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思维训练方法本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常有发展不均衡的情形。许多领域有着实际上的很好、很见效的思维训练经验或做法,缺乏应有的理论总结;有些理论研究,一时未能得到相应的具体的思维训练操作性的支持。因此,整个思维训练研究方法的发展,需要同时从两方面做努力。
题型是“思维训练设计者”的基本的产品形式。像任何一个领域中的专门家能够更多地发现并能拿出办法一样,设计者必须居高临下,看出同一个话题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并且尤其是能够想出相应的适合施训者和受训者特点与要求的具体方法。他需要把自己对于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认为重要的思考和追求,用适当的方式注入于具体的题型设计中;题型思维总是不断地站在自己角度上,发现和利用有关资源进行题型设计;要培养和发现更多更优秀的“思维训练设计者”。
要专门研究“思维教学”“思维学习”的课题。一切教学中,应有专门的思维教学设计。要讲思维、练思维、考思维;一切学习中,应有专门的思维学习设计,要问思维、说思维、写思维。要认识自己的思维,要主动、大量、及时接受人类先进思维的沐浴和感染,要融汇贯通,以我为主。
一、思维训练设计的基本原则
所有关于人的能力的训练,都是采用抽取某些能力因素,进行相对独立的、强化的方法,使能成为比较固定的行为反应模式或活动模式。思维训练至少在目前,也没有超出这样的认知范围和水平。各种训练的研究者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对具体的想要训练的思维内容的分析处理不同。在一种理论所确定的思维训练内容,在另一种理论看来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是看不到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
我们的思维训练设计,根据“思维分析-思维操作-思维生产”理论,确定相应的思维训练内容,强调技术-艺术思维的主体性以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事物普遍性。因此,在训练取材方面注意广泛性、高端化,在训练目标方面注意个人化。在具体的思维内容的选择方面,强调对思维发生与生产起有实际作用的因素的分析、提取和训练角度的利用,注意训练内容的形式化和训练情境的典型化。
体现思维能力最精彩的部分,常常存在于个别的、偶然的形态之中。在个体身上,总有某个时刻、某件事情,表现出不同平常的能力;群体中,总有少数个体,有时可能只有一个个体,表现出令人叫绝的能力。虽然事物、思维,人的能力,不可能全然复制,但其某些因素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通过抽象加工进行模仿、重复的。随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这样的再现、复制、重复、推广行为,可以在相当层次和水平上,达到或接近目标状态。思维训练研究,就是要使一切所需要的能力,变为比较具体、固定的形式,努力使一切任意抽象、难言的、“不可道”的思维,尽量接近于“可道”。在思维训练研究、设计中,要善于观察通常不大为人注意的、一闪而过的那些无意的、偶然的、个体的、不定的、“神秘的”思维现象,采取“放大、放慢、具形”等方法,尽力使抽象、模糊、微妙、快速的思维,使成为可感、可说、可做、可练、可考的思维。事实上,专家、能人、聪明人,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同样的事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思维训练研究需要不断总结这方面的特别的个案、微妙的做法、稍纵即逝的感受,使之形式化。
技术-艺术思维活动,在许多时候都是比较具体的。在进行技术-艺术的躯体动作、有形内容的活动中,相应的思维活动比较容易观察和描述,因而思维训练可以直接按照具体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
思维训练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从训练内容、训练情境、训练取材、训练目标、训练背景五个方面来表述。
1.训练内容形式化
无形的思维有形化,思维的过程操作化、技术化(某些思维的内容、过程、方法等,可以或可能用技术的方式来实现,如搜索、建模、建库等)。
(1)无意行为有意化。或无意思维有意化。把人们无意识的思维行为或活动,给以一定的总结、整理、设计,然后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其他变式说法有如:偶然行为必然化。抓住偶然的现象、行为,从中总结出一些多少带有必然性的内容和形式,以推动对于眼前已经发现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为数不多的、偶然的思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作为思维训练的人和被训练的人,都要提高对这种少量的、常见的思维资源的敏感性;瞬间活动延时化。把快速发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慢镜头”、步骤化这样的方式,使其更容易感知和分析,使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收获。
(2)内隐活动外显化。把作为内隐活动的思维,通过言语、动作的活动,使之能够作为一般的躯体动作活动得以延伸、外显、扩大。这里特别强调思维的语言形式化。如说思维(说出思维过程、思维感觉、灵感,口语记录、复述某一思维方式)、写思维,用思维语言进行思维的描述、交流和讨论。口语教学中的“最大声、最清晰、最快速”的方法,适用于某些思维训练题型的设计。
