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中很多的技术和管理现象表现出很强的不连续性,技术间断与管理的不连续性成为学术界热衷研究的主体。而建立在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企业运营与技术和环境的间断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当连续性假设遭遇环境的不连续性时,企业的执行力就会瞬间夭折。当然环境的快速变化和技术的间断性是由创新所带来的,创新是人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熊彼特早就有类似的陈述,但是创新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也同时在破坏现有企业生存或发展的很多基础性内容。根据创新所利用的技术几乎和创新的幅度,我们将创新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在连续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另一类则是抛弃原有主流市场的技术或方法而带有突变性质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而破坏性创新是很多大企业在没有先兆的前提下遭遇失败的主要理由(Christensen,1997)。破坏性创新使得很多曾经优秀的企业不再具有竞争力,这种现象哈佛大学的Christensen教授用破坏性创新理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破坏性创新对现存企业造成的可怕结果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尤其是很多知名的大企业开始感受到可能的破坏性创新对自己企业造成的影响。
正是基于此本书将“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和变革机制”作为本书研究的主题,首先企业为了使得自身能够在现有市场中表现更为出色而强调执行力,使其运营卓越;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寻求发展而持续追求创新,这种对创新的渴求使得管理计划显得尤为复杂,最终表现在管理上常常是执行力的缺失。然而创新的内容甚多,对企业影响深远而给企业持续运营和企业执行力带来最大冲击的恰恰是Christensen(1995)强调的破坏性创新。因而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变化内容的识别就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本书选择了“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而展开深入研究。
本书通过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企业执行力应该属于企业内部资源匹配及外部要素匹配的一种稳定状态。而破坏性创新给企业内部造成的是一种不稳定状态,显然不难看出企业执行力与破坏性创新在其表现上有着较强的不一致性。因而我们就有必要探究在破坏性创新行为导向下现有管理理论和方法对企业执行力保证和提升的局限性及造成局限性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对企业数据的收集和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识别由于破坏性创新而导致企业执行力缺失的主要因子,在已有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凝练出关键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法国数学家Rene Thom的突变理论构建创新行为下企业执行力形成路径与变革机制,从而为企业在破坏性创新环境下保证和提升自身的执行力提供理论指导。
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将破坏性创新与企业执行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了交叉并力求用结构方程方法和突变理论去发现由于破坏性创新带来的执行力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对于企业的指导是有着建设性的,同时在理论上不仅增添了创新理论的内容,也同样使得执行力知识更为丰富。由于创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理论以及执行力理论相对较少,因而这一本书的贡献无疑对理论界展开对破坏性创新和组织行为的关系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抛砖引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