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两度掌握大清国的航向,历经三朝,二度匡扶幼主,以其坚韧、顽强的个性周旋于诸位辅政大臣之间,使清朝江山得以延续并达到大治,不得不让无能的男人们另眼相看,更给后人留下诸多感慨和赞叹。
努尔哈赤以铁骑建立了后金,死后传位于皇太极。皇太极是少数民族的英雄,继承父业,矢志不渝,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庄妃就是这时候嫁给皇太极的,当时庄妃年仅13岁,皇太极36岁。不过皇太极非常喜欢年纪轻轻的庄妃,这时,正是后金与明王朝对峙阶段。庄妃就是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第一,洪承畴降清
皇太极继承帝位并建国号大清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问题需要解决,政权建设急需强化。在太宗延揽人才,定疆开业上,庄妃成功地扮演了皇太极政治助手的角色。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女性的温柔贤惠,通情达理,在政治舞台上也充分发挥了女性“以柔克刚”的作用。庄妃施妙计劝降明朝宿将洪承畴一事,就充分反映了她忍辱负重的坚强个性。洪承畴,福建南安县人,是明王朝晚期为数不多的骁将之一,文韬武略过人。崇德五年(1641),清太宗果断地发动了对明朝的最后决战——松锦决战。
明朝政府马上做出了反应,洪承畴率领13万精兵抵达松山,与清太宗的军队在此一决雌雄。开战初,洪承畴采用战守结合,以守为战和持久战策略,据险对峙,伺机反攻,先求立于不败之地。皇太极对此战略非常心怵。在双方拉锯战最关键的时刻,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人急躁起来,认为对峙下去旷日持久,粮饷难济,一再督促洪承畴进兵决战,甚至还密奏崇祯,让皇帝给他施加压力。
八月,洪承畴被迫出城,屯驻在郊外,同清军正式决战。这是一场生死攸关、决定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重要战役。皇太极充分发挥一个优秀军事指挥家的卓越才华,仔细观察了明军驻地的地形地物及排兵布阵局势,把清军部署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将松山城里里外外整个包围起来。皇太极此时身患疾病,但他仍然亲自到前线督战,鼓励全军士气。在松山,明军在地势方面未占先机。不久,屯扎在笔架山的明军军粮又被皇太极掠走。明军处在重重包围中,且无粮草,顿时军心动摇,许多将领急于突围返回宁远。在这种形势下,洪承畴别无良策,只得孤注一掷,带领明兵突围。由于皇太极早有准备,突围的明军遭到清军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13万大军死伤无数,洪承畴身边只剩下万余人,困守在松山城中。
崇德七年(1042),松山城守卫副将夏承德见大势已去,开城降清,松山失陷,洪承畴成了清军的俘虏。随后,皇太极乘胜追击,锦州守将祖大寿不战而降。皇太极把明将洪承畴、祖大寿带往盛京,因爱惜其才华,意欲招降。
洪承畴身为蓟辽总督,素来很有威望。他为人刚正,傲骨铮铮,自视为大明忠臣。见到前来劝降的清朝官员,他骂不绝口,声称宁愿做一个断头将军,也不做降清走狗,唯一的愿望就是请求早死。后来,劝降的人多了,洪承畴索性凝神屏息,不发一言,穿着沾满血渍的明朝官服,向北京方向遥拜,表示誓死效忠崇祯皇帝的决心。随后,他开始绝食,一连三天滴水不进,大有视死如归的气势。清朝的许多王爷贝勒都认为洪承畴顽固不化,难以对付,劝说皇太极放弃招降他的想法,一杀了事,劝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
这天,皇太极眉头深锁,心事重重地来到永福宫庄妃的住处。细心的庄妃见皇上惆怅的样子,便问道:“皇上近来有何心事?”皇太极叹息一声,说:“唉!还不是因为劝降洪承畴的事情叫我心烦。我先后派了那么多能言善辩之人前去招降,还许以高官厚禄。怎奈费尽口舌,他都不屑一顾。”庄妃接着问道:“大学士范文程先生足智多谋,又善辞令,您为何不派他去试一试呢?”皇太极倒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了几步,说:“范先生口才颇佳,也曾前去说服洪承畴。怎奈任他谈古论今,言情抒义,说尽利害,洪承畴也不为所动。不过,范先生善于察言观色。他发现洪承畴谈话时,几次拂去落在衣袖上的灰尘。他既爱惜袍袖,足以说明目前他不想轻生。可惜我们至今想不出最好的攻心之策呀!”
