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20300000028

第28章 苏轼因何贬谪

苏轼的能耐不在官场,而在文采,他是古代罕见的文化大师,虽然以文采入仕,却又因为不合时宜而几起几落,似乎有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其实苏东坡的失意在于他耿直的性格。

苏轼一生闻名天下,无人能比。他一生正直,绝无心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屠夫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官拜翰林学士,但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并非由于他命运不济或是不通世务,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正且直。

苏轼是读书人,不会玩弄阴谋诡计,在他身上体现着读书人特有的坦荡与正直。有人会说,苏轼是不是读书读多了,才致如此。其实是苏轼把官场看透了,把那些争名逐利之徒看透了,而自己又绝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敢于为正义和真理说话,所以仕途上屡遭坎坷,几遭杀身之祸。正因为如此,苏轼才成为任何权术家都无法比拟的千古名人。

苏轼出生在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少年时不喜读书,游荡不学。寒窗苦读的大好时光早已过去,他依然吊儿郎当只知玩乐。等到苏洵像做梦一般的醒来之后,已经是25岁了,早过“弱冠”之年,自己的两个哥哥早已步入仕途,功名在身。苏洵这才开始发愤苦读,几年下来,也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苏洵满怀信心地去应试,结果却一次次落第。

屡试屡败,对苏洵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又是一种冷酷的讽刺。好在苏轼、苏辙二子从小就表露出不凡天赋和才能,这对苏洵是一种极大的安慰,也激起了苏洵莫大的希望,他以自己追悔莫及的惨痛经历勉励两个儿子刻苦攻读。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一个颇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妇女,她以个人主义的上进以及封建名节观念来教育、勉励苏轼、苏辙兄弟。有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两位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小苏在年逾50、两鬓已白的老苏带领下,以绝世的才华横扫当时的汴京文坛。顿时,文坛上旋即刮起一股学苏风。“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根”的美谈就是因此而来。

满腹才华的苏轼也同样走上了科举入仕的路子,并且一鸣惊人。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及其他审卷官的高度赞赏。在文章里,苏轼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心,文章逻辑严谨,论证方法得当,而且又不拘泥于古法,活用典故;行文畅达朴素,语言精练优美。欧阳修见试卷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但又怕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好忍痛割爱,评为第二。等开了封卷,才知是苏轼所做。同时,他的弟弟苏辙也被录取在高等。

接着参加礼部复试,苏东坡以“春秋对义”获第一。同年,仁宗赵祯在崇政殿亲试进士,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这时苏轼才22岁,苏辙19岁。欧阳修在读苏轼的答谢信时,十分感慨地说:“读苏轼书,我全身喜极流汗。快哉!快哉!这个人是当世奇才,我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当时,欧阳修文名满天下,天下士子的进退之权全操于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么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间传遍全国。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其实,难怪欧阳修如此褒赞苏轼。蜀地自古山川奇秀,文人名士辈出。汉代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出自西蜀,《子虚》《上林》二赋流传千古,扬雄、王褒步其后尘;唐代的陈子昂自言蜀中多豪侠;李白青少年时代在四川仗剑侠游,杜甫晚年流落四川,初唐四杰也和四川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时间“天下诗人尽入蜀”。晚唐五代时,中原战乱不已,西蜀相对安宁,文人学士,如韦庄、牛希济、薛绍蕴等避乱而来,促进了西蜀文化繁荣,使西蜀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受相对封闭的环境影响,西蜀文人仍“以西汉文词为导师”,与欧阳修等人所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合拍。苏门三父子的文章内容充实,辞藻朴素而畅达,和晚唐五代辞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迥然不同,因而深受欧阳修赏识,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干将。“唐宋八大家”中,苏氏一门独占其三,真可谓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灿烂的风景!

苏东坡出川的第一仗打得如此漂亮,他自豪地把自己和弟弟同科入第与晋代陆机、陆云联袂入洛轰动京都的盛况相媲美,不无自负地写道:“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年轻气盛的苏轼雄心万丈,似乎看到了一条光明坦途延伸在自己面前!

