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
人与人接触时总会有误会的,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双方的想法一定要十分明确,而且要从思想见面开始。
一个9岁男孩的叔叔暂住在这个孩子的家里。一天晚上,当孩子父亲回到家的时候,他们进行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你认为一个说谎的孩子怎么样?”
“我不看重他。我知道我的儿子说真话,这是千真万确的。”
“他今天说了谎。”
“儿子,你今天对叔叔说了谎吗?”
“没有,爸爸。”
“让我们把这件事澄清。你的叔叔说你说了谎。你说你没有。你老实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问道,然后转向孩子的叔叔。
“好,我要他把他的玩具拿到底层去。他没有做这件事,而他告诉我他做了。”叔叔说。
“儿子,你把你的玩具拿到底层了吗?”
“是的,父亲。”
“儿子,你的叔叔说你没有把你的玩具拿到底层,你说你拿去了。你怎样解释这件事呢?”
“从第一层到底层有若干踏步。向下四个踏步便是一个窗户,……我把玩具放在窗槛上……‘底层’,就是地板和天花板之间的距离。我的玩具是在‘底层’!”
叔父和侄子彼此从个人理解的不同角度争论“底层”这个词的定义。这个孩子完全懂得他的叔父指的是什么,但是他很懒,不想走完从楼上到楼下这段距离。当孩子面临着惩罚的时候,他企图使用逻辑来证明他的论点,以拯救自己。这个故事是颇有趣的,而且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故事。
有时,我们对同一问题可先后得出两个或更多的完全不同的结论。每一个结论都基于不同的前提。当你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时,蛛网就会干扰你的正确思想,使你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斯通有一段很有趣的经历,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青蛙腿。但有一天在一个餐馆里,服务员给我端来了味道不佳的粗大的青蛙腿,我就不喜欢。从那时起,我就不爱吃大青蛙腿了。
几年以后,我在肯塔基州东北的露易斯维尔城的一个高级大餐厅的菜单上看到了青蛙腿,我就同服务员谈了起来:
“这些是小青蛙腿吗?”
“是的,先生。”
“你有把握吗,我不喜欢大青蛙腿。”
“是的,先生!”
“如果它们是小青蛙腿,那就十分合我的口味。”
“是的,先生!”
当服务员上这道正菜时,我看见的仍是粗大的青蛙腿。我被激怒了,我说:“这些不是小青蛙腿!”
“这些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小的青蛙腿,先生。”服务员答道。
现在,我宁愿吃青这种蛙腿,而不愿老是郁积不满。我甚至非常喜欢吃这种青蛙腿,并愿它们更大些。
在分析这件事的过程中,斯通认识到他对于大、小青蛙腿的优缺点的结论是基于错误的前提。不是青蛙腿的大小决定它们有无味道。问题是由于他以前所吃的粗大蛙腿并不是新鲜的,他错误地把青蛙腿失去味道同大小而不是同腐烂联系到一起去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我们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时,问题就会阻碍正确的思考。所以,当许多人允许总括性的词语符号凌乱地堆积在他们的心里作为错误的前提时,他们就会不正确地去思考。属于这类词语符号的词或词组有:总是、仅仅、决不、没有什么、没有人、每、每个、不能、不可能、既不是……也不是,等等。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错误前提。因此,当许多人轻率地应用这些语言符号时,他们的逻辑结论就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