得轻浮油滑。
止,停止;泊,本意船靠岸,这里指停留;芜漫,芜杂散漫;累,累赘。
“译文”
四言诗文词简约,含义丰富,如果能效法《国风》和《离骚》,并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写作中必然会获益良多。遗憾的是作者在创作这类诗歌时常常苦于文词繁多而思想内容不足,所以,当今文坛上已经较少出现这种诗歌了。五言诗是最重要的诗体,在众多诗歌作品中审美意蕴浓厚,很能适合世人的审美需求。这不仅因为它在阐明事理,塑造形象方面具有优长,而且因为这种诗体在抒发情感,描写事物的详细确切方面也更具有竞争力。诗有三种意义:第一是兴,第二是比,第三是赋。文词已尽而意兴未尽,尚有许多余味从字里行间流溢出来,这就是“兴”。用具体的事物来打比方,以便使得思想感情更加明确生动,这就是“比”。直接的铺叙事物,用寄寓的语言托写出物象的内涵,这就是“赋”。不断的发扬广大诗歌的这三种意义,在创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斟酌着使用它们。用文章的风骨和力量来干预社会和感动人,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润色文章,以便使作品增加诱人的魅力,并使体味这种作品的人获得无穷无尽的意味,这才是诗歌作品追求的极致。如果只用“比兴”而不用“赋”,写这种东西容易使思想情感在作品中化不开,由于思想情感化不开,文词的顺畅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如果只用“赋”而不用“比兴”,其弊端在于含义浮泛。创作时轻浮油滑,涣散无力,没有节奏,写到哪里算那里,这正是芜杂散漫文风的根源。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1)夏云暑雨,冬月祁寒(2),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3)。嘉会寄诗以亲(4),离群托诗以怨(5)。至于楚臣去境(6),汉妾辞宫(7)。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8)。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9)。塞客衣单,孀闺泪尽(10)。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注释”
(1)若乃,语气词,至于说到;春风春鸟,春天的两种景物;秋月秋蝉,秋天的两种景物。
(2)夏云暑雨,夏天的两种景物;祁寒,严寒。
(3)斯,此;四候:春夏秋冬;感诸诗者,影响于诗。
(4)嘉会,美好的宴会、聚会;以亲,而亲;寄诗以亲,用诗歌寄托亲情。
(5)离群,离开亲朋好友;以怨,而怨;托诗以怨,用诗歌寄托离别的怨恨。
(6)楚臣,指屈原;去,同“驱”,驱逐;去境,被驱逐出境。
(7)汉妾,指王昭君;辞宫,辞别汉宫。王昭君为汉元帝时人,公元前33年,匈奴入朝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嫁匈奴。
(8)朔野,北方的田野;蓬,蓬蒿;飞蓬,纷乱。
(9)负戈,扛着戈矛;外戍,外出戍守;杀,杀敌;雄边,镇守边关。
(10)塞客,北方边塞的旅客;孀,遗孀;孀闺,指独守空房的妇女。
士,朝廷的士官;解佩,解去身上的佩带;一去忘反,出朝不归;反,同“返”。
蛾,蛾眉,比喻女性长而细的眉毛;扬蛾,蛾眉飞扬;入宠,得到宠爱;盼,倩盼;倾国,形容女子有倾城倾国之貌。
凡斯种种,所有这些;感荡,感化摇荡。
非,不用;陈诗,铺陈诗歌;展,展现。
歌,诗歌;骋,驰骋;骋其情,抒发其感情。
群,群聚切磋;怨,怨恨,批判。《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穷贱,穷困低贱;易安,容易安守本分。
幽居,隐居;靡闷,没有烦闷;莫尚于诗,没有比诗更有效。
“译文”
说到春风荡漾、百鸟欢唱,夏热如火、云雨无常,秋高气爽、蝉蟀鸣月,冬风刺骨、滴水成冰,这四种气候必然会影响到诗人所写的诗歌。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会欢宴,可以用诗歌抒发亲密的感情。由于环境所迫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外出时,可以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怨恨和遗憾。诗歌中常写的题材有:楚臣屈原被驱逐出境;汉妾王昭君出嫁边塞;战乱频繁使得中原地区骨横血流,魂飞魄散;青年后生扛着戈矛去守卫边疆,杀敌保国;边塞外的旅客穿着单薄的衣衫,在早晨冻得瑟瑟发抖;长夜里妻子在枕边因思念多年未归的丈夫而默默落泪;朝廷里的士官解下身上的佩带,浪荡于江湖而忘归;女子扬蛾盼倩,有倾城倾国之貌,深得帝王宠爱。所有这些,都是感化和激荡人心的好素材。人是有情义的动物,诗歌是抒写心意,表现情感的最好方式。所以,古人说:“诗歌可以群聚切磋,可以怨恨批判”,它能使贫穷低贱的人安于本分,使生活在世间的人脱离烦闷。诗的这种作用再也没有其它形式可以与其相比。
“作品简介”
《诗品》是南朝梁钟嵘(468~约518年)所著的作品,也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它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并进行理论上的总结。钟嵘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诗品》在对历代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批评。钟嵘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评论标准。《诗品》评诗重滋味,溯流别,定品第。《诗品》评诗的标准:重怨,贵雅,尚气,好奇,爱秀,慕采。
“内容讲解”
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论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反对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堆垛典故,竞尚用典,使得诗歌“殆同书钞”。第二,认为五言诗“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第三,强调诗歌要有“真美”。“真美”是一种自然之美。认为“自然英旨,罕值其人”。第四,诗歌创作应该将“指事造形”和“穷情写物”紧密结合。第五,认为有滋味的诗才称得上是好诗,这种诗能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附录”
南北朝时期的文论作家和作品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学理论批评作品。本时期的文论中心在南朝。除了本书所介绍的《文心雕龙》和《诗品》外,还有沈约、范晔、萧统、萧绎、萧子显、颜之推等人也提出了一些文论见解。这些人的文论作品分别是: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范晔的《狱中与诸甥侄书》、萧统的《文选序》、萧绎的《金楼子·立言》、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
南北朝时期文论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别是齐梁文学继续朝着重美轻善的方向发展。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观念已经使得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分道扬镳。如果说魏晋时期的文论偏于文本的自觉,那么南朝时期的文论便偏于文心的自觉。文学是用文笔写出来的,文偏于押韵之美文,笔偏于不押韵的应用文。美文或“以气为主”(曹丕语),或“以意为主”(范晔语),但都“以情志为神明”(《文心雕龙·附会》)。本时代的文论具有思辨性,有言意之辨、文笔之辨、声情之辨。随着文集的大量涌现,此时的文论作家对文气、文体、创作、构思、声律、本源、风格、风骨、知音、滋味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述。本时期的文论对文学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学”一词,在两汉之际泛指儒学,后来开始向“文章”靠拢,魏晋时“文学”和“文章”互相通用,至南朝时所谓“文学”已十分靠近今天的“文学”含义。
“参考资料”
1.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3~121.
2.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109,113~116.
3.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06~118.
“思考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是哪一部?它是谁写的?
2.钟嵘的《诗品》为什么被称为《诗品》?
3.钟嵘认为哪一种诗是最有滋味的?
4.试比较钟嵘的“风力”和刘勰的“风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