(3)个体行为群体化。把某些只有少数个人甚至一个人才有的思维方法、技法、想法、做法,总结出来,组织较多的人进行训练。
(4)别人的思维自己化。对于自己认为有模仿价值的别人的思维,觉得有趣的、可能有价值的思维经验和方法先照着做一下,看看情况怎么样。通过自己化,得到确真的、已经经过自己亲自操作体验的、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其价值的思维过程与结果。思维学习和训练中有好多内容一时半会搞不懂,查不明、说不清、想不出有什么道理,这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先记住,暂时起个名字,或实况实录、实事实说,不做解释、不加概括,先照着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理解。在这种“先形式后实质”的过程中,由于使用效应,由于形式化的独特作用或可操作特点,所以可能为自己提供了较多的观念、模式,供自己首先能够进行形式上的套用、连结,借此就可以促动整个思维活动的展开。
(5)自己的思维结果化。通过把自己的思维在结果等形态上给以实现,然后,在实现形态上,来验证、显现自己的某一思维的情况、水平和意义。这也是思维实验的一种内容。
2.训练情境典型化。训练项目明确、情境典型、难度加大。例如,为了强化对于某一个艺术形象(如“宏大”“禅意”“神圣”)的感觉和体验,可以连续观看几十乃至几百个专属该形象的集群材料,可以较长时间地静思默想,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同一形象的刺激强度和积累程度并容易产生一定的感觉和想法。
3.训练取材高端化。“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南宋〕严羽)。强调对人类高端思维能力甚至一切事物资源和思维资源的取材、观察与研究,用于技术-艺术思维训练。“高端”基于“广泛”。例如,事物思维(依据事物结构的现象和规律而进行和设计的相应的思维。如结构思维)、人类思维(如以人类的需要、困难、利益与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的愚昧、幼稚、迷信、虚假、目光短浅的弱点等为内容的思维)、自然群体思维(指没有任何联系的许多思维者对同一题材的或有某种同一性的各自不同的思维。通过对这些思维的集群分析,确定相应的思维训练设计内容),天才大家的基于高内容、高智慧的思维,第一线体力劳动者的某些极具悟性的思维等。
4.训练目标个人化。以具体的受训者个人为标准,设计最适合的思维训练内容与方法。强调对自己的特长思维能力的发现与总结,重视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思维训练方法,以具体个人的实际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5.训练背景全面化。根据全修规律,要把思维训练同思想训练、心理训练、社会训练、实战训练或工作训练统一起来,使思维得到全部身体、心理、思想、社会、实战或工作等因素的支持。
二、思维的劳动训练方法
任何体力性的、脑力性的训练,实质都是劳动能力的训练。如思维劳动、心理劳动(操心、审美疲劳、心灵震撼承受力等)等。思维分析、思维操作、思维生产、思维训练,都有其基本的劳动量因素。思维训练不能作假,需要按哪个样式,就得按哪个样式;需要几步,就得几步;需要多长时间,就得多长时间。要真参实悟,要苦思冥想。思维训练在内容合适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劳动量或训练量。这里主要指出以下四点:
1.思维数量训练
“思维数量”指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的次数的多少,以及在一次思维中或在较短时间内生成或表达出的观念、形象、感觉、意见的多少。人的思维数量有很大区别。思维数量与身心状态等因素有关。如,人在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好的情况下,思维数量较大;年老心衰、情绪不好时,思维数量大减;当人遭遇意外情况而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思维数量就会降低。思维数量降低,会影响到人做出决定的正确性并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记忆量的情形,与此相似、相关。
在思维密度方面,“思维贫乏”表现为思维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常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既没有可想的事,也没有想说的话;“发散思维”的表现,首先是在思维方向上的数量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要求越多越好。在有的评价中,可以要求不少于一定数量。“发散思维”研究中所说的“流畅性、变通性及独创性”中,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数量的大小。为了对某一问题进行创造性理解和发现,必须扩大思维量。在思维次数方面,某一项目的训练,在总体上需要达到一定的思维次数标准。反过来,可用一定的思维次数为标准,来表述和界定某一项目的训练水平。增加对于同一思维对象的思维次数(同效于增加对于同一思维对象的“思维时间”),可以促进思维生产的进程和质量。
“大数量思维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既可指一次思维的大数量,也可指思维的次数;“坚持”是一个从时间角度来谈的数量问题,即,始终如一地坚持同一个意向、追求、方法、元素、模式等,这样,在长时间的坚持中,就获得了大数量思维的机会。
