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思维操作是指在所有艺术思维活动中常见常用的操作。在新技术、新艺术条件下,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不断更新、创作题材的广泛多样、作品内容的丰富新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时代性、创作技术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促使技法的创新与演进。因此,要充分认识和及时总结所产生的新的技法及其思维操作样式,要对人类各种宝贵的艺术技法和思维方式、思维操作进行与道并存、与时俱进的科学整合。对于各种艺术门类的思维操作经验,应有统一的概括,同时又能和技术思维以及一般思维相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思维操作研究应能反映全部人类艺术活动的历史精华和现代气息,应能反映人们对于艺术及其思维的理性认识和精神追求。 一、“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操作”的含义 “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操作”是指,在复合性的技术-艺术思维整体中,从艺术思维所占位置和所起作用的角度所进行的操作。这种操作,反映复合性的技术-艺术思维整体的基本特性并实现其功能。 “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操作”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是,对艺术表现的对象内容需要有独特的直觉、研究和发现,需要和技术思维一起,考虑具体的表现方式与效果。艺术思维操作不断地向技术思维发出指令,提出要求,控制技术思维的全过程,并对技术思维及其结果进行艺术角度的评价。在全部技术-艺术思维操作中,艺术思维操作既受制于技术思维,又受益于技术思维。 二、“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操作”的分析 人类积累的艺术技法、手法等经验,博大精深,现代经验更是日新月异。这正是文明历史与信息社会共同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思维挑战。如何从思维角度,特别是从艺术思维操作的角度,给以概括描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1.艺术技巧对艺术思维操作的重要性。“功力”“技巧”“绝活”这样的一些说法,“练就一身硬功夫”这样的一些思想,是艺术思维操作的心理基础。换言之,艺术思维操作不可能脱离十分具体的艺术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而孤立抽象地发生与进行。在技术条件下,对人自身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思维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热爱科技,掌握科技,学习技巧,苦练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艺术思维操作的水平,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和永恒的课题。 技巧本身有其规律,新的、更加实用的技巧的不断产生,创造并丰富着技巧本身的规律,因而也对艺术思维操作产生着新的要求。思维操作的技巧和驱体动作的技巧一样,都需要在具体的、大运动量的活动中,才能够得到提高和发展。 “必须知道创作技巧,懂得一件工作的技巧,也就是懂得这一工作本身”。“总的说来,在劳动和创作的一切领域内,技巧是文化成长的一个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过程的一种主导力量”(高尔基)。“对于艺术事业来说,‘怎么写’这个问题比‘写什么’更为重要”(屠格涅夫:《六部长篇小说总序》)。罗伊·阿斯科特说,许多艺术家开始相信,“怎么创造”比“创造什么”更有意义。在技术-艺术技巧中,不仅包括技术性技巧,也同时包括艺术性技巧。而艺术思维操作是艺术技巧的一种思维形态的表现。所以,重视艺术技巧,可以从宏观角度带动艺术思维操作。这里需要注意,强调技巧,并不等于否定艺术思维操作和艺术思维内容之间所具有的相互影响。 2.艺术思维操作的丰富含量。艺术家的灵性、功力、绝活、技巧,人类宝贵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于事物、心理、技术的艺术角度的独特认知与创意等等,都可以在任何一项艺术思维操作中得到表现。任何一项艺术思维操作在思维者身上的非常具体的、极其微妙的表现,都反映着思维者的整体水平。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这种关系的一种清楚的描述。 在“高情感-高技术”的互动中,艺术思维操作是体现人类高情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技术同时也要求着人类的高情感。 艺术不能简单地、被动地、无所作为地同科学和技术相联系,而要像科学家、技术家一样地,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去面向事物和心理,并期待自己做出独特的贡献。艺术思维操作总是在不断地通过具体操作来发现和创造美的形象。这一艺术思维操作的内容,使得整个艺术思维操作具有了特别的视角以及对于技术思维的独特要求。 艺术思维操作,常常得益于一般思维操作和技术思维操作。例如,由于有一般思维操作的“同构联想”,使得艺术思维操作可以在更大的以至无限的范围进行同构联想,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思维结果。