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刚性的研究回顾
1、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及特性
核心能力②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它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能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它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C。K。Praharad and Gary Hamel,1990)。企业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保证和提升执行力自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内容的一部分。
金碚(2001)研究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实质是企业的核心理念。方统法(2001)分析发现企业核心能力特性可以从价值特征、资产特征和知识特征三个维度去分析,其表现为异质性、专用性、隐性,当然方统法(2001)分析此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特性构建识别企业核心能力的模型。国内外更多的文献显现企业核心能力的特性体现在价值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以及延展性上。
祝爱民,于丽娟(2006)研究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内生的长期积累过程,历史事件、实践经验及企业传统都是影响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因而表现出历史依存性和一贯性,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一般不能通过短期突击或买卖交易迅速获得,而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内部积累和学习的过程。而且,一种新技术,不同的企业掌握它往往需要大致相同的程序和时间;它一旦形成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能够成为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稳健性。
由于核心能力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不少企业在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后将其进一步强化从而陷入了Leonard-Barton(1992)所界定的核心刚性范畴中去,反而使核心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2、企业核心能力的刚性
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源,其价值性、异质性和延展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本身的不易改变性,同时对企业核心能力中所谈及的知识、技术、异质资产等都属于企业依赖的对象,这种不易改变和依赖正是企业的核心刚性(core rigidity)。核心能力刚性的表现在于对现有能力强化会让企业远离对全新能力的开发(Leonard-Barton Dorothy,1992)。Leonard-Barton Dorothy(1992)认为企业核心刚性与核心能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而提出“能力-刚性悖论”,并认为核心能力刚性的表现在于对现有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是“不适宜的知识体系①”,强调企业的核心刚性是阻碍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惯性因素,并认为核心能力容易形成刚性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是过于强调目标,在Leonard-Barton Dorothy的基础之上殷华方(2006)研究发现当一个企业经过积累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能力之后,就会排斥其他方面能力的开发,从而形成核心能力刚性。Magali A。Delmas(2002)通过对欧洲6860家企业现有的高研发能力与低创新能力之间的矛盾分析,提出用创新来克服企业的核心能力刚性,并研究验证了企业的刚性越强,其创新的结果就会越差。Kwaku Atuahene-Gima(2005)研究认为创新是解决企业能力刚性的手段。祝爱民,于丽娟(2006)强调企业核心能力刚性形成的原因在于组织及其成员的认知惯性、企业文化的稳定性、投资的不可还原性、片面强调核心能力静态效率的实现和人力资本的刚性。殷华方(2006)研究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刚性的一般性机理包括三个方面:路径依赖特性、过于强调目标和不可还原性投资①;特殊机理包括了四个方面:战略调整刚性、管理程序与惯例刚性、组织结构刚性和企业文化刚性。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陈传明等(2005)则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刚性的载体是资产、知识、人员、组织这四个方面。王锡秋(2005)认为核心刚性实质上就是企业核心能力价值非有效性的程度,而核心能力的有效价值降低或丧失的过程,就是核心能力的刚性化。而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由于破坏性创新面对的是不同于已建业务的竞争环境,其商业化过程需要新的业务活动程序和管理行为,所以管理行为的刚性对破坏性创新是有害的(张玉利,陈立新,2005)。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对企业的核心刚性都抱着否定态度,企业惯性可能是造成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
2.3.2 有关企业惯性的研究回顾
熊彼特(1912)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时这样论述“虽然在习惯了的循环流转中,每一个人能迅速地合理地行动,因为他对于他的行为根据确有把握,并受到所有其他人的与这一循环流转相适应的行为的支持,这些人转过来又期望他从事合乎习惯的活动,但是,一旦当他面临一种新的任务时,他就不能单纯只是这样去作。虽然在习惯了的渠道中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对于正常的个人来说是够用的,但当他面临着创新时,他就需要指导。虽然他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他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他就是在逆着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知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超出了例行事务的范围以后,许多人就不能再前进一步,而其余的人也只能用高度变动无常的方式去进行。那种说行为是迅速的和合理的一类假设,在所有的场合都是一种虚构。但是它会变得足够接近于现实,如果人们能有时间去被迫懂得客观事物的逻辑的话。在这种事情发生的地方,以及在它发生的限度以内,人们可以满足于这种虚构,并在它上面建立理论。于是那种认为习惯或惯例或非经济的思维方式会在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或不同文化的个人之间造成无可补救的差别。”
孟庆伟等(2005)人认为要想克服企业惯性对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必须探究企业惯性的内在生成机制。各类创新角色在企业创新中具有不同的惯性表现,正是这些千差万别的惯性表现构成了企业惯性。研究企业惯性产生的原因也就是研究不同创新角色的惯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因而孟庆伟等人(2005)用心理学中的“标签化”理论阐述了企业中惯性的形成机制,将企业惯性归纳为“注意力标签化①、感知标签化②、学习标签化③、思维标签化④”。Clark G。Gilbert(2005)将企业面对不连续性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惯性分为两类,一类为资源刚性(resource rigidity,意指不能改变投资资源);另一类为常规刚性(routine rigidity,意指依靠难以改变的投资资源不能改变经营流程)。
Massimo G。Colombo和Marco Delmastro(2002)观察研究了438家意大利制造企业从1975年到1996年的组织结构变化,发现这些企业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历史行为基础之上,除非内部发生重大人员变革或行业或企业有着重大的技术革新,企业一般都保持着原有行为习惯。企业惯性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表现在路经依赖(Path dependence)上,路径依赖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路径依赖表现在企业总是根据对过去的理解做出今天的决策,而这又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这种路径依赖性特性源于企业对“管理遗产”的过分遵循(殷华方,2006)。Geoffrey M。Hodgson和Thorbj?rn Knudsen(2006)强调在复杂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有效的平衡好创新、企业惯性以及模仿之间的关系。
长期研究硅谷高科技企业的杰弗里·摩尔指出,创新与惯性(或惰性)看似对立,实则是一对孪生兄弟,或者说惯性是创新的隐形伴侣。一种创新越是能让企业成功,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它越是可能暗中把企业挟持在原来的成功路径外,而且在企业内部,这个在不知不觉中老化的核心业务极易挟“现金牛⑤”以自重,排斥、压制可能在未来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和核心业务的“外围”业务。石炭酸灌木是一种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的油,杀死它附近生长的所有植被。它的存在能造成满目葱绿的景象,但危险就在于,如果有一天气候发生不利于这种物种的变化,这里就可能成为一片巨大的荒漠⑥。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抑制自身的战略惯性和经营惰性,不限制核心业务的霸权,那么企业内部就在发生一场看不见的荒漠化,而且随着产业生态和气候的变化,隐性的荒漠可能会突然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