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研究是基于破坏性创新展开的研究,由于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内外部环境产生了突变,也只有在环境突变时我们才会比过去更为重视企业的执行力问题。执行力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在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本书的文献回顾①发现突变状态下的企业执行力变化问题的研究还相对偏少。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的逻辑框架
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破坏性创新与企业内部原有的思想、行为及能力刚性之间的冲突(如张玉利,薛红志,2006;Praharad&Hamel,1994;Tushman and Nadler,1986等)。很多学者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资源、能力的柔性方面(如王永贵,2003;David W。Gravens,Nigel F。Piercy and George S。Low,2002等),很多学者则是关注组织忘却(unlearning)的基本实施流程上(如Stephen A。W。Drew,2006等),柔性与组织忘却的研究都集中在思路研究上,本书将企业执行力的变化作为研究的关注点,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思路基础上的出路上,从而真正使企业“有思路,就有出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企业遭遇和实施破坏性创新的必然趋势和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等背景进行分析,结合企业中存在的执行力缺失的现实问题以及现有理论的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研究的主题和研究内容。
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和对企业的实地调研,结合破坏性创新与企业执行力的特点提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提升的管理参考模式(MCMEE,Management Conference Model of Execution Enhancement based on Disruptive Innovation),并对MCME各阶段管理方法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的概念模型。
再次,根据所提出的研究模型,通过结构化问卷所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确定基于破坏性创新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和雷内?托姆(René Thom)揭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
最后,得出本书的基本研究结论和后期的研究展望。
以上研究内容的基本逻辑框架。
1.3.2 研究方法及本书的技术路线
为了使本书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体现如下:
1.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
为了使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本书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涉及到企业发展与现存运营中的很多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归纳和推理,构建了本书的基本研究框架。
2.量化实证研究
(1)对于初步获取的数据,本书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找寻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关键影响因素。
(2)本书采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执行力的形成路径。
(3)本书利用突变理论的相关方法研究执行力的变革机制和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研究目标
本书首先对企业外部突变环境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企业的执行力概念,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框架的搭建都是建立在已有的执行力相关研究结论基础之上。
文章的研究目标在于解决四个问题,其一在于把握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概念和执行力的来源问题;其二在于企业执行力在什么条件下得以顺利形成以及其影响的关键因素;其三探讨突变情境下执行力可能发生的变化,而企业在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执行力形成;其四在于分析破坏性创新给企业执行力造成的影响,归纳企业执行力状态的基本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