尽管此前可能无意识地也进行着同构联想,但这种经验性的同构联想,与基于理论支持的同构联想,毕竟有着许多不同;技术开阔了艺术思维操作的眼界,从中见识了此前无法见到的世界。这里讲的关系,属于“感觉-理论-技术”的思路。即,“理论-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来源于人体自身的“感觉”功能之不足,“理论-技术”以一种指令、暗示的机制,要求着感觉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和标准去活动,尽管感觉本身,也有着许多奇妙的、特别是无法为“理论-技术”所左右和替代的功能。“艺术思维操作”作为一种平台和机会,可以将艺术领域中各类经验和相应的从艺术角度总结的理论给以整合,使能有一个或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表述和思路;每一个操作样式,都可以有着“科学-技术-艺术”的深刻内含,即,有其科学依据、理论说明、艺术品味、技术方法和实用价值;每一个操作样式,都具有相应的思维训练的分析与设计,使能便于人们具体模仿和创造。3.艺术思维操作的个性差异。不同艺术思维者,在艺术思维操作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操作的样式种类、表现水平、使用方式、所起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在注重一般训练和针对性训练的前提下,应注重自己在艺术思维操作方面特长的发现和运用。要像拥有艺术绝活一样地,拥有自己的艺术思维操作绝活。 4.艺术思维操作的发展。就人类艺术思维操作发展看,许多历史上出现的以优秀作品为标志的艺术思维操作能力,仍然在全部人类思维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甚至难以逾越。人类在思维操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体现人自身的深层能力结构状况的思维操作本身的素质、功力水平上来讲,现代人还有许多不足。就个人艺术思维操作发展看,许多时候所能看出或发觉的能力高原现象(学习和使用一种模式的动作技能或思维技能,其能力水平在经历一定时间或次数后不再随着时间或次数的增加而提高的现象。基本的克服方法是改变原有的技能结构模式),其原因多是由于基本艺术功力的不足、知识面的缺乏以及较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实践不够。 三、“技术-艺术思维中的艺术思维操作”的样式 作为一个普通意义的艺术家的思维,作为一个面向技术家的艺术家的思维,作为同一个人的艺术思维部分和技术思维部分以及“技术-艺术思维”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的艺术思维,——他们都在想什么、怎么想?表3.2.1所列操作样式,应能大致勾勒出艺术思维操作的整体面貌。 “表达-变化-构造”的基本意思是,艺术思维操作有“表达-变化-构造”三类。“表达”操作,对艺术形态之外的材料,需要经过选择,才能够表达,即“输入性表达”。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初步的艺术形式化过程。具体的表达操作,核心是描写。对于创作的结果、作品,需要以一定的形式给以呈现,这是另一种表达,即“输出性表达”;“变化”和“构造”,是针对形式化的信息和标准所进行的操作,其操作对象为艺术形象和艺术意义,即“变形-变意”“构形-构意”。其他则是一些必要的细化、综合或变体形式。“表达-变化-构造”这一思路表明,艺术思维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循环性。对某个操作样式的上述分类意义,是相对的。事实上,同一操作样式,同时都具有三种可能的意义,仅仅是根据需要突出思维创造活动的操作模式的意义,对其加以区分。 艺术表达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语汇反映思维成果、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方式。艺术品产生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表达的过程。或,用艺术语言、艺术方式对事物和心理进行表达或表现。有的思路,把最终的艺术设计活动叫“形态表达”。 把某一事物、心理形态的内容表现为艺术形态的内容,才可能进行相应的艺术思维操作;对艺术思维的结果用适合的形式传达出去,才可能最终实现艺术思维操作。两者都是形式化操作。 “新媒介艺术表达”;“‘形态表达’论述表达流程和表达的媒介。表达过程包括概念的、图形的、立体的、行为的、空间的表达如,表达‘软’的概念,可以做一个‘软’的平面、‘软’的产品(立体)、‘软’的建筑(空间)、‘软’的雕塑等”。 1.选择
写作构思中,以主题的需要为依据,对材料所作的分析、鉴别、取舍工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事多而寡用之,意多而约出之”(模式:事-意)。使文意单一、明确,一意到底。 对“输入-输出”信息(题材、方法、想法、作品等)的选择。“我从艺术角度或用艺术方式可以表现对象的什么?”特别研究基于解构的选择。 “截取”:写作构思中选取题材的一种方法。“从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中间抽出最显着和最富有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最鲜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语言里”。又如,PS中的“选区”。 2.描写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和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描绘和刻画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回答“怎么样”的问题。