由于苏轼殿试成绩优异,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自此,苏轼正式步入仕途。

治平四年(1067)英宗病逝,赵顼继位,是为神宗。神宗是位立志有为的青年君王,他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就决心改变北宋王朝积弱不振的局面。神宗痛定思痛,觉得唯有改革才能重振朝纲、百姓富裕!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具体实施变法。王安石首先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总机构,以理财为中心,对政治经济进行全面改革,一场继“庆历新政”后的革新运动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

王安石充分表现出了政治家的果敢,他对那些企图阻止变法的人毫不手软,坚决驳斥,甚至外贬。同时把一些政治地位较低、资历较浅而又赞成新法且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集合在自己周围,形成变法派的中坚力量。韩琦、富弼、欧阳修纷纷自求外任或隐退,吕惠卿、曾布、章惇等人纷纷升迁。面对如此频繁的人事调动,苏轼十分不满,为曾巩、欧阳修鸣不平。

熙宁四年,苏东坡借机向神宗进言,劝神宗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苏轼的作法引起王安石不悦。王安石本来就不满意苏轼对自己所持的异论态度。于是,王安石将苏轼降为开封府推官,推官是掌管刑狱的,事务繁杂,王安石想“以多事困之”。

苏轼因政见不同被排挤,孰是孰非,千百年来聚讼纷纭。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富弼、韩琦,这些元老重臣都支持过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如果说是因为政治地位改变而使他们变得保守,那么王安石的亲家吴光、两个亲兄弟王安礼、王安让也反对变法,就很让人回味了。但是这些人的命运又有谁比苏轼更惨呢?

知子莫若父,苏洵对苏轼的性格最为了解,他在《二子说》中写道:“轼,吾惧汝之不外饰也。”的确,苏轼性格豪放不羁,“不外饰”,不像其弟苏辙,“善处于祸福之间”。

苏轼置身于激烈的变法与反变法中,自己既不是旧党,也不是新党;既不是反对派,也不是变法派;既不追随王安石,也不追随司马光。他似乎想在激进的改革派与顽固的保守派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始终固执地坚持着他的温和改革思想,所以在王安石执政时期,他与激进的王安石分手,在王派的人看来似乎在向司马光靠拢;而司马光上台,他又不同意完全废除新法,让保守派觉得他是改革派的人。这种特立独行的固执己见,给苏东坡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悲剧:既不见容于王安石这样的变法派,也不见容于司马光这样的顽固派,当然更不见容于章惇这样以新法为招牌的当权派。包括亲朋好友在内,谁也不知道苏轼究竟想些什么,一日退朝,苏轼拍着肚皮问家人肚中装有何物?有人说是“学识”、有人说是“文章”,苏轼都一一摇头否定,唯独爱妾朝云知道苏轼的心事,乐呵呵说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真是一语中的,苏轼也笑了:“知我者,朝云也。”

苏轼家中的疏竹轩内有一怪石,别人都不以为意。苏轼却觉得怪石的精神高不可攀,很像自己,自己常常“雕不文磨不莹”,所以屡屡遭贬。

王安石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时,也确实有用人不当的地方,一些奸诈之徒乘机爬了上来,如谢景温、吕惠卿、舒亶、曾布、章惇等人,这些小人不但疯狂迫害反对变法的正直官吏,而且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祸根,最终,王安石本人也遭到了这些小人的诬陷和迫害。

在这伙人中,首先找苏轼麻烦的是谢景温。谢景温见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就诬奏苏轼,说他在苏洵去世、扶丧返川时,曾在船中藏运私盐。谢景温还兴师动众下令淮南、江南、湖北、夔州、等地转运司,严加调查、搜集罪证,并逮捕篙工水师,严加追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气氛。

其实,这次陷害苏轼的这伙人大错而特错了,想在钱财上找苏轼的茬,实在是不明智。苏轼父亲苏洵死时,英宗诏赐银绢,韩琦赠银300两,欧阳修赠银200两,都被苏轼婉言谢绝。如果苏轼是贪财之辈,怎会放过名正言顺、轻而易举到手的银两,却提着脑袋去干贩私盐的勾当呢?苏轼不愿与这些人争辩,既然当权者采取了如此卑劣的手段,自己还强留朝中有何意思呢?此时朝中,已是王安石的天下,欧阳修、富弼、范镇、曾巩、吕海、韩琦、司马光纷纷“致仕”(退休)或外迁。于是苏轼亦自求外任,于熙宁四年(1071)出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诬陷。

