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评价的讨论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绩效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关学者和企业对此做了许多研究和实践。
1.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 ·卡普兰(Robert S。Kaplan)教授和大卫·P·诺顿(David P。Norton)教授于1996年发表了题为《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一文,受到西方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该文认为,财务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效率的基础信息,但也应重视反映企业绩效的非财务信息,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以全面地立足市场评价企业的绩效。强调对于现代企业的评价应当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层面的指标所组成。其中,财务评价指标里,突出了研发费用效率(R&;D/Rev)的作用,而在内部经营过程评价指标里,也强调了运用研发费用增长率、新产品研发费用率、成本降低研发费用率以及产品质量研发费用率等指标的必要性。卡普兰教授和诺顿教授的研究为系统、全面评价企业绩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2.阎康年、吴乐斌和马诚(2004)在出版的《R&;D与企业原动力———中外著名企业科技研发及案例剖析》一书中,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和产业界的过去和今天科技研发的管理、运营和关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和研究,然后提出了许多数据和变化曲线、模型和带有规律性的看法和设想。
书中涉及的数据数量很大,种类繁多,数据来源渠道广阔,来自于书籍、刊物、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对近年来的中外企业的研发情况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盘点,为科技决策和管理工作、企业界和理论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建议。书中提出,以R&;D/Rev。指标探讨企业的研发成果及其转化,把R&;D/Rev。分为六个层次:R&;D/Rev。≥9%,7%~9%,5%~7%,3%~5%,1%~3%,<;1.对2001年电子百强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各个层次的企业数呈“宝塔”形分布,处于塔尖的在中国只有三家:华为、大唐和杰事杰,这一类型即使在美国也是属于绝对的高科技企业,处于塔底的企业数最多,R&;D/Rev是1%。按照国外和我国成功的经验,对于高新技术企业,R&;D/Rev。不能低于5%,对于汽车和钢铁企业,不低于3%,对于传统行业,如家用电器、医药的计算机,不能低于2%,我国的企业真正认识到科技创新是企业灵魂的并不多,研发费用的支出水平还很不足,前景令人担忧。
3.梁莱歆(2004)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以及绩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然后对R&;D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国内理论界所提出的不同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R&;D绩效评价方法的利弊。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结合高新技术企业R&;D活动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该研究还特别从研究对象中选择了生物高科技企业,针对这一行业的企业R&;D活动进行了深入调查,掌握生物高科技企业R&;D活动的特点,并据此对生物技术企业的R&;D绩效方法进行了研究。此成果将R&;D绩效评价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企业层面上来,深入探讨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实施R&;D绩效评价的因素,提出了改变目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并拓宽了R&;D绩效评价领域的研究内容。另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R&;D项目,提出评价方法应当根据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灵活的调整,即建立起一种评价与方法对应的机制。
4.梁莱歆和刘建秋(2004)分析近年来企业R&;D绩效评价实际应用及其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在评价方法研究上的不足,提出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评价方法的运用必须结合其R&;D活动的特点,并给出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5.于宁(2005)构建了一套对研发费用支出的绩效进行量化的评价体系。整个指标体系由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四类基础指标和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三类评价指标共两个层次构成。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作者又对我国1995~2003年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以百分制下的指标得分来衡量我国当前研发费用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我国研发费用支出的绩效仅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目前几年中的最佳水平也仅为合格,远非理想,这也意味着我国研发费用投入的绩效水平还有相当的提高空间。但是,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基本采用的是平均赋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6.张运生、曾德明、秦吉波、张利飞(2005)设计了一套R&;D绩效评价指标模型与方法。他们从研发人员、研发团队、研发部门和企业4个角度选取了20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各绩效综合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之加权求和以求得R&;D绩效的总评得分。最后,为验证评价系统的有效性,他们随机抽取了我国2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根据R&;D绩效的总评得分对其进行评价。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客观地赋予权重的研究方法的确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评价体系中复杂的指标分类以及过多的使用了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7.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2年推出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试行)》,该制度规定,对于企业绩效评价要采用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其中,对于企业研发费用的考核与评价仅在评议指标中涉及“技术投入率”指标。显然,缺少了研发费用类指标,使得这一评价体系不能恰当地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与绩效。
二、对本文的启示
上述有关专家和我国政府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绩效评价各有其长处与不足。各种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
(1)财务指标。早期对于研发费用的绩效评价大多采用财务指标,其优点是简单实用,缺点是未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尤其是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重视了 R&;D的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对R&;D技术目标与成果的考核。
(2)综合指标分析法。即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从影响 R&;D绩效的各种因素考虑选择指标,综合评价R&;D的绩效。但是,从高新技术企业 R&;D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法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主要的两个方面是指标的设置与方法的可操作性问题:
第一,评价指标选用的全面性与合理性问题。首先是评价指标忽视了 R&;D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技术为核心,所以 R&;D活动是保证企业持续、长期发展的根本。如何解决将企业长期战略与短期行为协调好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要达到评价客观、全面的目的,则既要有反映当前效益的评价指标,也要有反映企业长期战略的考评指标。
第二,方法的操作性不强。要使广大高新技术企业重视 R&;D活动,并推动 R&;D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就必须强调方法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但现行的很多方法在这方面则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定量评价模型在操作中的技术性要求很高,难以被一般企业所接受;而一些定性指标的设置由于太偏或太专业化,增加了指标取得的难度。如果对指标的实际操作性能考虑过少,将大大降低综合指标评价法的应用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做法,运用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及北京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根据实证结论,结合其R&;D活动的特点,本文倾向于使用投入—产出体系的综合评价法,建立一套简便实用的评价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绩效指标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