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小的人成不了大事。真正善于成事的人,都不是小心眼,而是显示出宽容的王者之气。当一把手的有时可以没有冲锋打头阵的勇武,甚至可以不懂运筹帷幄的智略,但决不能鼠肚鸡肠。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能让一帮能人为他所用。他有什么呢?宽宏大量,善决断,会用人,有老大气派,是超出于技术官僚之上的政治家。赵匡胤也是这样的人,他宽宏、自信,让手下人觉得,跟着他踏实、有奔头。强者大多有一种自信的精神,这是强者的风范。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天下至强,天下之事舍我其谁,这种自信也就是所谓王者之气,矫揉造做者是装不像的。赵匡胤就是用王者之气去管人的。
赵匡胤刚登帝位时,经常微服私访。一次,赵普劝他要小心,因为天下还不太平。赵匡胤说:帝王之兴,必有天助。想当初,周世宗见到将领中的方面大耳者都格杀勿论,而我终日侍候在他的身边,反而没有遭遇不测之祸。如果命中注定应该当天子,别人也夺不去。天生不应为天子,就是闭户深居也是徒劳无益的。从此,太祖微服出行的次数更加频繁了。遇到劝谏者,他就对劝谏者说:有天命的人,可以代替我做天子,我不禁止他。言辞之中流露出得意和自信之情。
还有一次,也是赵匡胤当皇帝不久,第一次乘坐皇帝车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一支箭飞来射在仪仗的黄盖伞上,禁军侍卫吓得发愣。太祖披开胸襟,笑着说:“让你射,让你射。”回到皇宫后,左右亲随力请搜捕射箭的人,太祖不准。后来也没发生什么事。赵匡胤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自己深信,也让臣下相信他当皇帝是天之助,不是谁用阴谋暗算就能夺去的。如果他整日躲在宫中,杯弓蛇影,胡乱猜疑,自己都没有安全感,谁还敢把前途寄托在他的政权上。
雄才大略的人行事大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不苟同世俗。他们坚信:我自有我一套,何必跟众人一样。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有一个绳结是举世公认的难题,几乎没人能解开它。有人把它拿给亚历山大,他想都没想,抽刀一刀斩断绳结。
五代时是乱世,屠杀和劫掠如家常便饭,人命不值钱。而赵匡胤超出寻常之处在于他的宽仁,他要走一条和平之路。他考虑的是长治久安,既要统一,又要少流血,少制造仇恨。这个原则是极富智慧和仁爱的。古代皇帝对前朝或割据统治者最简单有效的处置方式就是消灭,而赵匡胤的和平之谋对敌人也是有效的,终其-生,他没有杀死一个国主。
刚平定蜀国之初,蜀主孟昶的母亲李氏随同孟昶来到汴京,宋太祖对她说:“老太太自己注意保重,不要悲悲戚戚怀念故乡,以后会送你回去。”这李氏也是颇有见识的。她知道,赵匡胤再大度,也不愿让废君的势力回到故国。于是她说:“我的故乡在太原,倘若能回到老家,那才是我所愿。”而当时山西尚在北汉手中,李氏此言无疑把山西已视为宋朝国土。赵匡胤一听更是高兴,说:等平定了刘钧,就让你如愿以偿。
赵匡胤的皇位是从后周抢来的,这决不是光彩的事,史书中也极力为他遮掩。但后周那些皇族后妃和一班旧臣却是活证据,他们难免心怀怨意,如何处理他们呢?赵匡胤同样采取宽宏的手段,以安抚为主,不行杀戮。
宋太祖刚做天子时进入后周皇宫,看到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是什么人,宫女答:“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后周宰相)与赵普、潘美等人跟在身边,太祖环顾问赵普等人:该怎么处置这个小孩。赵普等人说:“杀了他。”潘美与另一将领在后面却不做声。太祖问他的意思,潘美不敢回答。太祖说:“登上别人的皇位,还要杀人家的儿子,我不忍这么做。”于是让潘美认领回去做侄子。以后,赵匡胤再也没过问过。那孩子长大之后还当了刺史。
对后周的旧臣,赵匡胤不是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不满和对前朝皇恩的怀念,但他对这种情绪没有硬性压制,或用杀戮政策恐吓,而是用温和的宽容政策,让他们逐渐接纳新朝。他对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不但没有杀害,反而继续让他们担任很高的官职,以示优礼。这样做对于稳定人心,平定局面确有积极作用。
赵匡胤上台后征讨北汉,包围太原,久而不拔。禁卫军的士兵们自告奋勇,请求亲自前去攻击。赵匡胤制止他们说:我从天下挑选你们,并加以精心地训练,费了不少心血。你们都是天下的精兵之髓,是我的忠诚部队,我宁可不得太原,岂能让你们牺牲在此城之下?竟不再攻城,引兵而还。或许赵匡胤早已有退兵的企图,但他能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还是让禁卫军感奋不已。
乾德二年(964年),宋朝兵分两路进攻后蜀,战事进行得较为顺利。有一天,京城开封下起了鹅毛大雪,宋太祖在讲武殿处理事务。由于天气寒冷,殿中置设毡帷,太祖戴着紫貂裘帽。太祖即景生情,对左右侍者说:“我穿戴得这样厚实,身体还觉得寒冷,那么西征将帅士卒处于霜雪之中,处境一定相当艰难。”说完,即解裘帽,派人送到战争前线赐给统帅王全斌。王全斌拜赐感泣。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惺惺作态,但人世间的情感几分是真,几分是假,谁又能说清楚。关键是赵匡胤做出来了,并且这种宽爱的举动让部下感受到了。
真正宽容的人,能记住别人对他的恩情,又能忘却别人对他的小冒犯。赵普显贵后,就曾把贫贱时的仇家一一开列出来,请赵匡胤铲除。宋太祖不答应,他说:如果人们能在纭纭众生中知道谁将成为天子宰相,那不早就贴上去了。赵匡胤宽待仇家最出名的例子是对董遵海。
赵匡胤早年落魄时曾投奔到董遵海父帐下。董遵海对赵匡胤经常冒犯。赵匡胤忍不下去就投奔他处了。后来,两人同在后周朝为臣,董又和赵的政敌声气相通。赵匡胤即位后,就召见了董遵海。董自忖死罪难逃,便要自杀。他的妻子却表现出了不凡的见识:等到皇上要你死时,再去死也为时不晚。万乘之主,岂会小肚鸡肠,同你计较过去的一点私嫌旧怨?果然,董遵海上朝请死时,赵匡胤开怀一笑泯恩仇,不予追究,还委以他方面之任。董遵海也是感激涕零,一生忠谨。
有的人对敌人、外人能宽容,因为这样做可以收揽人心,博取盛名,但对自己人反倒心狠手辣,不念旧情。赵匡胤却能做到内外一致,对自己人也是同一条策略:宽待以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