熙宁四年,苏轼出汴京,绕道陈州,邀上弟弟苏辙,一同拜望了隐居在颍州的欧阳修,然后取道寿州、濠州,于十一月抵达杭州。

杭州是东南大郡,经济繁荣发达。苏轼为了排遣心头苦闷,徜徉于山水之间,湖中橘林,溪上苕花,顾渚茶芽,梅溪木瓜等无不令他像回到了故乡眉山一样。尤其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更像一个仪态万方的清纯少女,令他心仪不已,以至于后来在狱中留下遗嘱要求死后葬于西湖!

三年后,苏轼依依不舍地告别杭州,到密州任职。政治上的苦闷带来了生活上的寂寞之感,苏轼常常陷于往事的回忆之中。特别是心爱的妻子王弗,已经去世10年了。这位豪放的词人低吟着“十年生死两茫茫”,想想自己也已满面风尘,两鬓白霜,即使相见,恐怕也认不出来了,真是“无处话凄凉”!越是凄凉越是伤感,苏轼又想到了从小情同手足的弟弟苏辙,在这月映万川的中秋之夜,只能“把酒问青天”。可是苏轼就是苏轼,自有其乐观豁达之处。是啊,连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何况人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的苏轼让明月带去了对弟弟的祝福!

此后,苏轼又辗转于徐州、湖州。到达湖州后,给神宗写了一道谢表:“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感激皇恩到湖州任职,决心好好干。这是一道十分正常的谢表,尽管带一些怨气。

可是不经意的怨气却大大地刺激了那些推行新法的小人,李定看了这份奏表之后,不由大喜,觉得整治苏轼的机会来了,马上串联了舒亶等人,准备“弹劾”苏轼。

经过周密的计划,第二天早上,李定和舒亶把苏轼的谢表交给了神宗,李定首先发言:“苏轼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是在反对新法,同时也是对皇上不满;‘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是嫌自己的职位太低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总之是未将皇帝放在眼里。”李定给苏轼总结了四条“罪状”:第一,怙恶不悛,其恶已著;第二,傲悖之语,日闻中外;第三,言伪而辩,行伪而坚;第四,诽谤朝廷,怨己不用。神宗看了苏轼的谢表,再加之李定的一番煽风点火,果然很不高兴。舒亶见时机已到,乘机又为苏轼罗列了很多“罪名”:“陛下为了富国强民,实行变法,但是苏轼一心反对变法,朝廷每颁布一项法令,他都作诗诽谤,这哪有人臣之礼!陛下为增加财政收入,实行盐铁专卖,苏轼就叫冤,‘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陛下让百官学习新法的法令文书,苏轼笑之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

更可恶的是宰相王跬还亲自出马,揪住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不放,说什么把本应在天上飞腾的皇上比成在地下的蛰龙,纯粹是污蔑圣上!

这个王跬何许人也?他就是北宋有名的“三旨相公”。此人从熙宁三年做参知政事以来,直到元丰八年(1085),在神宗朝做宰相达16年之久,要不是病死,还不知道要继续做多少年的不倒翁呢。16年间,任凭宦海风急浪高,群臣如走马灯似的升迁贬谪,唯独王硅一帆风顺,稳坐钓鱼台。其为官的秘诀就是上朝“取圣旨”,皇帝表态后说声“领圣旨”,退朝时说“已得圣旨”。故而被人称之为“三旨相公”。这次,王跬把神宗的意思领会错了,他以为神宗同意御史台逮捕苏轼,误以为要杀苏轼,于是跟着煽风点火,落井下石,挖空心思,捕风捉影地找出这么一句。幸亏神宗还不至于十分糊涂:“自古称龙者多矣,……孔明卧龙,岂人君耶?”如同一盆冷水迎头泼下,王跬顿时哑口无言。

