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1):生之书辞甚高(2),而其问何下而恭也(3)!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4)?道德之归也有日矣(5),况其外之文乎(6)?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7),焉足以知是且非邪(8)?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9)。生所谓立言者是也(10),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也?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注释”
(1)白,禀报,告诉;李生,指李翊;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2)生,“先生”的省称,指有才学的人,亦为读书人的通称,这里指李翊。
(3)问,不知而询问于人;下,居于下;恭,恭敬。
(4)如是,如此;欲,想;告,告诉;道,道理、道德。韩愈所谓“道”,主要指仁义。
(5)归,回归;有日,不久,有期。
(6)况,况且;外之文,外部的文采。
(7)抑,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或者”;宫,宫室。
(8)焉,何,犹今所谓“哪里”;且,或者,还是;是且非,是还是不是。
(9)虽然,虽然是这样;言之,说明它。
(10)韩愈认为李翊立言的说法是正确的。立言,创立学说;是,正确。
所为者,所作的;所期者,所期望作的;甚,很;似而几,近似正确或者几乎正确。
抑,然而;志,志向;蕲,通“祈”,求,请求;取,吸取。
蕲至于,追求达到;古之立言者,古代创立学说的人。
无望,不要希望;无诱于势利,不要被权势和利益所诱惑。
养其根,培养其根系;等待;实,果实。
膏,油脂;希其光,希望增加其光亮。
根之茂者,根系发达的植物;实,果实;遂,成。
膏之沃者,给火上加的油脂多;其光晔,它的光更亮。
仁义之人,具有仁义道德的人;如,助词;其言蔼如,其言和蔼可亲。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问候,尊敬的李先生:
先生来信言辞高妙,而所询问的问题态度诚恳恭敬!遇到像您这样的人,我当然愿意交流意见,告知自己的道理。道德的回归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文章的回归看来也不会太远。或者正如我所说,只在孔子门墙外张望而不进入其宫室的人,是很难分清是非的。情况虽然是这样,但我还是要讲一下我自己的意见。先生所发表的创立学说的意见是正确的,先生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期望的事情,也差不多是正确的。但是我不知道先生的志向,到底是想胜过别人而去吸取别人的优点,还是想像古代的立言者那样去创立学说。如果是前一种情况,那固然可以照着去作。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我要劝告你不要希望很快能达到目的,不要被权势和利益所诱惑。要从根本上培养,以便能够结出果实。只有不断地给火上添加油脂,火势才能旺盛。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能繁盛;添加了肥沃油脂的火堆,其火势才能发出更多的光辉。具有仁义道德的人,其言语才会和蔼可亲。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1)?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2)处若忘,行若遗,(3)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5)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6)!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7)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8)然后识古书之正伪,(9)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10)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注释”
(1)抑又有,或者还有;不自知,自己不知道;至,到达;犹,尚且,还是;未,没到达。
(2)始者,开始时;非,不是;三代,夏、商、周;两汉,西汉、东汉。
(3)处,居住时;忘,遗忘;行,行走时;遗,丢失。
(4)俨,庄重;思,思考;茫,茫然;迷,迷失。
(5)取于心,取之于心;注,注入。
(6)陈言之务去,务必将陈旧的语言丢掉;戛,形容用力。
(7)观于人,观察周围的人;非,非难;笑,讥笑。
(8)如是者,像这样;有年,多年;犹,还。
(9)识,认识到;正,合于正道;伪,虚伪,不合正道。韩愈的学生李汉撰《昌黎先生文集序》:“书礼剔其伪”。
(10)虽正而不至焉者,虽然正确却没有达到极致;昭昭,明确。
务去之,务必去掉那些不正确的;乃,于是;徐,慢慢地;得,得到。
汩,汩,本指水流声,这里指文思;来,来到。
笑,讥笑;喜,乐,高兴;誉,赞誉;忧,忧愁。
以,因为;犹有,还有;人之说,人们在背后议论;存,存在。
浩,浩荡的气势;沛然,充盈有力。
惧,害怕;杂,杂乱。
迎,迎取;距,距离,一说同“拒”;平心,平静其心;察,观察;醇,醇厚;肆,恣肆。
养,培养,修养。
行,行进;途,道途;游,游猎;源,源泉。
迷,迷失;绝,杜绝;终吾身,直到生命的结束。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译文”
或者还有困难,但我只管追求而自己并不知道已经到达了目标还是未到达目标。孜孜不倦的一直如此,学习了二十多年。开始时不是夏、商、周、西汉和东汉的书一概不看,不是圣人的志向一概不涉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走路时失魂落魄,好像丢掉了什么,又好像在思考什么,茫茫然若迷途的羔羊。然而,我依旧奋力克服困难,当我内心把握住了自己的所求而且将它注入到文章中时,陈腐的语言终于被我丢掉了。而对于周围人的非难和讥笑,则不知那是非难和讥笑。这样坚持了许多年,一直未改,终于认识到了古书中的精品和伪作,以及那些内容虽然正确但尚欠火候之作。这些东西对我来说,真是黑白分明,洞若观火。学习中务必去掉一些东西,这样才能慢慢有所获得。当自己能在心里融会贯通并将其活化成自己的语言在文章中表现出来时,笔下就会滔滔不绝地写下去。再看看周围的人,当他们讥笑的眼光投来时,我坦然而乐;当他们真诚地赞誉我的优点时,我却为新的问题犯愁,因为至少我的文章中还有一些值得世人议论的东西。这样又经过了许多年,我终于培养成了一种浩荡充沛的文学风格。我依旧害怕自己文风杂乱,常常变换一种陌生的眼光,平心静气地观察它、审视它。终于我发现了自己所写的作品之醇厚,醇厚亦有不足,我又以恣肆补救之。虽然如此,文气依旧需要长期培养。时时刻刻要行进在仁义道德的光明大道上,以儒家的《诗经》和《尚书》作为本源。不要迷失到其它道路上去,不要离开经书之本源,我的一生都奉行着这样的主张。
