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与一个滔滔不绝、需踮起脚尖才看见的人交往吗?那么别人也不愿意。优越感是对他人自尊与自信的挑战,没有人会喜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人,他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就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的任何观点或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喜欢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失掉了在群众中的威信。事实上,那些谦让而豁达的人们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在交往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自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他的谈话对手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么无形之中是对他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有人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们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得人缘儿的骨干。按说搞人事调配工作是很难不得罪人的,可他却是个例外。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他每天都使劲吹嘘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哪个几乎记不清名字的人昨天又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事”,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后来还是由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从此他便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成就炫耀出来,与其分享,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如果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很容易被他们操纵了。由此可见,还是谦虚一些好,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融洽气氛有巧方什么是知己?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你知道他最细微的且引以为自豪的事,并且在见面时主动提起来。
融洽气氛,增进友谊,这是最为简明有效的方式。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率代表团访问中国,进行打破中美中断20年外交僵局的谈判。来华前,尼克松总统曾多次预测,到华谈判美方会大败而回。然而事实并非如他们想象那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接见了他们。周恩来总理微笑着握着基辛格的手,亲切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余年来第一次握手。”当基辛格把随行人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时,他的赞美更出乎他们的意料。他握住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是在香港学的吧?”对斯迈泽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最后他握住洛德的手说:“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周总理简短的欢迎词里蕴含了高超的赞美技巧。他意识到基辛格一行的紧张心情,在严肃的外交场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并且抓住细微之处,拉家常似的对其语言才能、论文、家庭成员进行了一番巧妙的赞美,既亲切又得体,缓解了对方的紧张情绪。代表团成员对中国的领导人也颇有敬意,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在特定的场合,怎么融洽气氛,增进友谊?最简明易得的方法就有从对方得意的事说起。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会高兴听你说的。你在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赞赏,否则他会认为你是有意示好。把握住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你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美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容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