人们或许想不明白,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同时代的人肯定会衷心钦佩,虔诚地仰视吧。但事实却令人痛心,越是超越时代的伟人,越容易被人们视为异类而惨遭攻击和围剿!正所谓“众口铄金”。看看二十五史,有多少名人突围不成淹死在唾沫之中!苏轼自然难逃厄运。

在这伙小人的攻击下,神宗犹豫一番,最终还是下令把苏轼拿问。

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皇上不远千里派人来逮捕自己,苏轼料定此去凶多吉少,于是苏轼与家人告别,一家妻儿老小泣不成声,悲痛欲绝。湖州百姓看到他们敬仰的苏学士被押上了船,一时泣如雨下,个个失声痛哭,足见苏轼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苏轼被押到开封后,投于乌台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乌台诗案”。

妻子王氏派长子苏迈随同苏轼进京,以便沿途照顾他的生活。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才华满腹的苏轼面对专横的狱吏常常哑口无言。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些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当文明遇到野蛮时,往往会败下阵来,而且惨遭蹂躏!

苏迈每天给父亲送饭,但是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在开封求救无望的情况下,苏迈决定去南京求叔叔苏辙帮忙。临走时,他和父亲约定每天送饭菜时,没有什么事就送肉和菜,万一有不测就送鱼。这样可以使苏轼明白事态的发展,心中早有准备。由于仓促着急,托亲友送饭时忘了告诉约定的暗号。这位亲友知道苏轼喜欢吃鱼,便精心地做了一道鱼给苏轼送去。苏轼一看,悲怆万分,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到底是难逃一死啊!于是提笔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

其一云:

圣上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其二云: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他设法让狱吏把自己的两首绝命诗转交给弟弟苏辙,平静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没想到这两首诗被李定安排的耳目得到了,忙交给李定。李定正愁找不到苏轼的证据,以为苏轼又在写诗怨谤,连忙如获至宝似地往袖中一塞,上朝面见神宗去了。

对于苏轼受审,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关注,王安石的亲家吴光以曹操尚能宽恕击鼓骂曹的祢衡一事,规劝神宗宽赦苏轼。苏轼的前辈张方平,曾经位至参知政事,这时隐退南京,也愤然上书营救苏轼,派自己的儿子张恕直接上京到闻鼓院投书。还有另外一个人,王安石,这位曾经设法排斥苏轼的变法派铁腕人物,当时已蛰居金陵,不问政事,这时也看不过去,上书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是神宗器重的人物,虽已退隐,但这话仍很有作用。

其实,年轻气盛的神宗并不想杀苏轼,只是李定一伙人陷害苏轼,神宗暂时想不出处理苏轼的办法。这时朝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曹太后病重,弥留之际,她劝神宗别冤屈了苏轼,过去仁宗以制科得苏轼两兄弟,是把他们作为宰相人才留给子孙的。神宗为了她的病,要大赦天下,她说不必大赦天下,赦苏轼一人足矣!神宗是孝子,不得不考虑此话的分量。当李定把苏轼写给苏辙的诗交给神宗时,神宗看完后觉得莫名其妙,就问李定诗里面写了什么,李定一惊,自己光想害人了,没来得及看内容。如此一来,在审无证据的情况下,苏轼被释放出狱。

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苏轼丝毫不介意,躬耕自足,兴致勃勃地买来一些富人不肯吃的猪腿,精心烹作,美其名曰“东坡肉”,真是苦中作乐。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用钱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于屋梁上,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

