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4700000010

第10章 风气(一)

“注释”

①风论:《素问》第四十二篇篇名。篇中专论“风”的问题,主要包括风邪及其致病的特点、致病后的病理机变、不同症候与诊断要点等,故名。

②风:指风邪,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之一,属阳而主动,入通于肝,善行而多变,故称“百病之长”。

③善行而数(shuò音朔)变:长于乘虚游走而致病多变。数,多。注按:此为风邪及其致病的特点。风邪属阳而主动,最能乘虚而袭人致病,故曰“善行”;而致病情况变化多端,故曰“数变”。

④洒(xiǎn音显)然:寒冷的样子。

⑤衰:使动用法,使……衰减、减少。明·吴昆注:“寒则胃气凝滞,故衰少饮食。”

⑥(tū音突):谓精神恍惚萎靡而胃寒发冷。恍惚而易忘事,此指因风邪袭伤而“衰饮食”、“消肌肉”之下人精神恍惚、萎靡不振的状态。寒颤,此谓胃寒发冷。注按:这二字历来说法不一。唐·王冰注:“卒(猝)振寒也。”北宋·林亿校:“详‘栗()’,(隋)全元起本作‘失味’,(西晋·皇甫谧)《甲乙(经)》作‘解’。”日本·丹波元简注:“楼(英)云,陀骨切,忽忘也。栗,惧也。熊音,他对切。考字书,并无振寒之义。《甲乙》作‘解’,于文理为要。”诸说俱似不妥。综合文理医理及以上诸说,宜作前注之解。

⑦风气:即风邪。阳明:指足阳明经,系连于胃。

⑧目内眦:内眼角。

⑨“其人肥”三句:原注:“风气入胃,胃脉上行目系。人肥则腠密而邪不得泄,故热中而目黄。”其人,指病人。

⑩“人瘦”三句:明·张介宾注:“人瘦则肌肉疏浅,风寒犯之,阳气易泄,泄则寒中而泣出。”

太阳:指太阳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俞(shù音树):通“腧”,腧穴。

分肉:肌腠,肌肉。

卫气:见本章第六节注。干:交争。

其道:指卫气通行之道。

愤(chēn音):指肌肉局部骤然肿胀。愤,气愤,这里形容肌腠受邪后应激之快,如人气愤,故可译为“骤然”。肌肉肿起。清·张志聪注:“邪气胀肉(使肌肉肿胀)曰。”

不仁:麻木而失去知觉、不知痛痒。

疠:通“癞”。病名,多称“疠风”,约同于今之所谓麻风。症见下文。

(fǔ音腐):通“腐”,腐烂,腐坏。

其气:指患者的肺气。原注:“气者,肺所治也,不清则金(肺)化不行。”

鼻柱坏:原注:“鼻与皮毛,皆肺主之,故鼻柱坏。”坏,谓(鼻柱)肉烂而塌陷。色败:面色衰败。

客:侵入并滞留在人体某处。脉:指经脉。

厉风:即“疠风”。厉,今传《内经》诸本均作“疠”。此称“厉”,或是李中梓之误。

藏、府:同“脏”、“腑”。

门户:喻腧穴。此指分属于五脏六腑的腧穴。注按:“腧”指脏腑之腧时,今一般仍作“俞”。

编风:风邪所致的半身不遂。日本·丹波元简注:“《神巧万全方》云:《经》(指《内经》)有偏风候,又有半身不遂候,又有风偏枯候。此三者大至同,而古人别之为篇目。盖指风则谓之偏风,指疾则谓之半身不遂,其肌肉偏小者,呼为偏枯。”

风府:穴位名,在脑后项上正中入发际一寸处。

脑风:病名,由风邪侵入脑中所致的脑部拘痛之病。明·吴昆注:“脑风,脑痛也。”

“风入系头”三句:谓风邪侵入内连于脑的目系,就会造成目风之病,症以眼寒为主。系,指目系,为眼内系连于脑的脉络。目风:风邪侵入目系所致的眼病。

中风:“中于风”之省,被风邪侵伤。

漏风:又称酒风,饮酒后被风邪所伤而致的以大汗淋漓为主症的病。唐·王冰注:“热郁腠疏,中风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风。”明·张介宾注:“酒性温散,善开玄府(汗孔)。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病能论》谓之酒风。”

