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因子分析,容易看出破坏性创新环境下存在多个因子对企业执行力变化发生作用,而找出其中能够影响企业执行力变化的关键引自无疑对企业实施或遭遇破坏性创新时制定决策和采取行动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为此,同样利用SPSS15.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为了保证回归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这就需要先对多元线性回归的三大基本问题——多重共线性①、异方差②和序列相关性③进行检验。
我们将所有的变量强行一次性进入回归方程强制回归结果及其具体的检验数据。
所反映的Spearman相关系数来看,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55,这一数据与0不存在显著差异,双尾检验的结果也是不显著异于0的,因而样本数据进行回归时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显然目标分析因子、学习分享因子和隐性转化因子对于企业执行力的影响是反向的,虽然在显著性检验上都不够显著,但也表明了这三个因子有必要去除。而其他抽取的六个因子都在模型中表明了正相关关系,虽然在显著性上除了行为确认因子和评估修正因子较为显著外,其余的因子都不够显著,但同样可以验证第4章所提出的基本假设,根据强制回归结果,对第4章中所阐述的基本假设检验结果根据5.22分析的结果,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1、破坏性创新目标分析
破坏性创新的目标分析因子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假设H1和假设H2不成立。这一因子在回归方程中起反作用的现实原因在于企业对破坏性创新本身难以识别,很多企业是在失败或成功后才发现自己遭遇或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这种现象导致了创新目标分析因子对企业执行力有着反向作用。这正是企业惯性在其中起着很大作用,因而分析结果不支持目标分析因子对基于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的正向影响作用。
2、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学习分享因子分析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学习分享因子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3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假设H18、H19、H20和H21不成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旦破坏性创新得以识别,而且当企业对破坏性创新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认识较为清晰时,学习分享的可能性就已经较小了,此时企业常常根据Christensen(1997)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所提出的策略:在原有组织中分离出一个独立的机构。而企业所分离出来的这一独立组织与原有企业间除了具有经济上的关联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分享的必要。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分离独立组织展开破坏性创新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建立在企业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的组织惯性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这就使得学习分享因子在破坏性创新条件下对企业执行力不仅难以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反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破坏性创新,使得学习分享因子反而阻碍了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事实上这一结论支持了Christensen(1997)给企业提出的建议①。学习分享因子无法进入执行力回归方程的实证检验同样也支持了Ali E。Akgün,John C。Byrne,Gary S。Lynn,Halit Keskin(2007)强调的突变情境下企业应该选择“忘却”(unlearning)而不是学习。
3、基于破坏性创新的隐性转化因子分析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隐性转化因子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假设H22和H23不成立。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样在于破坏性创新识别基础上企业独立机构的产生,隐性知识的转化只是基于企业原有核心能力部分的转化,而对于破坏性创新内容企业在未形成独立机构前并没有转化的积极性。
从强制回归的最终结果,以及基于31个假设基础上的问项,可以得出本章所提出的31个假设的最终结果是否成立。
为了有效的分析得出破坏性创新条件下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关键因素,因而对因子必须进行筛选。本研究采用反向逐步回归方法(backward)。回归过程中因子的筛选标准为:从回归方程中剔除变量的系数的F统计量的概率为0.10,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的系数F统计量的概率为0.05①。显然教育培训引资、目标分析因子、组织资源因子、执行规划因子、信息传递因子和隐性转化因子这七个变量因子都被扣除,剩余两个变量,即行为确认因子和评估修正因子,这一结果与强制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基本一致。
1、行为确认因子
行为确认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451,t值为7.714,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行为确认因子项系数显著异于0,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示行为确认因子对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变化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2、评估修正因子
评估修正因子的回归系数为0.536,t值为9.171,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评估修正因子项系数显著异于0,可以进入回归方程。回归方程显示评估修正因子对破坏性创新条件下企业执行力变化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回归模型的最终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关键因素体现在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执行力规划、组织结构与资源、培训与教育、信息传递、行为确认、执行力评估与修正这六类因素上,而这六类因素中唯有行为确认因子和修正评估两个因子对企业执行力的变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自然第4章中所提出的执行力形成路径的概念模型也亟需进行以下修正。
为了使所展示的形成路径得以成立,有必要对其进行验证,从而使企业执行力的形成路径能够得到数理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