有些时候要感谢小人,正是这些小人的迫害,成就了苏轼的文采。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表现一种旷达、豪迈的精神气概,堪称卓绝千古。面对滚滚长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艺术地再现了赤壁之战那雄壮的一幕,刻画了一个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周瑜形象,借咏史以抒发个人怀抱。另外,还有《江城子》、《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西江月》、《临江仙·夜归临皋》、《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等,令人赞不绝口。谁能想到黄州之贬使他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全能大家,《前后赤壁赋》奠定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词更是达到了全面成熟的高峰,使北宋豪放一派真正确立起来。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改知汝州。在赴任途中,路过金陵,苏轼特地去看望蛰居在此的王安石。王安石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大凡历史上的改革家没有不被议论的,而且被议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历史价值)。其实,苏轼和王安石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他们都主张改革,只是方法和缓急程度不同而已,方向上还是一致的。欧阳修死后,二人成为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两大旗手,二人惺惺相惜,互相佩服对方的诗文才情,苏轼即使在攻击王安石学风时也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佳”,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令苏轼拍案叫绝,连喊:“此老乃狐狸精也”,自叹弗如。逆境中的苏轼和病中的王安石在金陵相交,二人摒弃隔阂和仇视,欣然相聚,频频唱和,畅谈国事,成为千古美谈。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逝,年仅10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一贯反对变法,掌权后,她首先清除了支持变法的一些官员,免去了王硅的宰相之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一些因反对变法被免职的官员陆续复用,苏轼也被召还朝廷任翰林大学士。司马光任宰相后,彻底废除了新法,谁知苏轼“不知轻重”地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不应全废,甚至在政事堂公开批评司马光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而以差役法代之,他说:“天下之所以不能大治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而不在于变法本身。”但司马光丝毫不听,苏轼回到家大呼:“司马牛!司马牛!”其实,王安石的新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王安石针对“三冗(冗官、冗军、冗费)”的改革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苏轼政治上的不合作,自然引起了司马光的不满,遂有排挤驱逐之意。

当时的谏官多为司马光所荐,对于苏轼因持进步而温和的改革思想而与司马光不合,他们自然知道该怎么做!以聚敛、贪污而臭名昭著的御史赵挺之纠集了一大批对苏轼不满的政敌,采取了李定、舒亶之流惯用的手法,寻章摘句,断章取义,诬蔑苏轼诽谤先帝神宗。

苏轼又踏上了被贬之路,此次被贬较前几次好得多,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这次出知杭州,苏轼为杭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组织民工挖掘修筑西湖,用挖掘出来的淤泥构筑了一条长堤——苏堤,如今是西湖的一道胜景。苏轼在为民造福的同时,以神来之笔揭露了吏治不当、生灵涂炭的篇章,丝毫不顾忌自己曾经因此获罪。

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以翰林学士奉旨还京。御史贾易和赵君锡弹劾苏轼于神宗死后“作诗相庆”,指责苏轼草诏引用“民亦劳止”,讥讽熙宁新政。苏轼虽因反对变法吃过不少苦头,是神宗晚年念及仁宗的告诫,而嘱咐高后,在自己死后,要重用苏轼。苏轼感激还来不及,怎么会对神宗之死“作诗相庆”呢?

不久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一直是被高太后保护才勉强在朝中立住脚的。高太后死后,哲宗以章惇为相,吕惠卿等奸佞之徒也陆续被录用。这样,苏轼的厄运又来了,被一贬再贬,终哲宗朝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苏轼先被贬至定州,定州是宋朝抵抗北方契丹的边陲重镇,苏轼一上任就修葺兵营,惩罚贪官污吏,整饬军纪,并为民上表乞减赋税,深得民心。章惇在王安石执政期间,在政治上有良好的表现,“乌台诗案”中曾经鼎力相救过苏轼。可是现在的章惇,大搞派性斗争,不问个人具体的政治表现,只要自己不喜欢的人一律扣上“元祐党人”的帽子,无原则地报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元祐党祸”。59岁的苏轼再遭诬陷,去两学士职,至荧州。苏轼还未到荧州,再贬惠州。

惠州偏僻荒凉,号称“万里”,宋代只有罪孽深重的人才贬到此地,苏轼自知此次被贬,生还无望,便带上幼子苏过和侍妾朝云南下,经过酷热坎坷,终于到达惠州。

惠州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苏轼以超脱豁达的生命态度来对待,自己动手开荒种地,日子居然过得优哉游哉。政治上再度失意,使苏轼在诗歌王国里又一次获得了灵感。苏轼走一路写一路,充满了乐观精神,并且自我宽解:“莫言西蜀万里,且到南华一游”(《见长芦天禅师》),谪贬算不了什么,就当一次旅游散心吧:多么豁达,多么超脱!