听了皇太极的一席话,庄妃开始考虑降洪之策,并详细询问了洪承畴的家世、脾气和爱好。当听说洪承畴最爱美色时,她心中似有所动。只见庄妃盈盈轻笑,对太宗皇帝说:“既然这样。我倒是有一条美人计,或许温情可用,不知皇上以为如何?”皇太极闻听此言,顿时眼睛一亮。他望着庄妃丰腴的身材和胸有成竹的目光,心中明白了她的意思。皇太极动情地揽住她的肩头,兴奋地说道:“爱妃此去,若能说降成功,功不可没呀!”庄妃郑重地点了点头,妩媚地冲着太宗笑了……
皇太极对洪承畴是很礼遇的,虽是俘将,却待为上宾,因为他执意要收服洪承畴。而洪承畴则誓死不降清廷,连日来,喋喋不休地轮番劝降,已让洪承畴感到异常疲惫和恼火。他压抑住内心的不愉快,盘腿坐在床上,设想自己的结局。
这时皇太极的爱妃庄妃出现在了洪承畴面前,往下的事也不用费笔墨了,一些史书对这一段都极尽渲染之能事,总之,洪承畴是庄妃劝降的,而且用的还是美人计,这在某些人眼中,或者认为庄妃不守妇道,给皇太极戴了绿帽子。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个人名誉大还是国家利益大,就能得出孰轻孰重的结论了,总之,从史料看,庄妃绝非水性杨花之辈,排除这个观点,再去看待这个问题,不难得出结论,也就是,庄妃有着忍辱负重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有身份的女子,如果没有坚韧的性格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收降洪承畴后,皇太极赏赐给他大量的金银财帛,又在宫中设台演戏以示庆贺。庄妃因为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位杰出政治助手的角色,受到皇太极格外的嘉许,在后宫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清廷大臣深为她的智慧和才干所折服,从而奠定了她在满族政权中的崇高政治地位。
第二,策划顺治登基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还未来得及一统天下就撒手而去了。由于事情太突然,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又拉开了帷幕。
当时,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应是代善、豪格和多尔衮三人。代善是备受先祖努尔哈赤信任和栽培的一员猛将。他受封为四大贝勒之首,领有两红旗,多年来,他追随在皇太极身边征战,论资历和威望,朝中大臣和所有皇族成员,都无法与其相比。客观上,他最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格。
肃亲王豪格时年35岁,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年来一直跟随太宗皇帝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他的能力实力,不仅是诸位皇子中的佼佼者,就是同皇叔皇伯们比起来,也毫不逊色。豪格有多年积累下的战功作为资本,并且本身又是皇室嫡子,随着满族社会迅速封建化,汉族的皇统观念日益为满洲贵族所接受,为豪格参与皇位竞争加重了砝码。
另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与胞兄英亲王阿济格、胞弟豫亲王多铎本是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大妃阿巴亥的亲生儿子。太祖去世时,多尔衮兄弟就具备了争夺皇位的条件,只是三人年纪幼小,其母被皇太极和代善联手逼迫自尽。遗孤无人荫庇,不得不忍辱含忿地生活着,默默等待了17年。如今,多尔衮在兄弟三人中脱颖而出,文韬武略不在太宗之下,皇太极生前对他的评价和重视,均超过了皇长子豪格。
最危险的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处事能力,这时的庄妃表现出了圆滑机智的处事手段。皇太极驾崩后的这几天,皇宫中到处弥漫着一股紧张又凝重的气氛。近几天来,庄妃一直在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度过,17年前,大妃阿巴亥因王位之争成了努尔哈赤殉葬品的一幕,无数次在她头脑中闪现。那情形仿佛她经历过一样,告诫她要为自己和儿子福临的命运抗争。怎样才能为母子俩寻找一条不会重蹈覆辙的道路?怎样做才会阻挠咄咄逼人的多尔衮和野心勃勃的豪格放弃王位之争呢?是她反复思考的主题。庄妃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从最初的恐慌与忙乱中镇静下来以后,开始考虑用智慧、权力搭建一座桥梁,把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使大清国的战车一如既往地继续向前冲锋。同时,她也要利用这次机遇来改变自己和儿子的命运!
