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1)?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2)。虎豹无文,则鱡同犬羊(3);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4)。若乃综述性灵,敷写气象(5),镂心鸟迹之中,织词渔网之上(6),其为彪炳,缛采名矣(7)。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8);二曰声文,五音是也(9);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10),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注释”
(1)文章,独立成篇的文字。何晏注《论语·公冶长》:“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采,通“彩”,即文采。
(2)性,性质;沦漪,水的波纹;萼,花朵下的绿片;文附质,文采依附于质体。
(3)虎豹无文,虎豹身上没有花纹;鱡,取了毛的皮革。
(4)犀兕,似牛的野兽。犀是雄的,兕是雌的;资,依据;质待文,质地依靠文采表现。
(5)综述,综合叙述;性灵,指 人的思想感情;敷写,铺叙描写。
(6)镂心,精细地推敲;鸟迹,指文字,相传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文字;织辞,结构文辞;鱼网,借指纸。史书里记载蔡伦曾用树皮、鱼网造纸。
(7)彪炳,光辉灿烂;缛采,繁盛的文采;明,鲜明。
(8)立文,写作文章;理,文理,道理;形文,入于目的象形文章;五色:青、黄、赤、白、黑。
(9)声文,偏于声律的文章;五音:宫、商、角、徵、羽;情文,情感文章。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五性:指从心、肝、脾、肺、肾产生出来的五种性情”。
(10)杂,错杂;黼黻,本指古代礼服上的花纹,这里代指文采;比,排比;《韶》,舜时的乐名;《夏》,禹时的乐名。
五情:喜、怒、哀、乐、惧;神理,神妙的道理;数,规律。
铅黛,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颜料;饰容,修饰容颜;盼,形容眼睛好看;倩,动人的笑貌;淑姿,美好的姿态。
文采,文章的词采;饰言,修饰言辞;辨丽,即变丽,善于变化,美丽;情性,思想感情。
此二句意谓情辞相互经纬。情,情性;理,情理。
此二句意谓经纬辞理,使文情流畅。本,根本;源,源泉。
诗人,《诗经》的作者;什篇,篇章;辞人,辞赋家。
何以,因何;志思,情志思想;蓄愤,积蓄愤懑;讽,婉言相劝;上,上边的统治者。
郁陶,郁积的忧愤;苟,苟且,勉强;夸饰,夸张修饰;鬻声钓世,求取声名,博得名誉。
要,抓住关键;约,简约;写真,描写真实;淫丽,过分的追求华丽;烦滥,烦琐泛滥。
采滥忽真,文采泛滥,忽视真实;师,效法;体情之制,体现情感的作品;疏,疏离;逐文之篇,追逐文采的篇章;盛,繁盛。
“译文”
古代圣人和贤人所写的作品,都可以称为文章,这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感情和文采吗?水性虚柔,所以容易产生沦漪,木本植物坚实而花萼开放在上面:这都是文采依附于质体的表现。老虎豹子如果没有花纹,它的皮革就会和狗、羊的皮革一样;犀牛有皮毛,但欲鲜艳大观还需要凭借红色的油漆:这都是质地有待于文采的例子。至于综合的叙述思想和情感,铺叙器物,描述形象,用心琢磨文字,组织文句,写出光辉灿烂的文章,这正是文人能够以繁盛的文采成名并彪炳文坛的原因。所以,创作文章的门径不外乎三种:第一是偏于形式的文章,依靠交互错综的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第二是偏于声律的辞章,依靠不同的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第三是偏于情感的文学,依靠描摹喜怒哀乐作用于人的心情。各种各样的形式相互错综在一起,构成了鲜亮的文章;不同的声音旋律交互排比起来,构成了美妙动人的乐章。这其中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客观的规律。红粉和青黛可以妆饰人的面容,巧笑倩盼来源于少女那美好的面容和身段。文采能够修饰人的言语,而变化多端的鲜丽却必须依附于人的性情。所以如果说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经线的话,那么,文辞则是文章内容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织成了布匹,文理和词句组成了文学,文学创作的根本大概就在这里。
过去《诗经》里的诗歌作品,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创作出来的;后来辞赋作家所写的作品,是为了作文而捏合出了情感。人们凭借什么明白了这个道理?因为《诗三百》里的十五国风和雅诗之产生,就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里充满了忧虑和悲愤,作者用诗歌抒发内心的不平,这就是所谓“为情而造文”。至于后来出现的辞赋作家,肚子里本来没有货,脑子里也缺少真情实感,却一味地依靠夸张修饰,沽名钓誉地写出了大量文章。这就是所谓“为文而造情”。为了抒发感情而写作的人其作品简练真实,为了文辞华丽而写作的人其作品烦琐淫滥。后代写作华丽篇什的作者,文采泛滥,忽视作品的真实性,效法汉代大赋。所以,抒写情志的作品越来越少,而追求华丽的作品越来越多。