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每到一地,都会随遇而安,对那里产生深厚的感情,不久他就深深地爱上了惠州,并不以迁谪为意。尤其是在惠州写的《惠州一绝》,艺术地再现了惠州美好的风土人情: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向往之情。貉貊之邦、瘴疠之地的惠州唤起了苏轼充满天才的诗情,“失之东隅,得之桑榆”,这恐怕是那些专搞陷害的小人没想到的!

一天,苏轼与家人谈得高兴,正逢诗兴,便写了一苜《纵笔》: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惠州虽与京城远隔万里,但是章惇这伙小人并没有“忘记”苏轼。千百年的历史告诉人们,这类人是不可能断子绝孙的,只是豁达的苏轼没有想到罢了。章惇见了这首诗以为苏轼是在嘲讽自己,决定再整治一下苏轼。

章惇心想:“苏子尚快活耶?”你不是“春睡美”吗,我要让你不美!可是怎么整治呢?这下犯难了,杀他吧,没有借口,且违背了祖宗之法,易招来众怒。再贬又贬到何处呢?翻遍地图似乎没有一个地方比惠州更荒凉了。有了,章惇忽然想到琼州,琼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岛,在当时是一片荒凉之地。于是下令贬苏轼为琼州别驾。这实际是迫害性流放,欲致苏轼于死地。苏轼以62岁高龄再次被驱逐,渡过雷州海峡,来到更南端的琼州。

初到琼州,苏轼多病无米,章惇还派人把他逐出官舍。海边瘴雾而多雨,蛇虫出没,简直难以生存。但是苏轼却以坚韧超脱的态度活下来,黎族同胞素闻苏学士大名,群起相助,解决了生活问题,这种萍水相逢的帮助使一生屡经坎坷的苏轼倍觉温暖。生活上虽然艰苦,可是精神却是愉快的,“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再次焕发了他富有创造性的才情。苏轼写下了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热情洋溢而又浪漫风趣的诗文:“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疯”、“半醒半醉闷诸黎,竹制藤梢步步迷。”

苏轼深深爱上了这里淳朴的人民,优美的风光。他积极传播文化,使当地出现了大批的举子。并且为黎族同胞介绍先进的农耕技术,破除迷信等……天天和黎民同胞融为一体,充满热情地生活着,似乎忘掉了遭受的打击。可以说苏轼遭贬不幸,却是海南岛的大幸。

元符三年(1100)正月,24岁的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同时,徽宗是一位书画皇帝,仰慕苏轼的文采,所以召苏轼北归回京。于是,苏轼又踏上了北归的征途,每到一处,都引起巨大的轰动,大批的文人学士和无数的百姓夹道欢迎,争相一睹这位文化巨人的风采。此时的苏轼已是65岁高龄,多年的颠沛流离,弄得他身心疲惫。翌年,苏轼病重,自知不能痊愈,遂召三子于床前道:“吾生无恶,死必不坠。”然后,一代文豪,溘然长逝。消息传出,人民相哭于市,士子们相吊于家。

苏轼是大文豪,诗、词、文、赋、书、画全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几乎无人与之比肩;苏轼是一个好人,正直善良,坚韧豁达;苏轼又是一个好官,一生四处为官,做了数不清令百姓称赞的好事,尤其是他屡次遭贬,亦属千古罕见。苏轼是一个文人,却陷入了充满陷阱的政治涡流之中,实在是他的悲哀!新旧两党的排挤、贬斥,说明了:他并非命运不济,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正直。正所谓:“苏轼何罪,独以名高!”

然而,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苏轼虽然已乘鹤归去,可是他的诗词却闪耀着灿烂夺目、绚丽无比的光芒,成为人类千年共享的文明之精品!他的人格脱俗豪迈、豁达坦荡,其情感境界已超脱了现实,以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体味生命的本体,达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没几个人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境界对中国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

§§第八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历史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朝代的兴起或没落时,正是忠臣与奸臣激烈对撞的时候,也是英雄辈出的时候,这个时候容易涌现出英雄人物,这种人治国是忠臣良将,乱世也是奸雄,所以,历史不能忘掉他们。

同类推荐
  • 国共往事风云录(一)