经过一天一夜的思想斗争,庄妃有了清楚的打算。天一亮,她就带着福临拜访了正宫皇后哲哲。哲哲是一国之母,在形势混乱的局面下,首先要取得她的支持。庄妃利用哲哲皇后的地位,先后召见了代善与豪格两人,说服他们放弃争夺皇位,支持福临继位。
豪格本是一个耿直的汉子,听了皇后和庄妃的劝说后,他那原本热血沸腾的心逐渐冷却下来。他考虑:劲敌多尔衮本来就不易对付,他是自己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如果与皇后、庄妃闹翻了,使她们转而去支持多尔衮,自己将会落个必死无疑的下场。不如暂且答应庄妃的请求,让多尔衮攻击的矛头转向小皇弟福临,或许自己仍可渔翁得利。纵然福临获胜,对自己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这样一想,豪格心境豁然开朗,很痛快地答应了庄妃的请求。
在诸派政治势力中,最难对付的就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一派,庄妃决定亲自会见多尔衮,与他谈判。这次谈判的紧张、艰难可想而知,多尔衮觊觎皇位已有十几年之久,此前他一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就是在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实现旧梦。面对眼前失之不复的机会,他怎会轻易放弃呢?
庄妃在不懈的努力着,她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管有多大的压力和困难都要挺住。
庄妃是个善于揣摸人情心态的女子,她的能言善辩建立在对多尔衮个性的了解之上。虽然多尔衮权力欲望很强。但他同先祖一样都有很强的民族事业心,面对这么多年满族苦心经营的清朝国事,他不会抛弃“大一统”的奋斗目标,而去一味为私人权利拼得你死我活,有了这份自信,庄妃和多尔衮的谈话便能一语切中要害。庄妃说:“大清自建国以来,先帝一直以克复中原、统一全国为己任。如今清国羽翼渐丰,霸业有成,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合力对付明朝的关键时刻,您是资深老臣,原本就受到先帝的器重,扩大祖业的重任现在正落在您的肩上。如果您为其他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恐怕有负先帝的重托呀!并且这样一来,满族内部刀兵相见,明朝皇帝从中渔利,我们的损失就更大了。您纵有千万条争夺皇位的道理,代善和豪格两人也未必肯拱手相让,到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现在,他们两个先后都表示要退出竞争,恭迎福临做皇帝,您何不顺应时势呢?我已决定,如果我儿立为皇帝,我决不参与朝政,相反却拥立您为摄政王,让您主持国家军政要务,那您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既有尊让之名,又有显赫权势之实,王爷以为如何?”
