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信是成功的基础
自信心可以让孩子喜欢自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是一切成功的动力来源。一个有信心的孩子,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因为他好奇,有兴趣对外界的事物关心,愿意去和朋友交往,容易和别人相处,对别人不畏惧。自信心的建立没有速成的方法,需要慢慢地培养。家长应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有自信心的人,有充满成功的信念,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原则、世界观去行动。只有那些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够正确地面对顺境和逆境。他们不知道害怕,懂得困难是无处不在的,相信自己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孩子是否自信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家长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天性、智能、兴趣,做出合理的期望,而且时时给予关爱,正确地予以引导,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家长不要用以下的话语来束缚孩子的自我尝试:如“不要”、“不可以”、“你还太小”等。应该代之以“你可以”、“你行”,给予他们自律和鼓励,给予他们判断力和鉴赏力,给予他们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那些在家中遭到家长冷落,或遭到粗暴对待的孩子,则会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那种勇于面对人生和困难的精神。由此而遭受了心理上的挫折,其人格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扭曲。
2.孩子没有自信的原因
很多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包办代替所致,所以他们常感到周围不安全,担心会遭受外界的打击,因为他们从其成长起来的环境中未学会独立。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干涉,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干扰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机会。
还有一些孩子,天生有些生理缺陷,如果做家长的,不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也会显得很自卑,会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也不会主动地关心周围的人。而对于别人的话语则比较敏感,只要有一点事,就会惹得他们不高兴。
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高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对孩子不立任何规矩,即使有的话,也甚为模糊,而且这些家长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变成现实。由于家长对自己不抱希望,并且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3.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1)培养特长:对于有生理缺陷的孩子,通过培养孩子的某种特长,能激发他的自信心,从而超越自卑的。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做家长的,不必将他们与其他孩子相比较。如果孩子能够正确而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是总陷于一种不能自拔的自卑中,那么是能够超越自卑,获得成功的。
(2)发现特长:当家长发现孩子什么地方比较突出时,应该告诉他们,给他们以积极的反馈,这样就会提高孩子的信心,强化他们已有的特长。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有效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家长应找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加以积极的肯定。
(3)寄予期望: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做家长的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信心。自信心不仅是一种感觉,也是能力的一种反应,在于你能否采取明确而果断的行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你对生活充满信心,自然而然地也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
(4)给予信任和支持:当孩子试图尝试某件有益的事,做家长的应该给予信任,支持孩子去尝试,而不用不屑的口吻,讽刺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即使孩子的想法有点异想天开,你也不应断然否定孩子的想法,而应给予善意的指点。
(5)藉成功获得自信: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成功,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自信就会变成一种虚构的东西,只有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孩子才会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信心并非纯粹是一种心理感觉,它更是能力的体现。
(6)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必须从小予以培养,婴儿时期尽量满足他的本能要求,如饥饿的时候有人喂,尿布湿了有人换,累的时候有人抱,他的需要得到满足,他自然觉得舒畅快乐。有的人以为如果满足了婴儿,就会宠坏他,殊不知婴儿时期的需要是本能的需要反应,还谈不上意志,家长如果提供安全的环境,自信心也就在家长的保护下,逐渐茁壮长大。在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这种信心。如早上孩子醒来叫“妈妈”时,你能尽快答应且出现在他面前,他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安全感。
(7)信任孩子:对孩子的信任往往会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表示对吃什么东西、做什么活动或想穿哪件衣服时,孩子的意见家长都给予尊重反应,不勉强孩子一定要顺从家长的意见,这时孩子会觉得他是一个人,而不是被忽略的小东西。家长在乎他的意见,这并不是说凡事都百依百顺于他,即使是拒绝或反对他的意愿,最好以理解的态度去解释原因,让他同时也学习去尊重别人。通常当孩子体会到被尊重时自然容易产生自信心。
(8)尊重孩子:许多家长在尊重孩子的时候做得非常不够,这样常常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实际上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同样是在教育他们尊重别人,包括家长在内。有时孩子无意中动了家长较为珍贵的东西,家长指出后孩子如果又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就应严厉地向孩子指出,以后必须得到家长的允许才能动这些东西。这样做,既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又给他一个做自我决定的机会,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必须尊重别人的权利。有时孩子会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想办法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9)让孩子自己做决定:2~3岁的幼儿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处处要表示自己的想法,他想要做的事,会固执地去强烈表达,显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其实他还完全需要家长予以爱和保护。如果他能满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则会认为自己有影响力而产生自信心。这种年龄的孩子,已经懂得显露自己的“成就”,当他玩拼图或完成某项活动时,则会得意的拍手欢呼,脸上洋溢着欢乐的表情,若适当赞美他,他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觉得自己很有用。家长在提供给孩子新的活动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要太难,而且最好能耐心地陪他做,看他完成,这对孩子也是很大的鼓励。
(10)让孩子亲自动手:家长可以找一些事情让孩子一起做,并让他表现得更出色。例如,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许多家长在检查孩子作业后,发现错误,立即指出,并说出答案让孩子改正过来,这样做,孩子就只管做作业,而不问对与错,反正有家长“把关”。长期下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判断作业正误的能力,从而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孩子天真单纯,年幼无知,在很多事情上的确需要大人的指点。但是,要求孩子一味地言听计从却也未必是好事。一方面,家长的过度管制可能束缚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挫伤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养成无论大事小事都依赖家长、依赖大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的过分限制还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故犯,有意和家长对着干。因此,身为家长,必须给孩子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发展。
(11)少用批评性的语言:家长主观而不问青红皂白随意训斥或打骂孩子,是最容易挫伤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鼓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
4.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