入房:指行房事,即进行性交。

内风:又称劳风,因房事后身劳汗出、精散腠开而使风邪乘虚从汗孔直入体内所致的病。唐·王冰注:“内耗其精,外开腠理,因风内袭,故曰内风。《经》具名曰劳风。”

沐:指洗头。清·张志聪注:“以水灌首(洗头)曰沐。”

首风:即洗头后被风邪所伤而致的病。《素问·风论篇》:“首风之状(症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刮风日)则病少愈。”

久风:指久留肌腠的风邪。

肠风:指久风入内伤肠所致的病,症以完谷不化的飧泄为主。原注:“风久而传入肠胃,热则为肠风下血,寒则为飧泄泻利。”

泄风:指风邪侵入腠理后毛孔开泄汗出的病。唐·王冰注:“风居腠理则玄府开通,风薄(迫)汗泄,故云泄风。”《素问·风论篇》:“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风者”二句:风邪是百病产生的第一位的与最大的因素。是说在致病的不同因素中,风邪常常首先伤人,而且所致的病症也最多。所以,清代医家陈念祖(字修园)在其《医学三字经》中总结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原注:“风之始入,自浅而深,至于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长:这里义为“第一位的与最大的致病因素”。

“无常方”二句:谓(风邪变化之下究竟会导致哪种疾病),没有一定,但风邪变化后所导致的无论哪种疾病,其根由却都是风邪。原注:“言风寒变化,无常方体,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耳。”常方:常规,一定的样子。有,通“由”。

“译文”

《素问·风论》中说:风邪及其致病的特点,是长于乘虚游走而致病情况变化多端。比如,腠理开而疏松时,人就会寒颤发冷,这是风邪已入肌肉所致;腠理闭而致密时,人就会发热昏闷,这是风邪初袭肤表所致。风邪如果携寒进而侵入胃腑,就会使人饮食衰减;如果携热进而侵入肌肉,就会使人肌肉瘦削。要是寒热在内交争不已,则会使人精神恍惚萎靡、胃寒发冷而不能进用饮食。

风邪侵袭足阳明经后,就会沿着本经不断发展而深入到胃腑、导致胃病,接着又会沿着本经向上发展而到达内眼角中、导致眼病。其所导致的胃病、眼病,因患者胖瘦有别而大不相同:患者如果体胖,风邪入胃、入目之后就会无法外泄而滞留下来,从而导致内热之病、出现目中发黄等症候;患者如果体瘦,风邪入胃、入目之后则因易于外泄而发冷寒颤,从而导致内寒之病,出现不时流泪等症候。

风邪侵袭太阳经后,就会随着本经的循行而进入肌肤、分行到本经的各个腧穴、散布在肌肉之间,同时与卫气发生交争,使得卫气运行的通道阻滞不利,从而导致肌肉局部骤然肿胀以至成为疮疡;要是进而使得卫气在人体局部发生凝结而不能运行,该处的肌肉就会麻木而失去知觉。

疠风,是由于风邪侵入经脉而大伤营气之后、使得营气郁热、血脉腐坏并使得肺气混浊不清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才表现出鼻柱肉坏而塌陷、面色衰败、皮肤生疮溃烂等症候。另外,风寒之邪侵入并留滞血脉而不能祛除时造成的如上症候的病,也称作“疠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之后导致的病,也如上理而可总称为“脏腑之风”;分别侵入不同脏腑的俞穴时,则会进而伤及相应的脏腑,导致从风邪的角度而言时称作“偏风”的半身不遂。

风邪侵入风府并且由此上行入脑之后,就会导致“脑风”,主要表现为脑中拘痛;侵入内连于脑的目系之后,就会导致“目风”,主要表现为眼中发冷;如果饮酒之后被风邪所伤,就会造成“漏风”,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行房之后被风邪所伤,就会造成“内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亏虚;刚刚洗头之后被风邪所伤,就会造成“首风”,主要表现为头面多汗、恶风等;久留肌腠的风邪侵入胃肠,就会造成“肠风”,主要表现为完谷不化的飧泄;风邪如果只是留滞腠理,就会造成“泄风”,主要表现为毛孔开而汗出不止。由此可知,风邪乃是导致百病的第一位的与最大的因素。至于风邪变化之下究竟会导致哪种具体病症,这没有一定的样子。但是,风邪变化之下所导致的无论是哪种疾病,其根由却都是风邪而已。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有二:一是风邪及其致病的特点,即所谓“善行而数变”、“百病之长”;二是风邪所致常见病症及其机理。而从其具体论述中,我们还可认识到风邪伤人的另外一些特点,如从体表到体内、循经脉而深入、携同或者偕同他邪等。事实上,这些都是常见的情况。其中,风邪携同或偕同他邪伤人时,又常使病因与病情等复杂难辨,应予以特别注意。