多尔衮并非糊涂之人,听了庄妃的分析及利诱,承认其言很有道理,况且自己摄政临国的可行性,远大于登基继位的可能性。沉默良久,多尔衮接纳了庄妃的意见。
就这样,在庄妃紧锣密鼓的公关活动中,皇九子福临由一个不惹眼的普通皇子,一下子成为代善、豪格和多尔衮心中认可的皇位继承人。虽然他们三人不可能马上放弃争夺皇位的打算,但隐约中都意识到或许如庄妃所言,拥立福临继位才是目前解决王位争端、保护各自利益实现的最佳途径。
最终,这场皇位之争,以福临称帝宣告结束。福临即位后,改年号为顺治元年,当时31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第三,定都北京
福临刚登上皇位时,关内烽烟四起,一片混乱。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了完成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趁机入关,统一中国。临行前,孝庄皇太后告诫多尔衮,要严明军纪,以民心为重。多尔衮率领的清军与吴三桂会合,一同向李自成的农民军发起总攻,李自成不敌洪水般的清军,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皇溃走。
李自成溃败,明朝灭亡,清廷定鼎中原已成定局。建都何处是摆在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面前的首要之事。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自然希望定都北京,但是,满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源地,不愿到那既陌生又充满敌意的他乡去。最后孝庄皇太后决定定都北京,她派多尔衮率军先行入关,第二年正月,孝庄皇太后抱着年幼的福临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踏上了迁都之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事实比想像的更可怕,摆在她面前的是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还有成千上万无吃无住的老百姓,孝庄皇太后并不害怕,她早有预见,于是,强令朝鲜支援大米10万石。随即,人心安定了,大军无忧了。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灭亡。清太宗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的宏愿,终于实现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清帝国建立起来了。
第四,辅佐康熙
人世有沉浮,正当全国形势一片大好时,年仅24岁的顺治帝患天花去世了。一个女人,年纪轻轻的就死了丈夫,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不惜毁誉,忍辱负重,把儿子带大。此时,正值英年的儿子去世,对一个女人的打击是巨大的。孝庄皇太后13岁初嫁,历经丧夫、丧子之痛,大时局的风云变幻,使她的个性变得越发坚韧了,她很快从丧子悲痛中猛醒过来,另立新君,扶正大清巨轮是第一要事,她通过仔细考察,认为三皇孙玄烨颇具帝王资质,于是立8岁的玄烨为皇帝,即康熙皇帝。
饱经人世沧桑的孝庄皇太后这次没有选错人,选出了一个开创康乾盛世的万世英主。康熙皇帝8岁登基,69岁谢世,在位共6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政绩突出,是清朝杰出的帝王,更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帝王。由他而始的“康乾盛世”,全面推动了清王朝的繁荣富强,也提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孝庄太后对康熙皇帝的照料与教育,比对顺治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当回忆起祖母的教诲,康熙皇帝饱含深情地说:“朕自幼父皇早逝,缺少至亲恩爱,在祖母膝下教养哺育30余年,每每受到她的谆谆教导,才有幸取得今天一点成就。如果没有祖母对朕的精心培养,朕决不会有今天的一切。祖母的恩情,朕一生一世都难以报答!”话中的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诚如康熙皇帝所言,在他亲政的前20年中,时刻都可以看到孝庄太皇太后的影响。可以说,离开孝庄皇太后的辅佐,就不会有康熙皇帝的成功,更不会有大清朝的全面振兴。
康熙即位不久,四大臣协同辅政的格局由于鳌拜专权跋扈,逐渐解体。在政治上,形成了鳌拜大权独揽的局面。
鳌拜借镶黄旗与正白旗调换土地一事,拉拢镶黄旗大臣索尼向苏克萨哈发难,意欲将其排挤出最高统治集团。索尼怕事,不愿卷入这场争端,便奏请太后,请求皇帝亲政。孝庄皇太后认为康熙还小,不妨缓一两年再说。在两旗换地过程中,鳌拜滥施淫威,旗民反应得很激烈。为此,康熙皇帝亲自出面调停,让他暂停圈地。但鳌拜丝毫不予理会,反而借故处死了主持正义的三名满汉官员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鳌拜霸道的做法引起了孝庄皇太后的警惕,她意识到鳌拜权力的无限膨胀,已经对小皇帝构成了威胁,在权臣的淫威面前,她丝毫没有退却,当即决定早日让康熙亲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14岁的玄烨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少帝亲政,是孝庄皇太后捍卫皇孙权利的开端。
