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安徽省歙县桂林镇江村小学五年级的胡兆星同学发现,《科学》课本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的一幅插图有些不对劲,插图上画的丝瓜藤是环绕生长的,但胡兆星想起自家菜园子里的丝瓜藤明明是攀援生长的,难道是书上画错了吗?
课后,胡兆星向任课的吴兵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老师的启发下,他又仔细观察了自家的丝瓜。接着,师生二人一起上网查询,细心比对了菜园子里的和插图上的丝瓜。最终,胡兆星坚信自己的观察是正确的,丝瓜并不是环绕生长的。
后来,胡兆星根据观察写了一份调查报告,2011年上半年,这份调查报告被转交给了编辑《科学》教材的华南师范大学沿海版科学教材编委会。
2012年3月1日,教材编委会给胡兆星寄来了感谢信,感谢他提出的修改意见,并随信寄来了两本课外书,而最新的《科学》教材上,插图也已经改了过来。
吴兵老师后来说:“正是因为爱观察和独立思考,胡兆星才能发现教材的这个错误。而小学生一般不敢想到教材也可能出错,主动提出质疑更难得。”
观察是我们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前提,更是进一步思考和分析事物的基础。胡兆星同学能发现教材上的错误,也正是他善于观察的结果。
其实观察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观察能力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会观察生活,那么我们就无法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生活也就随之失去了趣味;如果不会在学习中观察,那么我们就不能从文字中获取大量信息,也就不能抓住重要的内容,从而学不到知识。
所以,观察是能让人有所收获的活动,我们正处在学习大量知识的阶段,理应积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好方法
第一,调动自身感官进行观察。
有的同学认为观察就是“看”,但观察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调动全身各个感官,需要综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
比如,观察一个苹果,不仅要看它的样子、颜色,还要摸一摸质感,闻一闻气味,甚至尝一尝味道。这样我们才能对苹果得出一个综合的结论。
所以,当我们进行观察时,无论看到的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事物,都不能只凭眼睛或者只凭某一种感觉就给出绝对的判断,而是要让各种感觉器官都有所感触。如有需要,我们也可以使用放大镜、米尺等工具以辅助观察。
第二,带着目的与计划进行观察。
观察应该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否则观察就失去了意义。比如,观察一朵花,我们可以事先给自己定一些观察内容,花的颜色、形状,花瓣、花叶、花茎分别都是什么样子的,花的气味,花期,生长环境……只有列出了这些详细的观察内容,我们的观察才是有趣的。而带着问题去观察,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仅需要调动全身的各个感官,同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比如,全面观察,就是要从整体角度去看待一个事物,并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思考,以得到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分解观察,则是根据时间、空间等不同的观察侧重点来确立事物的具体特色,或者将事物按照某种规律拆分成几部分,并根据各部分的特点进行观察;对比观察,就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进行比较观察,以找到相同或相反的特点;归纳观察,就是要将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总结归纳,找出共性,发现个性,等等。
这些观察方法的使用也没必要太死板,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或者单一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最终的观察目的。
小贴士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爱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