家长们望子成龙,容易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由于在任何事情上都屡受挫折,就不能实现目标,甚至有时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成为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应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让孩子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远远高于孩子的实际能力。要根据孩子身体发育、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和个性差异提出合理要求。
(2)言行一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一贯,言行一致,不能以自己情绪为转移。如孩子做错事,家长情绪不好,就拿孩子出气,乱提要求;家长心情舒畅时,就姑息迁就,不提要求,可以让孩子为所欲为。另外,成年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这样对孩子才有说服力。
(3)循序渐进: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孩子的要求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加深和提高。如对孩子的劳动要求,必须从自我服务入手,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扩大劳动范围,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5.预防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许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孩子在此基础上产生不了自信。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要告诉孩子,学校的功课不能代表人的一切。人生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诸如社会服务,做人的价值,如何在困难的局面下生存等。要尽量把这些东西学到手。
(2)不要勉强孩子照家长的意思做。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自由地去发挥。
(3)要设法让孩子觉得他是有能力的。
(4)不要过分保护孩子。孩子固然需要家长保护,但他更需要知道如何面对问题和解决困难。
(5)不要看到孩子分数高就给奖,分数低就处罚。
6.注意倾听
这也是尊重孩子和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当孩子们吵架的时候,尤其是孩子感到非常委屈时,这时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安抚或一味地谴责,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旁边来,问他“到底是什么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孩子即使是大抽大噎地哭着,他还是会把他们吵架的内容说出来,而说着说着常常就不哭了。虽然家长没有为他主持公道,也没有替两个人调停,但是不久两个人又若无其事地玩在一起了。家长先让受委屈的孩子坐下来,把事情的内容重述一遍,对孩子的心理有非常大的安抚作用。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都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事,但是至少能发泄他的情绪,可以恢复他心理的平衡。如此一来,他就能了解哭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就是他有什么要求不被允许时,心里也不会留有太多的遗憾。
7.消除自卑感
(1)自卑感的表现: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自我暗示,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产生自卑感的人多会胆小、怯懦、孤独、沉默,不喜欢交际,缺少知己,活动能力差,进取心不强,更多地考虑自我,对人不够热情,经常回避群体活动,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的人,很难做出成绩。孩子正是学习功课、掌握知识的重要时期,此时如果产生自卑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培养自信心,克服其自卑感。
(2)自卑感产生的原因:孩子自卑感的产生,一般原因包括目标定的过高,如考试失误等接连遭到失败或挫折的打击;与他人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包括某些生理、心理缺陷等,以致造成不良的自我暗示、群体的消极暗示等。克服自卑感,要根据这些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以便解决问题。
(3)家长的正确做法:首先,家长自己要有自信心,家长要告诉孩子,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管是身体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要让孩子扬长避短。家长可以用事实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健康成长。许多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都会产生自卑感,关键要能够克服自卑感。尤其是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更要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不因此而灰心,不丧失生活的勇气。坚定成就大业的信心,这样就可以克服自卑感,取得成功。要知道,对于自己不能改变的东西自卑是于事无补的,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事情。
8.不过度保护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如不让孩子自己坐滑梯,不让孩子自己荡秋千。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大声叫过,没有放开嗓子笑过,没有跑过,也没有跳过。甚至孩子到了17、18岁也不让其单独办事出门。
在生活中,人们都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可以说一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孩子们需要学会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伤痛,头上碰青了可以渐渐褪去,但失去的勇气却难以恢复,也许一辈子会受到影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害怕所有事情,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障碍。
9.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
有的家长给孩子定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还安排了许多的课余活动,如拉小提琴,练体操等,家长要求他们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一些孩子确实在他们的领域内成为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往往并没有快乐。例如,他们对别人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要知道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家长所设立的期望与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本身愿望,而不是过于热衷于我们自己的愿望与利益。家长如果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实现目标时,他们会因为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给孩子设立适度可行的奋斗目标。家长可以在家庭中给孩子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要适当,既不过分简单,这样会无法吸引孩子的求知欲,又不过分困难,不让孩子感到高不可攀,不让孩子感到没有希望,而是让孩子经过一番努力就可以达到。
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不断地向他们指出不足之处时,实际上在使他们失去勇气,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水准。相反,如果我们时刻注意到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指出,加以鼓励,则会使他们充满活力。
10.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
一些家长非常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好时,他们往往以孩子为荣,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时,家长的脸色就变得非常不好看。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对孩子本身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哪个孩子不想好好学习,但是,往往由于一些家长的态度,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受到影响,加之家长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的心理太紧张,导致学习方法不对头。这样就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家长的脸色更加难看起来,对孩子横加斥责,骂孩子不争气,笨蛋一个。这使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自卑起来,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了信心。
不仅是在学习成绩方面体现出孩子自信心的强弱,家长在其他方面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自信心的差异。当孩子想尝试帮家长做家务活时,有的家长会以“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为由支开孩子;一旦孩子因为干家务活儿不小心帮了倒忙,如打碎了东西,脾气暴躁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顿臭骂或狠揍,弄得孩子以后战战兢兢,很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有的家长则耐心地教给孩子做家务活儿的方法,孩子做得不好给予积极的鼓励;有了进步,哪怕进步很小,也及时表扬,使得孩子的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强。
专家提示: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长给的,家长要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只有家长相信孩子,孩子才会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