种类有“人物-环境-场面-细节”描写,“正面-侧面”“直接-间接”描写,“写实-写意”等。 基本的描写手法有:象征、比喻、类比、虚实、渲染、烘托、夸张、对比、突出。 用一定艺术形象表现出对象,是艺术表达和艺术思维的基本操作。描写是由实物、实事、心理等形态形式化为艺术形态的一种操作;专家的描写,总能抓取某种特征并使对象与描写方式、自己的能力相匹配。 在达·芬奇画的一幅“肌腱附在脊柱”上的草图中,他没有把肌肉的厚度全部呈示出来,而是用一些带状的粗线条去再现它们,以便清晰透澈地呈示出它们支撑脊柱时起的作用。在草图旁边附加的文字解释中,达·芬奇把脊柱同这些条带之间的关系,比为“船桅同支索之间的关系”。 3.呈现 显示,展现出。作动词用时,是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而不是想像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如,“越过被白雪常年所覆盖的顶峰,山的另一边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景致”。 采用一定方式使思维结果出现于艺术欣赏者或艺术受众、艺术消费者等特定需求情境中,使其得到所需形式的感知和使用;呈现意识,呈现能力;对呈现形式的深入研究和到位认知并能将其利用于对自己思维全过程的控制,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个内容、目的很好,可是,具体怎样呈现呢?”其基本思维模式是:呈现对象(给谁呈现)-呈现内容-呈现方式-呈现效果;在具体呈现方式等细节上,可参考“连续呈现-间断呈现-反复呈现-突然呈现-突出呈现-集中呈现-点滴呈现-同时呈现-继时呈现-抽象呈现-具体呈现,”思路。 变化创造和利用各种自变,进行一定的改变。
基本思维模式是“形-意”“自变-改变”。WordStudio可以实现图形自变,以不同形态表现。 1.变形 指艺术中对表现对象的性质、形式、色彩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畸变。艺术中的变形,有些是作者不自觉的;一般指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夸大、歪曲、不合常理的堆砌拼接等方法,使表现偏离人们习见的日常生活,以达到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变形是一些传统艺术和许多现代派艺术普遍运用的一种重要手法。对艺术形象、形状整体的改变,使变为适合的或需要的形态。可有事物的变形(现实时空)、意象的变形(心理时空)、艺术的变形(艺术时空)等;变形首先是自然规律、心理规律,其次是人为行为;变形可泛指任何方式、意义、程度的形状改变。“文-图-声-像-物”等形态间或形态内的互变;变体(改变原来的体式。变异的形体、体裁等。变体画;变体美术字;变体邮票;变体动漫;语言变体。“科技变体、艺术变体”等);渐变(色彩、形态、声音、画面的渐变);音乐中的变形(如变奏);形状结构研究;变形思维能力。2.变意 由想像引起的使描写对象的内在含义发生变化的艺术表现规律。事物变形是使描写对象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变意不仅不改变事物的外在形态,反而对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作准确的描绘和渲染,使其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以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或通过这种内在含义的变化透视生活的奥秘。凡使事物变意的描写,也或多或少地具有外在形态的变化。变意描写不把变形描写作为重点或最终目的。 对同一形象赋予新意,使对原有意义发生一定改变。或,发现形象的某一与众不同的意义并使之清楚化、明朗化,从而具有在自己的创作或作品中具有较为稳定、明确的意义;所构造的新意多少改变了人们的意义认知,使人得以从新意的角度来理解和交流,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意义认知。 埃舍尔的作品《鸟变鱼》,将天上飞的小鸟经过渐变的处理手法逐渐演变为河水,而白色的天空逐渐过渡为水里的游鱼,鸟和鱼是图地反转的关系。他的另一幅作品《瀑布》利用透视的错觉,形成了水渠与瀑布的一整套流动过程,并在看似正常的图形中将局部加以变化,造成一个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写作中属于变意范畴的例子有如:变理、转义、换义格、移就等;艺术改编中,对原作某种意义的改变。 3.变素 语言变素是语言变异的具体表达形式。如语音变素、词语变素、句式变素等。语言结构需要超越作家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读者群体的一般语言习惯?“遵循语言的常规去发掘语言中存在的无限表达方式,是一种创造?偏离语言的使用常规而选择一些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创造”。 变素是指抓取任何一个艺术形象、意义等因素而给以一定方式的改变的操作。如,对位置、组合、材料以及快慢、大小、远近、强弱、明暗、疏密、浓淡、显隐等因素的改变,改变方式有颠倒、错位、旋转、替换等。 福田繁雄的《1945年的胜利》中把炮弹方向颠倒,射回炮口;“通变”:“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4.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曹雪芹写《红楼梦》就自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修改词句、锤炼语言,可概括为删、增、理、换;订正观点。变更主题。调整结构。增删改调。出入观省。咬文嚼字。“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写作中提到修改的方法有如:推敲、剪裁、取舍、割爱、体情法、入境法、商讨法、咏吟法、冷却法、存其自然法。