康熙亲政后,鳌拜的劣迹并未收敛,鳌拜如此欺凌幼主,引起了孝庄皇太后的极大不满。康熙八年(1669)正月,后宫中多了一群每日里嬉闹游戏的少年子弟。他们都是各旗王公之子,是皇帝挑选来陪同练习“布库”(摔跤)的。鳌拜进出朝廷,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和小皇帝摔在一起,从不在意。就在五月的一天,鳌拜奉旨入宫,刚入宫门,就听见康熙皇帝用稚嫩但十分威严的声音喝道:“给我拿下!”埋伏在旁边的少年摔跤手们一窝蜂拥上,和鳌拜扭打在一处。起初鳌拜还以为是孩子们和他开玩笑,等到他被五花大绑推到康熙面前,才知道是中计被捉。康熙智擒鳌拜后,立即将他投入狱中终身监禁,处死了他的死党20多人。同时给苏克萨哈和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孝庄太后协助康熙铲除鳌拜后,带领这个16岁的少年天子走上了全面治乱振兴之路。
此时的孝庄皇太后年逾花甲,再让她像年轻时那样事必躬亲,已是勉为其难。更何况康熙少年老成,已具有政治家的大气和明君的威仪。孝庄皇太后大胆放权于贤孙,注意培养康熙独立执政的能力。
实践证明,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厚望。他运筹帷幄,先平三藩,后收复台湾,再战雅克萨,而后亲征漠西葛尔丹,巩固了清朝对东南、东北及西北边疆的统治。对内,康熙整饬吏治,反贪倡廉,招贤纳士,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开河漕运,利国便民,理顺了清廷统治秩序。对于孙儿的种种作为,孝庄太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康熙政治清明、年轻有为是对太后最大的精神慰藉。
第五,孝庄下嫁之谜
康熙二十六年(1688),孝庄太皇太后去世,享年75岁。这位为清朝披肝沥胆的巾帼至尊,死后并未按惯例全国举哀,她的棺椁在“暂安殿”内一停就是40年,直至雍正朝才下葬,而且葬在清东陵的风水墙外,令人不得其解。后人猜测,这和她传说下嫁给多尔衮有关。
多尔衮是满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军事家的谋略肃清了农民起义军,彻底扫平了南明王朝,以铁腕政策控制了大清时局。
孝庄皇太后和皇叔多尔衮之间是叔嫂关系,但两人的感情又比一般的叔嫂更进一层。皇太极死时,庄妃年仅31岁,正是成熟妩媚、美丽诱人的年纪,小叔多尔衮长庄妃2岁,年轻英武,充满男子汉的阳刚之美。由于顺治帝的关系,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经常出入内宫,和孝庄太后接触频繁。英雄遇到美女!难免日久生情,演绎出一段分外奇妙的故事来,孝庄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深知多尔衮政治军事方面势力的强大,他的倾向可以直接影响到她们母子的地位,所以孝庄太后总是千方百计地笼络这位位高权重的皇叔。
据说,当初科尔沁贝勒寨桑曾将孝庄口头许配给多尔衮,后来努尔哈赤去科尔沁部,见到孝庄,就将其定为皇太极的侧福晋。所以说,多尔衮与孝庄有缘无分。不过,随着皇太极死去,福临即位。孝庄皇太后清楚看道: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废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难保,连大清江山也可能断送在八旗内乱之中。为了福临的长治久安,孝庄皇太后忍辱负重想到了一个下嫁的办法,也就是,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为妻,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使多尔衮死心塌地不再觊觎皇位;二是也好让多尔衮尽心竭力为大清社稷出力。这种做法在中国奴隶社会时的少数民族有过,即父死子承,兄死弟承。但历史毕竟过了好多年了,这时候已是大清朝了,而且随着大清朝的入关,满族已逐步汉化了,已经基本上没有这种婚配方式了。何况庄妃此时的身份是皇太后,但为了儿子的江山社稷,孝庄皇太后硬是嫁给了多尔衮。
坚韧的个性,忍辱负重的精神,把孝庄文皇后和大清帝国紧紧地拴在了一起。一朝皇妃,两朝太后,勾画了孝庄皇太后不平凡的一生,她呕心沥血支撑着大清江山50余年,带领着儿孙把清朝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顶峰。总之,不管孝庄皇后下嫁有无此事,都抹杀不了他对清朝发展的贡献,以及作为杰出女性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第三篇 清官漫谈
自古以来,正直的官吏有的为民请命,有的舍身护法,虽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家业,却也掩饰不住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光辉。这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这样的官吏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