“内容讲解”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31篇,主要论述文学中情感内容和文采形式的关系。刘勰认为:“文质附乎性情”,但性情也必须用文采进行表现;“文采所以饰言”,但修饰性的文言却必须依据情感表达之需要,情感和文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情采》篇提出了形文、声文和情文三种文体,其中情文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文学创作的正确规律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音律和辞藻在文学创作中也是重要的形式因素,但在刘勰看来,情感却对此二者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作家在创作中应该把情感之心理摆在首要位置:“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詀藻”。
“附录”
《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466?~539?年)撰著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刘勰所处的齐梁时代,逐渐形成繁荣局面。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在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文心雕龙》共50篇,上下部各25篇。
《文心雕龙》的体系构成
《文心雕龙》的体系构成包含四个重要的方面:1.文之枢纽。包括出现在本书开始的《原道》、《征圣》、《宗经》、《辨骚》、《正纬》五篇,作为全书的纲领。2.论文叙笔。包括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紧接在文之枢纽之后,主要论述各种文体的源流。“论文”之文是有韵之“文”,以《明诗》、《乐府》、《诠赋》最为重要。“叙笔”之笔是不押韵的文章,以《史传》、《诸子》、《论说》诸篇意义较大。3.剖情析采。包括从《神思》到《物色》等20篇(不包括《时序》),主要论述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4.其它方面的理论。包括后面的五篇。《时序》论述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紧密关系。《才略》和《程器》是作家论:前者论述作家的才能,后者论述作家的道德。《知音》是文学鉴赏和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阐述著述动机、态度、原则和方法。
《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
《文心雕龙》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文心雕龙》中虽然有一些道家和佛家思想,但其主导思想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原道》中所谓“自然之道”,《神思》中所谓“贵在虚静”,表明了儒道互补对刘勰论文的重要性。《原道》中所谓“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观点亦表明刘勰受到佛教的一定影响。从文之枢纽中的征圣、宗经以及刘勰对孔子的推崇来看,《文心雕龙》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证据是,他把各体文章都看成儒家经典的“枝条”。
《文心雕龙》创作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心雕龙》对创作中的主客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刘勰的名言是“神与物游”,即主观的神情与客观的物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刘勰在本书中反复地强调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2.《文心雕龙》继承了《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思想,认为创作是“情变所孕”(《神思》),情感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勰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情采》)。3.《文心雕龙》继承了陆机的创作论,对艺术想象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论述。刘勰和陆机一样,认为艺术想象是超时空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神思》)。刘勰比陆机进步的地方是,他更强调艺术想象不能凌虚蹈空,而必须博见多观,广泛地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4.刘勰还强调创作时作家必须在精神上处于“虚静”状态,这样才能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参考资料”
1.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4~113.
2.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94~113,116~126.
3.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84~105.
“思考题”
1.什么是形文、声文和情文?
2.在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之关系问题上,刘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