十一、“原文”

《素问·评热病论》曰①:邪之所凑②,其气必虚。

“注释”

①评热病论:《素问》第三十三篇篇名。篇中主要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四种属于热病的病症的成因、病理与治法、预后等问题,故名。

②凑:聚集,集中。这里是“聚集并侵入”的意思。

“译文”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邪气之所以会聚集并侵入人体某处,必定是由于该处正气虚弱不足。

“理解应用”

本节意在说明:人体正气如果虚弱,就必然招邪致病;旨在强调要慎保人体正气。这是一些原则性的道理,具体化后就复杂了。比如正气虚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程度如何,治疗时是扶正以祛邪还是祛邪以扶正、拟或是扶正与祛邪并用、而并用时何者为主等等,均应具体对待、一一制宜,如此才能将此原则落到实处。

十二、“原文”

《素问·厥论》曰①:阳气衰于下②,则为寒厥③;阴气衰于下④,则为热厥⑤。

前阴者⑥,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⑦,以秋冬夺于所用⑧,下气上争不能复⑨,精气溢下⑩,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存,故手足为之寒也。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绝,精气绝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注释”

①厥论:《素问》第四十五篇篇名。篇中“详论寒厥、热厥之分及手足十二经之各有其厥,故名篇”(明·马莳)。厥,指厥证(厥病),因过用伤精或醉饱伤中等使得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或气血逆乱所致,主要症状有或四肢逆冷、或四肢逆热、或突然昏厥以至暴死等。

②阳:唐·王冰注:“谓足之三阳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下:王冰注:“谓足也。”

③寒厥:以手足厥冷为特点的病证,由阳虚阴盛所致。隋·杨上善注:“足之阳气虚也,阴气乘之,足冷,名曰寒厥。”

④阴:唐·王冰注:“谓足之三阴脉(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⑤热厥:以手足发热为特点的病证。由多次醉酒或饱食后行房事、使得阴虚阳盛所致。明·张介宾注:“厥之将发,手足皆热者,是为热厥。”

⑥“前阴者”三句:明·张介宾注:“前阴者,阴器也。宗筋者,众筋之所聚也,如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筋脉皆聚于此,故曰宗筋。此独言太阴(足太阴脾经)、阳明(足阳明胃经)之合者,重水谷之脏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又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小腹之下、阴毛上缘两侧的穴位),而阳明为之长,故特言之。”

⑦质壮:体质强壮。

⑧夺于所用:谓因房事太过而致使肾精严重亏耗。原注:“秋冬之令,天气收藏,恃壮而喜内(行房事),则与令违,此夺于所用也。”夺,丧失;亏耗。所用,指房事。

⑨下气上争不能复:谓(房劳太过而亏耗肾精之下,本已虚衰的阳气就会更虚,本即旺盛的阴气就会过盛,以致)下焦的阴寒之气上冲,使得肾阳不能恢复。下气,指下焦阴盛之气。不能复,谓肾阳不能恢复。一说:原注:“精竭于下,必上争而求救于母气(指肺气)。肾所去者太过,肺所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一说:明·马莳注:“是在下之肾气,乃因强力而遂与上焦之气相争,不能复其如旧。”

⑩精气溢下:谓精气因房劳而亏虚。

邪气因从之而上:谓邪气就会随上冲的阴盛之气袭伤中焦。

气因于中:谓脏腑经络之气均赖于中焦脾胃所化饮食水谷之气的供养。原注:“上则肺主气,下则肾纳气,上下之气,皆因谷气所化。水谷在胃,土(脾)居中州,故曰气因于中。”一说:谓阴寒之邪逆于中焦而损及阳气。清·高士宗注:“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注按:依上下文义,此说似不妥。