数量训练的理论根据之一可以解释为“数量效应”,尤其是“大数量效应”。例如,对同一模式、操作、方法等的大量使用和练习,出现所期待的想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就会自动出现极为丰富的以及基于这种丰富而构成的独特理解、想法和结果。
2.思维时间训练
“思维时间”是指思维活动的时间特性,包括发生时间、延续时间等。“瞬间思维”“长时间思维”“(利用)机会(进行)思维”“即时思维”“限时思维”“超前思维”等,是一些用时间特性来表述的思维类型、能力或方法;某一思维“产生的时间”,“第一时间-最后时间”的思维,“后期观念”,“有效思维时间区域”“机会时间”“当下时间”“思维经历、生长、发育的时间”等说法,表达了思维活动的某些时间特性与规律。许多思维现象的出现,是从时间角度突破的。例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同步思维”“快速思维”“高效思维”“专家系统的思维”等成为一个普遍的思维现象。“我们经常会发现时间是我们创造性潜能的‘敌人’——我们要在规定的最终期限之前交付”([美]索南夏因David
Sonnenschein。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第二版)。王旭锋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0.)。“思维产生的自然周期”:几秒或几周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会有想法出来(参见同上,43)。在考虑一个题目、问题解决方案时,“思维运气的时间”或“酝酿时间”。等等。
时间训练包括:以一定长度的时间为指标的训练,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的训练(如《技术-艺术思维》课程开设的合适时间),在工作中寻找零星时间刻意进行的训练等;思维的时间管理(安排、选择、调节等)训练。例如,进行不同思维活动的时间设计。进行虚拟世界思维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则可能在客观上挤占了进行现实世界思维的时间(和精力)。
时间训练在生理学、心理学、工效学等方面,具有多种意义。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整个人生中,时间的相遇、安排、分配等,都是一个基本问题。关于如何选择、利用、节约时间,人类已有许多经验,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在思维领域发展这种经验。
3.思维速度训练
思维活动进行或产生想法的快慢。如“头脑风暴法”,要求在20分钟内想出尽可能多的点子,就是一种以思维速度为指标的方法和训练。
快速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视的一种思维能力。如,快速设计、在很短时间内要求做成某事、想出点子、提出作品创意和构想等。谭盾介绍说,使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卧虎藏龙》导演要求他10天之内拿出曲子,“那就只能靠熟能生巧了,靠平时积攒下的老底子来应对了,这时,你也来不及刻意雕凿某些东西”(来源:CCTV-1,2007.2.6,《大家》,“谭盾·给音乐以色彩”)。
需要研究技术-艺术思维的速度问题。例如,有些艺术思维的速度可能极快,但相应的技术思维速度可能较慢。也有相反的情形。
4.思维强度训练
由于任务性质、自我实现欲望、思维劳动的难易程度、紧张程度、心理压力大小、技术操作强度(包括技术操作次数、难度、准确度、熟练度等因素)、个人思维能力(特别如思维张力)等因素而形成思维的强度有所不同。如,感觉强度。不同情境中长时间、大数量的感觉体验与使用,可以提高感觉强度,增加特殊的、所需要的敏感性;形象强度。反复观看、倾听,连续大量地感知和记忆某一形象,每天画一张速写,随身带照相机等,是提高形象强度的一些方法;灵感强度。由于平时的追求与积累,而使同一想法、联系立刻被认定为灵感。思维的自我支持感越强,同一灵感的强度越大。
高强度思维能力,要求在同一时间(包括瞬间以及较长一段时间)、同一状态(如处于应激状态、某种心理压力条件下的思维)中,完成较大难度、较大强度的思维活动。
思维强度可能因为思维时间要求的缩短、思维数量要求的增加、思维速度要求的提高等因素而加大,随着时间要求的延长、思维数量要求的减少、思维速度要求的降低等因素而减弱。合理安排思维负荷,形成适当思维强度,是思维训练设计中应当注意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思维的背景训练方法
技能易得,背景难得。思维背景训练方法包括:
1.实战训练
实战训练包括工作实战和思维实战,尤其强调以工作实战为平台的思维实战。技术-艺术思维的训练,如同技术-艺术技能的训练一样,主要或大量时间,是要进行实际创作及相关社会实现的训练。思维训练也只有在这样的载体中进行,才会有效。像正确处理“技术-非技术”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一样,也要正确处理“实战-非实战”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所有实际操作性活动的学习和思维,都有共同的规律。“若洞究渊微,皆须日夜讲习之力,数年历险之功,非比理会文字,可坐而获也”(颜元
《存学编》卷三)。“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同上。卷一)。
2.心理训练
通过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中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及用心理方法来训练思维,来直接和间接地保证与促进思维训练。
技术-艺术活动及其思维的意志力、欲望、感情、习惯、潜意识的训练,是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体内容是指:
正确对待挫折打击,不怕苦、不怕累,勇敢、果断、坚强,勇于接受挑战和利用挑战,不畏首畏尾、优柔寡断,有心理和思维的自制力;强化自己的创作欲、表现欲、成就欲;带着热爱、开朗、感激的心情去工作、去思维,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被创作激情燃烧的状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思维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卫生。勤奋、踏实、刻苦、乐观。利用技能的提高等成功使自己充满自信、精神饱满;健康、有利、有用的潜意识来源于相应的意识活动。在有意识活动中,要保持一种正确而虔诚的心态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做事情、想问题。自尊、自强,积极上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过重的私心杂念、患得患失,小气、计较,敌意,过分的嫉妒,无理想、无追求、怕竞争,自卑、自闭、自怜、消极、冷漠、悲伤、压抑、孤僻、退缩等等不健康心理,都会影响到潜意识的内容与状态。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悦纳自己,宽容、忍让、平心、静气、大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潜意识素质。
3.社会训练
指社会生活、市场运作能力的训练。主动接触、融入社会和市场,在具体的技术-艺术创作和生产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自己;乐于交往与合作,乐于为别人服务、与别人合作共事。既要有自己的项目,又要能够配合、帮助、支持别人的项目,还要致力于共同的项目。
四、题型设计
1.题型的一般特点
(1)题型是一种平台。题型需要并影响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样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题型中可能显现出不同的情况;评价“思维训练”“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看“题型水平”“命题能力”;一个题型应有明确的目标、立意或主题;题型设计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技术-艺术思维训练题型设计,应当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这一领域应有其比较独特的题型出现。
(2)题型是一种形式。仅仅按照题型本身的形式去活动,就能收到一定的乃至相当的思维训练效果,而与具体内容没有更多的关系。这是“形式效应”在题型现象、题型设计方面的一种表现;题型本身要求具有可做、可比、可统计等特征;题型的可教、可练形态不一定就是可考形态,而可考形态必定是可教、可练形态。
(3)题型是一种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熟悉的题型;要和不同的人进行思维训练对话,其重要语言形式就是选择、设计和使用适当的题型。
2.思维训练题型设计的原则
(1)体现“内容效应”。要设计具有一定类型和层次,具有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问题,使能产生由内容自动引发思维的效果;取材范围要广泛、有趣、有用;有时需要采取“一材多用”的方法,即,有些不可多得的材料极具思维含量,适合于从许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的开发和利用。
(2)体现“形式效应”。要设计和综合运用与多种题材内容相应的语言方式、活动形式,共同构成题型形式及其训练效应;利用题型的形式效应,满足多种个性、能力、思维方式的训练对象的要求,实现多种训练目的的要求。
3.思维训练题型种类
题型按照不同分法可有,主观题型、客观题型,开放题,标准化题,笔试题、面试题等。具体说法有如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对题、列举题,信息题,相对简单和相对费时的题型,等等。
对题型可从“语言形式-活动形式-主题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描述和划分。“语言形式”是指,对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所采用的语言方式。
语言表述方式或类型不同,需要和训练的思维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局限于纯理论的语言形式;“活动形式”是指,思维训练需要在一定的活动中进行,而不只是知识、技能性等基础性学习;“主题内容”是指训练内容的取材范围,不能脱离专业内容设计训练。对思维训练题型设计的整体思想是要采用多种语言、活动、题材,使所设计的题型在训练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技术-艺术思维训练的特点与要求。
以知识、认知、理论等形式呈现、陈述。
(1)按照某一思维提示(可用别人或自己研制的“检核表”等形式),逐一落实相应的思维。
(2)这个广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应?作者在这儿讲述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他对第一流写作风格的主要特点会列举些什么呢?尽可能地讲得具体明确;你认为作者在这篇广告中的用词特点是什么?这种措词是正规的?还是不正规的?广告语言主要是摘要式的还是具体的?引用具体的单词和词组论证你的观点;可以根据一般理论或经验提出的什么建议来进行你的修改和编辑?