    国共往事风云录(一)

    从黄埔到北伐,从十年内战到联合抗日,从中国命运决战到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世纪风云,斗转星移,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政治较量与军事对抗,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代名人也都因此而深刻在历史的册页上,本纪实长卷通过国共两党的风云往事,展现中国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透过历史的迷雾,那个风云时代的名人轶闻仍然折射出神奇的光影……
  • 浮华劫

    浮华劫

    元帝二年,御江阁上古圣物——海洋之心失窃,禁都璃王府王妃花寤葬身火海,江湖争斗不断,皇宫更是危机四伏,这一切究竟是劫数,还是阴谋?
  • 雷州志

    雷州志

    改编自嘉庆末年,广东省古合州著名抗清英雄「麦老二」隋唐时期的「陈文玉」亦历史上有名的洋盗「五色帮」的传奇生涯
  • 太平天国游记

    太平天国游记

    这是一个劫难,太平天国期间中国死亡的人数保守估计在7千万以上,是八年抗日战征死伤的两倍,不可不记。
  • 五层阶

    五层阶

    重生到了明末,一切都和史书不一样了。杨简变成了杨戬,大学生变成了藩王死士,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就用血与火倾泻愤怒吧。奴、民、商、士、皇,五个阶级,粉碎。
热门推荐
  • 经营大帝

    经营大帝

    内心强大成妖孽的商人之子,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聚天下之力,把生意经营到极致,成功商人不仅经营生意,还经营人心,经营世事,经营文化、历史和未来。而史书欠他们一个故事,欠了五千年,欠得太久太久……【从《经营大帝》开始,历史小说诞生一个新流派:通史小说,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读者交流群:10226976
  • 夏夜鬼故事

    夏夜鬼故事

    有女,忘其名,不知其所来,忽一日自省已死,身为鬼,而魂不肯往生。踽踽独行于鬼域,常每自叹曰不知死而为何,遂拒饮孟婆汤,回尘上,于鬼月江面睹荷花灯而泪不能言。灯排句曰:一枕清风听说有你。而阴与女于梦中索得诗句“一枕清风听说有鬼”暗合,寻之而去,方知前因……
  • 无极地狱

    无极地狱

    无极大陆,百万年前被无极神剑封印的神魔结界开始动摇,大陆万族陷入残暴的统治,行走在黑暗处的卑微杀手,用铁和血书写另一段传说........
  • 神迹战神

    神迹战神

    “万物皆由源起,强者以元为尊!”这是神迹大陆永远不变的准则。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绿毛

    绿毛

    人类之父利昴博士有三个杰出的学生,分别从事未来人类、机械人类与次人类(动物转化)学科。SL集团有笔二十亿美金的科研赞助费将在从事未来人类研究的凯利博士与从事次人类研究的田中浩二之间产生,于是一场争斗便开始了。。。绿毛是一个从小被收养的身世如迷的女孩,她会被卷入其中,又会遇到什么样奇怪的事?文中最强人类、机械人、会说话的动物轮番上阵,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敬请参阅最新原创冒险类科幻进化者绿毛。
  • 觅影生

    觅影生

    步步紧靠,他走向她,最终的影也悄悄地隐现……
  • 快穿:拆CP之这崩坏的世界

    快穿:拆CP之这崩坏的世界

    焦炭访谈现场。“我们的口号是:不择手段不要节操拆CP!”某系统一脸激动,拎着自家宿主像拉面一样在空中甩来甩去。“呕……”某人头上多了一团阿飘……“咳咳咳,系统你家宿主情况貌似不太好。”主持妹纸一脸担忧。“艾玛!宿主你没事吧!”某人被一下摔在地上,浑身无力,“宿主我来帮你!”“不要,我要妹纸亲亲才起来!”某人表示,套路混多了,笔直笔直的路千疮百孔,宛如九曲黄河……此文无节操碎三观天雷滚滚百合向,请带避雷针谨慎入坑……
  • 也许有一天,你会看见我

    也许有一天,你会看见我

    那一天的云和风让我很舒服,一个回头看见了你。你也正惬意地闲逛着,我们也许就这样相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