渗营:“滋养”的意思。

络脉满而经脉虚:清·张志聪注:“《灵枢·经脉篇》:‘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经络。’夫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酒亦水谷悍热之液,故从卫气先行皮肤,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不从脾气而行于经脉,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

主:主宰;主要的功用。津液:此指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阴气虚则阳气入:隋·杨上善注:“今酒及食,先满络中则脾脏阴虚,脾脏阴虚则脾经虚,脾经既虚,则阳气乘之。”阳气,此指阳邪。

若:连词,或者。入房:指行房事。

气:指阳邪。

搏:交争。

热盛于中:谓中焦热邪过盛。中,指中焦。

日:今《内经》诸本作“有”,而西晋·皇甫谧《甲乙经》中作“日”,系李中梓据改者。

“译文”

《素问·厥论》中说:足三阳经脉在足部现出虚衰之象时,阴气就会偏盛而发为“寒厥”;足三阴经脉在足部现出虚衰之象时,阳气就会偏盛而发为“热厥”。

人的前阴,是众多筋脉聚集的部位,也是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会合的地方。人体和天地的阴阳盛衰的规律,是春夏时节,阳气旺盛而阴气衰少;秋冬时节,阴气旺盛而阳气衰少。人们之所以会患上寒厥,乃是因为他们自恃体质强壮或不懂这些道理,在秋冬两季阳气已衰的时候任意行房,以致肾精由于房劳太过而被严重亏耗。这样,体内本已虚衰的阳气便会更虚,而本即旺盛的阴气就会过盛,以致下焦的阴寒之气不断上冲,并使肾阳不能恢复正常。精气由于房劳太过而严重亏耗,肾阳又不能恢复正常,邪气就会乘虚侵入并随着上冲的阴寒之气袭伤中焦。脏腑经络之气,全都有赖于中焦脾胃从饮食水谷中所化精气的供养。脾胃阳气被随阴寒之气上冲的邪气袭伤而衰之下,就不再能够从饮食水谷中化生精气以滋养经络了,这就又会使得人体的阳气日益虚损而使得阴气独存过盛,所以手足就会因此出现逆冷而成为寒厥。

饮酒入胃以后,由于酒性悍热,所以径直是随着同性的卫气而首先行于皮肤、再从皮肤而充溢络脉的,而不是通过脾气的运化而行于经脉的。所以,饮酒入胃以后,络脉就会血气充盛而经脉反倒血气空虚。脾脏的功能,主要是替胃运化从饮食水谷中化生的精微物质。如果饮酒过多,酒与水谷之气首先充于络脉之中,脾脏就会由于无所输化而使脾阴虚衰,进而又会使脾经虚衰。这时,阳邪就会乘虚侵入脾经。阳气侵入脾经,就会进而犯胃并使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又会使源于饮食水谷的精气无法化生而就此断绝;源于饮食水谷的精气绝而不继,四肢百骸便不能获得营养了。患上热厥的人,必定是由于屡屡醉酒或饱后行房,使得阳邪聚于脾中而不能宣散,同时酒气与饮食水谷之气交争不已,使得中焦又生热邪并不断加重,从而最终导致热邪遍布全身,于是发为热厥。热厥患者由于内热过盛,所以小便全都颜色发赤。酒的特性是热盛而猛烈。人若饮酒过多,肾的精气就必然受到损伤并日益虚衰,从而导致阳气独自过盛的情况,所以手足才会随之发热而成为热厥。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手足的寒厥与热厥的产生及其机理。一般认为,这乃是辨别寒热厥证的总纲,故应仔细体悟掌握之。李中梓原按说:“厥有寒热,未有不本于酒色,故知慎饮食、远房帏(指房事)者,厥其免夫!”这又应成为诊断与防治寒热厥证的指导。此外还应注意的是,本节意义虽大,但主要仍是就手足的寒热厥证而言的。与广义的凡因气逆导致的其他逆乱病症,还有不尽相同之处。

十三、“原文”

《素问·刺热论》曰①: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②;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③。

“注释”

①刺热论:《素问》第三十二篇篇名,一般写作“刺热篇”。篇中详细论述了五脏热病的症候、色诊、护理及其预后,阐明了针刺治疗的方法。明·马莳注:“详论五脏热病,而有刺之之法,故名篇。”

②额:今《内经》诸本作“颜”。

③颐:口角外下方、腮的前下方的部位。

“译文”