(3)创作中如何“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感激万物”“敬畏事物”?
形象语言
图语、声语、体语、物语
(1)声语题型。大喊或默念几声“我要(去做;突破;不失水准;思维方式……)!”
(这种无论体会多深但本身很关键的形式操作,由于容易首先在脑中浮现因而容易引发相应的思维反应和投射)。
(2)图语题型。又如,在下列细节处理中,技术-艺术思维有哪些表现?
(3)体语题型。如,用身体表示某一事物(如山、树、花、草、水、屋、桥、家具等)或意思(如得意、不安、掩饰等)。可有一人或多人形式。然后讨论或说明某动作的含义、构思过程等。
(4)物语题型。如,实地参观、感受某现场及实物。
经验语言
经验交流、个别指导、实战讨论等
以感觉、经验等进行呈现、陈述。
(1)谈谈你自己的感觉到“最难想出”的一个例子的经验体会。
(2)总结自己在这一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经验。
(3)讨论:象棋大师卡帕布兰卡在回答“为什么眨眼间他就能作出最正确的决定?面临巨大的压力,他能提前计算几步?”之类的问题时,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提前看一步,但总是最正确的一步。”
(4)模仿某人下面的思路:对于同一问题的思维,第一,(知道对于该问题的思维)人类目前最高水平是什么?第二,我的思维情况怎么样?第三,(在思维上)我具体应该做什么?
(5)试对下列说法提出你自己的看法。“我不想让别人、理性来控制或影响自己的思维”“我专门要去接受名人大家的思维影响,再次领悟和汲取其中奥妙”。
事实语言
事实呈现、展示、陈述等
(1)试从下列案例中总结出一些自己的结论。/有一次肖邦养着的一只小猫在他的钢琴键盘上跳来跳去,出现了一个跳跃的音程和许多轻快的碎音,这个现象点燃了肖邦灵感的火花,由此创作出了《F大调圆舞曲》的后半部分旋律,据说这个曲子又有“猫的圆舞曲”的别称。
(2)举出3个与下列事实相似的事实。
混合语言
混合语言呈现、陈述
“混合语言”是指理论语言、形象语言、经验语言、事实语言等不同形式语言的混合形式。
(1)说出下列两幅图中的3个以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判断的经验和体会,并从中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再列举一个相似的例子。
(2)根据所提供的某一作品,例如,就同一题材而言,原
作者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他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是那种技术-艺术方式,请你用今天的时代特点和你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技术-艺术方式给以改写。
活动形式
学习活动
示范;操作;阅读;自学;讨论;研究等
(1)模仿下面的思路,举一个艺术家的例子来形容他。“康德是一个蓄水池,前两千年的水都流进了这个池中,后来的水又都是从这个池中流出去的”。
(2)一位老师每节课都要问学生:“你抓住了没有?”
(3)研究:“只会下一种开局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棋手”
(谢军语)。这句话及其思路,在技术-艺术思维中如何运用?
(4)讨论:“人类由于社会、技术、观念等的进步或变化而淘汰、消失、弱化的文化、技艺、兵种等,有何一般规律?相应的思维方式会有怎样的表现?自然界的物种、天气等现象也有类似的情形。联系在一起,可以初步得出怎样的想法?”
