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本书的章节安排
为了使本书的研究内容不仅能够充实运营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执行实践,而且能够解决企业现存问题,使企业在突变情境下保持和提升自身的执行力。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分为八章,可进行如下布局: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本章内容主要以企业现实存在的现象为背景,分析了破坏性创新与企业执行力间的冲突,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本书在这一部分分析了现有理论对破坏性创新引发的突变,而执行力所要求的连续性与突变的不一致使得研究企业执行力的变化过程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章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法不属于管理知识的内容,因而对于管理领域的人员来说可能相对较为陌生,因而交待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不属于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就尤为必要。本书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执行力形成路径与机理,采用突变理论研究了执行力的突变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企业执行力的系统问题并得出结论。
第三章为本书的文献回顾与评论部分。本章首先通过对破坏性创新相关内容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内部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书研究的基础内容。接着本章对执行力相关内容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执行力的刚性与破坏性创新柔性间的不一致性,进一步验证引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本章的第三部分是文献回顾的引申部分,是对企业惯性和核心能力刚性研究内容的相关回顾,从而更有利于发现本书研究的机会。
第四章为本书研究的概念模型。本章通过前三章内容分析,构架了研究主体内容的基本概念模型,同时交待了本书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和获取数据的基本过程,最后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为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本章内容首先对执行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基本假设,接着本书通过因子分析找寻企业执行力的不同公共因子,最后本书通过回归分析验证本章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假设,从而找寻到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关键因子。
第六章为基于破坏性创新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研究。本章首先通过对第五章中确认的关键因子进行变量的重新设计和定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同时通过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Cusp Catastrophe)模型分析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变革机制。当然本章内容还需要有效的区分破坏性创新下的企业执行力的状态,从而便于为企业管理提供实际的借鉴。
第七章为本书的结论部分。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交待了本书通过综合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对一些研究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本书的整体章节安排。
1.4.2 本书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静态管理下不同管理学者所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是管理、生产或服务的效率问题,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同时学者们把研究的对象放设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使得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借助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获取较强的企业执行力和卓越的竞争能力。而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得破坏性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引发的突变使得理论研究人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对环境的识别与预测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战略问题及对战略的柔性化问题的关注,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前者关注优化执行后者关注与环境相匹配的策略和思路,突变情境下对企业执行力形成与变革问题的关注则是同时对优化执行与环境匹配策略的关注,弥补了在理论研究上顾此失彼的态势(关注优化执行时忽视了环境的突变性、关注环境的突变性时却又忽视了策略与思路的转变)。
(2)现实意义
由破坏性创新引发的企业突变情境由企业管理中的偶然现象逐渐演变为企业竞争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突变本身的不可预测性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和基本的策略思路难以找寻到其方向和轨迹。建立在原有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基础上的执行力在突变情境下捉襟见肘,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变会让企业原有的执行力丧失殆尽,企业内部管理也由有序直接转化为杂乱无序。因而研究突变情境下企业执行力的形成与变革问题能够使企业状态由原有的有序状态快速转入新的有序状态。
另外,众多企业在度过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或成长期之后,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建立在原有以市场业绩为中心基础上的经营模式亟需转化为以内部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着重关注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此时企业的变革面临着突变,研究突变情境下的企业执行力形成与变革问题能够使企业的变革更为顺畅和有效,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构建持久竞争优势,打造核心能力。
2.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
本书的研究内容隶属于运营管理的范畴,以执行力的形成与变革机制作为研究的重心,着重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研究上。在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Richard B。Chase(1987)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在运营管理领域容易造成的几个让学术界和实务界误解的问题,首先是把运营管理简单的认为是管理科学或运筹学的方法运用,其次是把运营管理简单理解为工业工程,第三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运营管理职能在工厂里运用,第四是不少人认为运营管理仅仅是一种策略性方法而非战略思维,最后一点容易被人误解的是运营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①。本书研究执行力的形成与变革中,避免了Chase指出的运营管理的误区,增添了运营管理的知识内容。
(2)在研究内容上
本书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企业执行力的变化上,关注执行力的变化过程。对于企业执行力变化过程的研究内容国内外能够得到的文献相对较少,展开深入研究的就更显缺乏。本书基于破坏性创新对企业执行力的变化过程展开研究是在这一领域内进行的一个初步探索性工作。同时对已有的Kaplan和Norton的“战略中心型”型组织从运营管理的视角重新进行评价,突破“战略中心论”,提倡在“战略中心”的思维下进行运作时采取“执行中心论”。
(3)在研究方法上
本书借助法国巴黎高级科学院数学教授雷内?托姆(René Thom)博士提出的“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来研究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变革过程,尤其借助雷内?托姆的初等尖点突变模型来分析企业执行力的变革机制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
(4)在研究成果上
① 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形成的直接因素
本书经过初步假设,发现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形成的直接影响因素仅仅在两个方面,其一为执行人员的执行认同感,其二为根据创新内容不断评估修正执行行为的效果。
② 破坏性创新条件下组织学习对执行力的逆向效应
经过本书的实证分析,破坏性创新条件下无论是组织学习还是个人学习对企业执行力并无正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逆向作用。即组织学习的效果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会弱化企业执行力。
③ 破坏性创新条件下详尽的目标分析对执行力并不发挥作用
在传统思维上,有效地界定企业目标并通过系统地分析无疑对于企业的有效管理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通过本书的实证研究,本书发现了破坏性创新条件下详尽的目标分析对企业执行力并没有帮助,相反目标分析越详尽,企业执行力可能会因此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而弱化。
④ 信息传递是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形成的桥梁
信息传递在企业执行力形成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没有信息传递,企业执行力是无法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失去信息传递其他任何的努力可能都不会形成企业执行力,甚至会破坏企业内部原有的执行力。
⑤ 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的变革机制
对于变革机制的研究,本书借用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的突变理论对执行力变革的解释不仅符合企业的实际,而且对于指导企业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提升自身执行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由此也充分表明本书选择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的突变理论来解释企业执行力的变化是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