《素问·刺热论》中说:肝热之病的患者,左颊先见赤色;心热之病的患者,前额先见赤色;脾热之病的患者,鼻部先见赤色;肺热之病的患者,右颊先见赤色;肾热之病的患者,两颐先见赤色。

“理解应用”

本节亦可归入“色诊”一章,与该章诸节参互理解而用。

十四、“原文”

《素问·热论》曰①: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②。或愈或死③,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岐伯对曰:巨阳者④,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⑤,故为诸阳主气也⑥。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盛⑦,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⑧,必不免于死。

一日⑨,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⑩;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俱受病,营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释”

①热论:《素问》第三十一篇篇名。篇中专论热病,凡包括热病的成因、主症、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禁忌等内容,故名。

②伤寒:“伤于寒”之省,指感受外寒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唐·王冰注:“寒者,冬气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善养生者)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秉杀厉之气,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者皆为伤寒致之,故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北宋·林亿注:“按《伤寒论》云: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与王(冰)注异。王注本《素问》为说,《伤寒论》本《阴阳大论》为说,故此不同。”原注:“伤寒者,受冬月寒邪也。冬三月病者,为正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不曰至秋变为凉病者,太阳寒水之邪,遇长夏之土而胜也。”

③或:代词,有的人。

④“巨阳者”二句:谓太阳经是所有阳经的统帅。明·张介宾注:“太阳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其所属。”巨阳,即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此指足太阳经。参见第六章“经络”。下文“阳明”等均参见“经络”章。

⑤风府:穴位名,在脑后项上入发际一寸正中处。属督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阳维之会。

⑥主气:主宰之气。秦伯未先生释为“阳气最旺”,是。

⑦“热虽盛”二句:原注:“寒郁于内,皮肤闭而为热,寒散即愈,故曰不死。”

⑧两感于寒:谓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被寒邪所伤,如太阴经与阳明经同时受寒、少阳经与厥阴经同时受寒等。原注:“两感者,一日,太阳与少阴同病。在膀胱则头痛,在肾则口干、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在胃则身热、谵语,在脾则支满、不欲食;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在少阳则耳聋,在厥阴则囊缩。三日传遍,再三日则死,不待言矣。”

⑨“一日”二句:《内经》原著作“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李中梓撷录时略去“伤寒”二字。二句谓人伤于寒的第一天,为太阳经首先受邪发病。明·张介宾注:“人身经络,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之序,则太阳为三阳,阳中之阳;阳明为二阳,居太阳之次;少阳为一阳,居阳明之次:此三阳为表也。三阴之序,则太阴为三阴,居少阳之次;少阴为二阴,居太阴之次;厥阴为一阴,居少阴之次:此三阴为里。其次序之数,则自内而外,故各有一二三之先后者如此。又如邪之中人,必自外而内……此所以邪必先于皮毛、经必始于太阳,而后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如下文之谓也。”

⑩强:强直而不自如、不适。

阳明:阳明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肉:主管肌肉。

侠:通“挟”,指经脉沿某部两侧循行。

身热:明·张介宾注:“伤寒多发热,而独此云身热者,盖阳明主肌肉,身热尤甚也。”

不得卧:明·张介宾注:“邪热在胃则烦,故不得卧。”日本·丹波元简注:“《调经论》云:阳明者,胃脉也,其气下行。阳明逆,不得其道,故不得卧也。”原注:“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

少阳:少阳经脉,包括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

胆:北宋·林亿等《新校正》:“按:全元起本‘胆’作‘骨’。”日本·丹波元简注:“盖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肉,少阳主骨,从外而内,殆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胆’作‘骨’,于义为长。”又,西晋·皇甫谧《甲乙经》、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并作“骨”,故译文从“骨”。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二句:谓人伤于寒之后,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邪发病,但寒邪还未侵入三阴经络与五脏之时,使用发汗之法即可治愈。藏,同“脏”。汗:发汗之法。这里用作动词,谓用发汗法治疗。已:痊愈。

太阴:太阴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

嗌(yì音益):咽喉。

少阴:少阴经脉,包括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

舌本:舌根。

厥阴:厥阴经脉,包括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

烦满:烦闷,烦懑。满,同“懑”。囊缩:阴囊收缩。

泄:通“泻”。指用泻下法治疗。

“译文”