(5)查找。至少用3种词典(包括电子词典)查找下列词语,抄出所需要的词义。
创造活动
作品创作;问题解决
(1)按照下列要求,总结你的某一作品创作的思维过程。/你觉得这个作品的亮点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某一关键点的?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最难想的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你得出的一般结论是什么?
(2)举出一个你认为自己比较突出的技术-艺术方面的问题解决的事例,说说其中的思维方面的收获。
(3)你(或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设法使观众了解自己的意图或有意提供一个使动情境?
(4)你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有无下面的情形?/季羡林的德国老师评论他当学生时经精心考证所写的论文说:“看起来什么都有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5)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品。
综合活动
情境;交往;体验;合作;教人
(1)拜访某个有经验的人,从中总结出必要的东西。建议:抓取对象独特的经历、气质、作品、思想、经验、能力(特别是绝活儿)。尽可能用录音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2)和一个朋友一起到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去。闭上你的眼睛,或者蒙住眼睛,塞住你的耳朵,在约30分钟时间内探索你周围环境的可触觉的特性。让你的同伴领着你在四周走一走。你发现了你过去从未发现过的东西吗?那些东西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上楼或上坡的感觉如何?用你自己的话,描写这一段体验,以便使没有这种体验的人能够了解30分钟内又瞎又聋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3)把你在技术-艺术思维方面的某一经验,教给另一个人。
主题内容
专业内容
总结;谈论;上升等
以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等为内容的题型。
(1)总结在矛盾空间造型训练中的思维收获和问题。
(2)利用凹面镜作画,如何才能绘出更复杂的画作呢?谈谈其中的有关思维问题。
(3)你怎样考虑创作过程的“感情积累-材料积累”?
(4)在专业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你觉得其中值得关注的思维方式有哪些?你是否有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志向?
(5)我们先谈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再考虑它的普遍事物意义,然后看看它的技术-艺术意义和已有的及可能的作品。
思维内容
角度;模式;模型、套用、思维表述、分析、证明等
各种思维类型、现象、问题、操作、方法等。
(1)从“思维”角度看一切。比如,“这个作者的思维情况(类型、水平、方式、倾向、背景等)怎样?”“这部作品中,哪个地方显示了作者的什么思维(技能、特质、效果等)的某种过人之处?”
(2)材料中的什么角度、模式、材料等,是我没有的,是值得注意或研究的?哪些是我已经有的并且不比他落后的?
(3)思维证明。用“结构性证明-时间性证明”模式,介绍你对自己的某一想法的证明情况。
(4)举例说明:人类做出发明(或作品),需要智慧;正确使用发明(或作品),需要更大的智慧。
五、群体思维训练的方法
组织或群体的思维训练设计,关键是思维的激活问题。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1.任务驱动。具体的任务项目,决定着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合作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具体的任务项目驱动和组成了人的思维实践经历。任务性质和层次,决定了思维训练的性质和层次。
2.情境驱动。最关键的方法是,如何创设一个“能够展开一次激烈思维的情境、氛围”。
3.思维驱动。身边思维者的驱动。高智慧引发高智慧。思维要以思维来驱动、来训练。往往难得有一个的管理者的思维、团队核心人物的思维,对于整个团队的思维及其训练,起有重要的作用。
六、思维训练的评价
对思维训练的目标和效果,可参考如下思路进行评价:
1.三类思维标准。即“一般标准-项目标准-可感标准”。“一般标准”是指一般理论和经验中所认为的价值标准;“项目标准”是指具体某一思维训练项目所具有的和所完成的价值标准;“可感标准”是指受训者自己能够感觉到的价值收获的标准。
2.实证标准。一个人有没有某种思维能力,是可以展示给人们并且据以进行评价的。思维训练的施训者和受训者,应能经得起货真价实的现场的、市场的“思维能力测试”。“思维秀”“思维硬功夫”“思维硬碰硬”,可以作为一种直观表现思维的方式,用于有关思维的训练和评价场合。
3.社会群体思维标准。准确高效的思维训练也像一个好的理论能够最终导致多数人的稳定较长一段时间的行为一样,可能使得某一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对人在很长时间、很多活动中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