修改是创作思维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修改基于整体思维以及对细节有具体的处理能力;对进行“删、增、理、换”处理的材料的分析鉴别能力。修改是修改者全部素质的一种集中表现。“擅长修改”不一定“擅长创意”之类的经验表明修改操作所具有的特点。 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作家马烽打比喻说:“我们要做一件背心,就不能留下袖子,虽然那些材料是很宝贵的,但不去掉就不成为背心了,谁也没有见过带着袖子的背心。”茅盾说:“对于全局茫然无知,就不可能深入一角,”“无主意便无剪裁。”构造 作品的形态构造,揭示其中的组织奥秘。音乐作品从最初的核心材料,通过重复、变形、展开、对比等手法在时间的维度上动态地实现完整的音乐过程;或是在涵盖全曲相对稳定的隐性基本骨架的基础上,逐级细化和装饰,以实现音乐显性的生动而丰富的表面形态⑩;数学中的构造法;信息学(编程)中的构造法。 在思维中通过构造方式产生新的艺术形象、艺术意义的操作。可有经过表达、变化、构造操作的产生,其中包括直接的大脑产生(如悟性、直觉、灵感等),还可有借助于技术的产生。这里是指构造方式的产生;构造操作强调整体思维。 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形象和意义的创意、构思;“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减一句不得,增一句不得。我本新语,而使人闻之,若是旧句,言机熟也。我本生曲,而使人歌之,容易上口,言音调也。”(11)“吾善度材,舍我,众莫能就一宇。”1.构形 这里是指根据图形、声音等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感知、想像等心理规律,构造一定形象或形状;汉字构形学,构形分析,构形要素、构形模式及字样关系,构形演变;机器人学中的可重构模块机器人的构形及其建模;计算机中数据构形(Data Shaping技术);机械制图的构形基础;传媒理论中的“媒介构形化”。
将两个以上的材料组织或合成为一个形象结构整体、一个形象语意的构造性操作;从形象整体角度进行思维;整体的形象决定、启发、统摄局部的形象;一般说来,构形和构意是统一的;在思维发生上,“形-意”相互引发,互有先后,互为里外;构形评价。 构图、造型;“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音型;图形创意的各种方法,如同构图形、矛盾空间图形、特异图形、影子的变化图形等;平面构成中的配置式构形;并置;仿拟格;勾勒;皴染;布白;科技艺术中的有关图形构造;对一切可能的形象、形状的创意、设计、构制(画出、做出等);“我会不会在‘构形-构意’两者之间来回转换?”2.构意 意对事物、创作思维、创作过程、创作者心理等有统摄作用。对所有材料和想法,以一意而摄之,然后为自己所用。意在笔先,用意统帅全文。“意必己出”。“意正则思生”。“意多乱文”(13)。 从整体角度把握形象意义和主题意义;构意评价;对同一主题几次所产生的灵感,要有选择炼意的过程;构意在创作的全过程甚至在创作之后,都有可能产生最佳创意。 汉字构意;动画场景的构意;“立意”“发意”“炼意”;“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炼句不如炼意”(模式:炼辞-炼意。奇句-余味。形-意);立意要深、新、精。要能治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14)。防止“二意两出”(15)。 3.虚构 作者在构成情节、塑造形象时,不是简单地摹写社会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而是创造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虚构需要以某个来自生活的真实印象为初始模式或框架,通过联想和想像等一系列复杂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虚构和真实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对自己的虚构进行分析,查明自己的虚构内容、数量、方式等情况;虚构的“事物-心理”必要性和形式化意义;对各种“被虚构”的反思。 博格丹·兹维尔(Bogdan Zwir)创意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真实的摄影视觉创造出不真实的影像生活题材,从而探索摄影在心理等深层次上的构成;王安忆说:艺术就是要有另外的空间,在那里很多不真实的东西都变成真实的了;虚声;虚拟动作;虚概念。
4.组合 蒙太奇。意为构成、装配、拼贴、剪辑。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主张以一连串分割镜头的重组方式,来创造新的意义;“当代诗歌在逐渐剥离某些传统构意趋向的基础上,不断引发更为系统的构拟与开启机制,而诗人的尝试则使这种原发成为可能”。 对任何信息、形象、意义、秩序、部位以及已被加工的内容的拆分、剥离、解析、组合;按照一定线索,分离出来的信息越多,可能得到的组合也就越多; “演员动作-摄影机动作-蒙太奇动作”模式表明,可有“躯体操作-机器操作-思维操作”模式。 拆解;重构(结构、色彩、线条等元素的打散重排);拼贴艺术。波普艺术;毕加索的绘画试图将物体拆得支离破碎,在视觉上拆解它,以看清它的构成,解构他所看到的。大自然中的各种样态,在他的眼里,都转化成切割磨过的水晶或宝石的刻面,闪烁耀目。极为吻合他的偶像——塞尚之见:“利用圆柱体、球体、圆锥体来画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