《素问·热论》中说:黄帝向岐伯问道:一般先见发热症状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病的范畴。人患了伤寒病后,有的能够治愈,有的则会不治而死。那些会不治而死的患者,其死期往往在六七天内;而能够治愈的患者,其愈期却往往要达十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是人体所有阳经的统帅。本经上行路线与督脉的风府之穴相连,而督脉乃是主持一身阳气之脉,所以,足太阳经在所有阳经之中阳气最为旺盛。一般来说,人被寒邪所伤之后,身体就会发热。起初,由于寒邪仅在体表,所以,热象即使很盛,人也不会死亡;但若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都被寒邪所伤之后,人就必然不免要患上死亡的危证了。

人被寒气所伤的第一天,是太阳经脉首先受邪发病。所以本经循行的头部、项部就会痛而不爽、腰脊部位则强直不适;第二天,为太阳之里的阳明经脉受邪发病。由于阳明经脉主管人体的肌肉,向上循行又沿着鼻部两侧而络联于目,所以发病后就会出现全身发热、双目疼痛而鼻中发干、不能安卧等症;第三天,为阳明之里的少阳经脉受邪发病。由于少阳经脉主管人体的骨骼,向上循行又沿着两胁而络联两耳,所以发病后就会出现胸胁疼痛而耳聋等症。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邪发病,但寒邪还未侵入三阴经络与五脏之时,使用发汗之法即可治愈;人被寒气所伤的第四天,为少阳之里的太阴经脉受邪发病。由于太阴经脉散布胃中而向上络联于咽,所以发病后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等症;第五天,为太阴之里的少阴经脉受邪发病。由于少阴经脉向上贯穿肾脏以后络联于肺、系连舌根,所以发病后就会出现口中干燥、舌干而渴等症;第六天,为少阴之里的厥阴经脉受邪发病。由于厥阴经脉是环绕阴器向上而络联于肝,所以发病后就出现心中烦懑、阴囊收缩等症。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全都受邪发病,使得营气与卫气不能运行、五脏闭塞不通,则患者必定会不治而死。

只是某一经脉被寒邪所伤、而不是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都被寒邪所伤的伤寒患者,发病后不到三天的,可用发汗之法治疗,就能痊愈;三天以上的,可用泻下之法治疗,就能痊愈。

“理解应用”

本节内容,为伤寒病的产生、传变、症候、预后及其治法。是《内经》中关于伤寒病的重要专论。我国医圣、东汉时的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所著《伤寒论》,与本节及《内经》中的有关论述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要深入理解,须两相参悟。

认识本节,应注意四点:一是“伤寒”的概念及其与一般所谓温病、热病的区别。这一点可参看本节注②;二是关于伤寒的病程,即所谓“一日”至“六日”云云,乃是“标准”的病程,事实上伤寒患者并非都会经尽这一“标准”病程;三是“一日”至“六日”,或即确定的“一日”至“六日”之义,或为第一期……第六期之义,不可拘泥看待;四是需着重理解“两感于寒”之义,以便分清伤寒病的生死并尽早明确适当治法,这一点可参看本节注⑧。

十五、“原文”

《素问·疟论》曰①:帝曰:夫疟皆生于风②,其畜作有时者③,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④,寒鼓颔⑤,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阴阳上下交争⑥,虚实更作⑦,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⑧,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⑨,则寒鼓颔也;巨阳虚⑩,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同类推荐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

    《自体输血——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是宁波继出版《围术期血液保护》、《血液保护学》之后,关于血液保护的第三本书,也是《现代输血丛书》的首册。出版本书的目的是希望将自体输血的概念、认知、称谓进行统一,规范操作,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规避风险,提高安全性。本书由严海雅编著,郭建荣审定。
  • 名方妙用

    名方妙用

    本书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广泛收集古今中医药方,经长期临床验证,精心筛选出制作简单、取材容易、疗效确切的药方1200余首。每方包括组成、加减、主治和疗效。按常见证候和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分类编排,介绍了250余种常见病和部分疑难病症的中药名方治疗。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性强,适于临床各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及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 肥胖病知识读本

