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的时候,李芸总是埋头记笔记,大脑和手始终处于紧张的“录制”状态。由于她把课堂时间都用在了记笔记上,根本没时间思考问题,结果每当她合上笔记本,想想老师究竟讲了些什么时,却总是想不起来。于是,她只好利用课下时间去看笔记。但是,由于笔记没头没尾,书写得也比较乱,她根本就没心情去看。
慢慢地,她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心记不如带墨”。可见,课堂笔记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做课堂笔记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有助于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鉴别力和思维的敏捷性;便于课后复习,从而收到消化、巩固知识的效果,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像李芸这样,只是在课堂上埋头苦记,却忘了听课,俨然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录音机”,违背了做课堂笔记的初衷,自然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们既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又要做好笔记。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恰到好处地使两方面结合起来呢?
好方法
第一,科学分配听课和记笔记的时间。
很多同学像李芸一样,不懂得科学分配听课和记笔记的时间,因苦于记笔记而耽误听课,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记课堂笔记的大忌。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上课的时候,第一重要的内容就是听课,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然后辅以笔记,千万不能因为记笔记而影响听课。对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听课和记笔记的精力,比如,把80%~90%的精力用在听课上,把10%~20%的精力用在记笔记上。
第二,知道课堂笔记都记些什么。
我们在做课堂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记什么。一般来说,我们要记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和自己的疑问。比如,老师讲的内容与课本内容基本相同,我们就要少记,主要记老师补充的内容;记清老师讲授的新知识点;简单地记录老师的板书;记录自己所欠缺的知识;对于难度较大或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可以先做个记号,以便课后思考,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等等。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就知道课堂笔记应该记些什么了。
第三,采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
做课堂笔记,不要只拘泥于笔记本,还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而最好的方式,就是二者结合。比如,对于老师补充的内容,或者是老师的板书,我们就可以直接记录在笔记本上;对于课文的段落层次,或者是字、词、句的分析,再或者是有疑问、有争议的地方,就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这样做既方便复习,又节省时间。
为了避免在课本上写得到处都是,我们可以用各种符号代表,比如,用“o”表示重点字词,用“︱”或“‖”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精彩的句子,用“____”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举例,同学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注,但需要注意的是,各种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要始终一致,不要随便更换。
第四,掌握一些提高记录速度的方法。
如果书写速度太慢,肯定会跟不上听课的进度,也会影响笔记的质量。那么,我们就要掌握一些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符号来代替某些汉字,“>”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表示“不等于”、“e。g。”表示“例如”;也可以采用缩写的方式,即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这样一来,我们的书写速度将会大大提升。
第五,及时整理课堂笔记。
在课堂上记笔记,为了跟上老师的节奏,很容易出现漏记、错记的现象。为了让笔记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时整理笔记。
我们可以运用“补、改、编、舍”四步整理法。所谓“补”,就是对照书本,回忆有关内容,把上课没来得及详细记录的内容补充完整;所谓“改”,就是及时纠正有笔误的地方,及时修改不够确切的地方;所谓“编”,就是用统一的序号梳理好笔记的层级顺序,如“1、2、3……”、“一、二、三……”;所谓“舍”,就是舍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在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严谨、周密的学习习惯。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小贴士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讲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韩愈所说的记笔记方法总结成四个字“提要钩玄”,意思是说,精辟而简明地记录下主要内容。我们在记录课堂笔记的时候,也要注意精辟、简明。另外,我们最好不要把整页纸都记满,而是在右边或最下边留出适当的空间,以便课后作补充或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