气,水也;言,浮物也(1);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2)气之与言犹是也。(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4)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5)!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6)?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7)?用与舍属诸人。(8)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9)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10)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宋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卷十六
“注释”
(1)此二句意谓气就像水,言就像漂在水面上的物体。浮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2)物之浮者,物体的被飘浮;毕浮,全部浮在上面。
(3)犹,犹如;是,此。
(4)盛,茂盛;短,简短;长,短之反;高,高昂;下,低下;宜,适宜。
(5)虽如是,虽然像这样;敢,反语,意为“不敢”;自谓,自己说;几于成,接近于成功。
(6)用于人,使用到具体的人身上;奚,何。
(7)待,有待于;待用于人者,有待于使用它的人;肖,象;器,器物。
(8)舍,舍弃;属诸人,属于人。
(9)君子,理想的人格;君子则不然,君子和一般人不同;处心,用心;有道,符合正道。
(10)己,自己;行己,指导自己的行为;有方,有一定的方法;用,使用;施,施加给。
舍,丢弃;传,传达;徒,徒弟。
垂,流传;垂诸文,用文章流传于世;法,效法。
这里是说:这是一件足以令人快乐的事吗?亦无足乐也。乐,快乐。
志乎古,立志学习研究古人;希,少。
遗,遗忘。韩愈《答尉迟生书》:“古之道不足于取于今”。又《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直接相似于)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不知古文,直何(如何直接)用于今世也”
诚,的确;乐而悲,快乐而且悲观。
亟,屡次,一再;劝,劝勉,勉励。
褒,褒奖;贬,批评,贬低。
问于愈者,询问于韩愈的人;念,考虑到;不志乎利,不是以追求利益为目的。
聊,姑且;相,选择着;言,言说;愈白,韩愈禀报。
“译文”
气就像水一样,言就像浮物一样。只要水势大,则大大小小的物体都能够在水面上飘起来。文气与言语的关系也像水与浮物的关系一样。文气旺盛决定着言语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后者必然会表现出与前者相互适宜的形式。情况虽然是这样,但是谁敢自己说这就与成功没有什么两样了。退一步说,虽然这就算成功了,但具体到每一个人情况又怎么样呢?文气有待于使用它的人,它和使用器物没有什么两样吗?对于一般的人来说,使用它或者舍弃它都随着人的习性。但对于君子来说,情况却不一样。君子用心有道,其行为有一定的方法作指导。他使用什么都会施加给人,舍弃什么也会传达给他的门徒,并以文章的形式流传下来,后世的人通过学习文章效法他的榜样。如此生活的人,也足以令人快乐了,难道还不足以快乐吗?
有志向研究和学习古代的人太少了。古和今的关系到底如何?学习研究古代,难道就必然会遗失今天吗?我的确为此感到快乐而又悲观,多次称赞一些人,目的是要劝勉他们,还不敢褒奖他们可以褒奖的方面,批评他们可以批评的方面。询问我的人很多,考虑到你是一个不求私利的人,姑且给你写下这些话。韩愈奉上。
“作者、作品简介”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和柳宗元一起,致力于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杜牧把韩文和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古文理论重视古道……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道的内涵就是仁义。“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答李翊书》是韩愈在贞元十七年所写的一封荐举信,书信中谈到了他的文学主张。书信中称李翊为“出群之才”。据后人研究,李翊即李翱,为韩愈的门人。
“内容讲解”
这篇文论作品论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学习古文以道行为本,以言辞为表。正如他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第二,学古文的途径,要道文合一,要善于学习前人的作品,“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作品的创造性。第三,学文要有坚定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深造自得,不断摸索,知难而进,不要希望速成。第四,写作古文以气盛为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参考资料”
1.袁峰,中国古代文论义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148~158.
2.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51~155.
“思考题”
1.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哪两个人?他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2.如何理解韩愈所谓“醇”和“肆”?
3.“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说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