    肥胖病知识读本

    市场上有关减肥的书琳琅满目,鱼龙混珠,肥胖是什么,如何减肥,减肥的疗法有哪些,有哪些副作用,怎样正确看待肥胖与美丽,关于这些问题,一般的书往往侧重一点,不及其余。《肥胖病知识读本》的优点,恰恰在于,以肥胖病研究者的角度入手,对肥胖病的知识、减肥的方法、减肥的副作用,以及肥胖与美丽的看法等,进行了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介绍。既有介绍减肥误区,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减肥故事,也有针对减肥效果和减肥方法,科学和专业地去做出解释。不争取噱头,也不剑走偏锋,踏实严谨,以专业与通俗想结合的笔法,描述关于肥胖病和减肥问题,是一本有益、有趣的关于肥胖病和减肥的科普读物。
  • 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本书分为三篇16章。上篇简要介绍了中医治疗不孕不育经典理论著作的主要内容;中篇和下篇分别系统论述了不孕不育的中医发病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其中的方药大多是作者30余年从事不孕不育临床工作与研究的经验总结,立方遣药平允而无偏颇,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进展部分介绍了国内许多著名中医学家治疗不孕不育的宝贵经验。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部临床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专业科研人员和不孕不育的患者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帝之一族

    帝之一族

    帝是一国之主才能配的上的称谓但如果有个族,里面每个人都是帝呢。。。。。
  • 萧笙瑟瑟

    萧笙瑟瑟

    在青春的河流中,我们一直都在荡漾,荡漾在无尽的彷徨。
  • 一生有你渡年华

    一生有你渡年华

    我一脸纠结地看着讲台上的古一酷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这时苏黛小声说了几句话,一开始没听清,当我要低下头时古一酷忽然说了一句,“苏黛坐好!这是上课时间!”“谢司南你会不会?”物理老师等了半天不见我出声催促道。“我……”“算了,你来说一说万有引力定律吧!”“……”万有引力?我知道地球有引力,定律是什么东西?灵光一现我想到了苹果砸牛顿的故事,那个我可以讲它吗?“那你来把天体上的重力加速度说一说!”“……”天体也有加速度吗?重力又是怎么回事?“运动周期角速度总会吧?”“……”角还有速度吗?直角三角形还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看着古一酷不耐烦地敲着黑板我终于意识到他这是在报复我昨天失手打他的事件!
  • TFboys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

    TFboys属于我们的青春时代

    剧透什么的我不会,自己去看吧。提示:魔幻加同人哦~黑粉勿骂,我没逼你看!
  • 愿,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愿,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遥远的希卡尼亚大陆,流传着一个关于勇者和魔王的传说:正义的勇者战胜了邪恶的魔王,救出了爱人,多么美好的剧情,这个传说一直以来被希卡尼亚大陆的居民传颂赞美着,然而,这真的是个美好的传说吗?历史是由胜者谱写的,没有人亲眼见过最后的结果,被赋予期望的勇者究竟是怎样,我们只能献上祝福:愿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
  • 尘镜

    尘镜

    我追求的是平等,而你却要独霸世界。我追求的是自由,而你却要掌控一切。我只想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你却要做无所不能的神。你我之间,必有一战!......本书主角没有绝世功法,没有逆天法宝,没有机巧奇遇,没有王霸气势。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面对历史洪流,他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他有坚不可摧的信念。即使,他将敌对的是整个世界。
  • 纯阳武祖

    纯阳武祖

    与战神的一场赌约,让他褪去神体降临到一个下界一个小乞丐身上,变成了一个名为楚沐新的小乞丐,在这里,人们以修炼祖力为主。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得到了一座神秘的宝塔,他的命运也从此走向了强者的道路。他的未来,只有他一个人创造……
  • 千梦千缘

    千梦千缘

    一次醉酒,一场车祸,身怀医术的她昏迷数月,梦入沉离。当她再次睁开双眼,雪白的天花板告诉她遇到的一切只是一场梦。睡与醒之间,她在两个世界自由穿梭,最终却当何去何从?
  • 大话台州人

    大话台州人

    江南有一块地方民风迥然,既有江南人本有的温婉,也有北方人的直爽彪悍。这儿的人个性鲜明,崇尚“大”文化,传统习俗和现代潮流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不好奇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吗?才女作家王寒以辛辣幽默的“大话”描绘了这个她深深热爱的故乡。
  • 雨深处见花开

    雨深处见花开

    成长嘛。总会经历一些大的小的,总之是些奇奇怪怪的事。经历了,才会明白,原来,人生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