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结束后,李彤的成绩又不是很理想,她弄不明白,自己上课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为什么成绩就是提不上来呢?
放学后,李彤和一位女同学结伴回家,她向同学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同学问她:“那你一般都怎么听课呢?”
“这还用问,就是竖着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内容啊!”
“听课可不是带上耳朵就可以了。”
李彤感到迷惑不解,急忙问:“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上课只是认真听,却不看老师的板书,不看黑板上的挂图,不积极记笔记,不主动回答问题,那是没法充分利用这课堂40分钟的,那你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高,当然也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
这时,李彤才恍然大悟,原来,听课不只是“听”就可以了。
在听课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像李彤一样,认为只听老师讲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为了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有的老师经常以肢体语言辅助讲解,或者采用教具进行教学演示,再或者要求我们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听课当成“听”,而忽略其他内容的话,势必会使我们的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弟子规》中讲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读书、学习需要掌握三个要领: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读书、学习要用心记,要用眼睛看,要用嘴巴读。
可以说,我们要想真正听好课,除了要知道“听”什么之外,还要利用其他各种器官的同时配合。只有充分调动多种器官,我们才能达到最佳的听课状态。那么,除了“听”之外,我们还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呢?
好方法
第一,心到。
所谓“心到”,就是用心听课,用脑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可能会被书本的表象所迷惑而不得其解;只是一味埋头苦想而不读书,就可能会陷入困惑和危险之中。唯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因此,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用心听,要始终伴随着思考。如果听到的和想到的相契合,那说明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印证;如果听到的和想到的相矛盾,那我们就要进一步听清楚,动脑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是一个由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地思考的过程,可以逐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眼到。
一位老师曾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让两组同学记10幅画的内容。他只告诉第一组同学画上都画了些什么,并没给他们看那些画;他给第二组同学看了那些画,却没给他们讲每幅画上都画了什么内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通过测试两组同学的记忆情况,发现第一组同学只记住了30%,而第二组同学记住了80%。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用眼睛看是多么的重要啊!听,接受的是声音信息,而看,接受的是图像信息,如果能把听和看结合起来,将会极大地增强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看课本,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尤其是看板书,因为它是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是我们听课的导航。
第三,口到。
所谓“口到”,就是一定要说。比如,当老师让我们朗读指定段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心地读;当老师在重复重要的概念、定理、公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默念;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积极回答;当老师让我们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就要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能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还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手到。
这里所讲的“手到”,可不是让我们做小动作哦!而是让我们用手做笔记,记录下老师讲课的整体构思或板书样式,以便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边听边在课本上画重点、圈疑问;做老师指定的练习题,等等。只要我们把手用到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面,就可以减少我们做小动作的次数。
小贴士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写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提出了关于读书“三到”的见解:如果心没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能专一,却只是随便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在“心到,眼到,口到”中,“心到”是最要紧的。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还会不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