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4700000009

第9章 病能

“病能”

病能,在《内经》中一般是指病的外在征象,即表现出来的症状。如《素问·风论》:“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又如《素问·厥论》:“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但也常常兼指病因、病机及其他病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病之形能’即病能,也是病能的最早说法。后世释病能,多先据此)。”又如《素问》第四十六篇即为《病能论》,清·姚止庵说:“盖言病之情状也。”李中梓采其说词、融其内容而作为本章总名,则诸义兼之,乃是疾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其他有关情况的统称,也可以说乃是疾病的可见、可析以及可以直觉而知的诸种情况的统称。“病能”的“能”,一般认为通“态”,但释义不一。明·吴昆和张介宾都说,“犹形也”,是为“形态”,指症状;清·姚止庵说,“犹言情状”,则既指症状,兼指病机;张介宾又说,“凡致病之害,皆谓之能”,又指病因。另外有人认为不必谓之通“态”,从字面即可得解,义为“机能”,仍是就病机而言的。事实上“能”的这些义项,《内经》都有,落实到字句当中,则需依其上下文而解之,如前诸例。

本节根据广义的“病能”之旨,凡录《内经》中论述具体病症的众多段落而成。涉及的篇章凡有:《素问》的《至真要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别论》、《通评虚实论》、《调经论》、《玉机真藏论》、《举痛论》、《风论》、《评热病论》、《厥论》、《刺热论》、《热论》、《疟论》、《咳论》、《经脉别论》、《腹中论》、《平人气象论》、《举痛论》、《痹论》、《痿论》、《逆调论》、《方盛衰论》、《标本病传论》、《阴阳类论》、《诊要经终论》;《灵枢》的《经脉篇》、《调经篇》、《胀论》、《水胀篇》、《邪客篇》、《淫邪发梦篇》、《痈疽篇》、《寒热病篇》、《玉版篇》、《经脉篇》。所论内容依次主要为:1.著名的“病机十九条”;2.阳气虚衰或受损之下多种病症的发生与机理;3.人在四季分别伤于风、暑、湿、寒所致的后发之病;4.饮食五味偏过对有关脏腑的伤害及其症候;5.六经内伤发病的病症及传变;6.经脉脏腑发病的病症;7.实证与虚证的产生;8.阳虚、阴虚、阳盛、阴盛之在表在里的寒热表现及其机理;9.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所致的实虚病变;10.“五实”与“五虚”之病的症候及其治法;11.体内正气受损而失常发病的表现及其机理;12.“风”邪的特点与所致常见病症及其机理;13.手足寒热厥证的产生及其机理;14.五脏热病在面色上的初步反映;15.伤于寒邪所致的发热病即伤寒病的传变、症候、预后及其治法;16.疟疾的产生、种类、症候及详细机理;17.咳病的产生、类别、症候、传变及其机理;18.部分常见因素所致恐惧对五脏的影响与损害;19.鼓胀的产生与治法;20.胀病的类别、症候及其机理;21.水胀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这五种疾病的症候特点及其病因病机;22.水胀与黄疸的比较鉴别;23.寒邪所致诸种痛症的症候及其机理;24.痹症的病因、类别、症候及其机理;25.痿症的病因、类别、治则及其机理;26.不能安眠而呼吸气粗有声之症的发病机理及不能安眠之症的治法与具体方剂;27.五脏气虚所致的不同之梦;28.阴阳五脏气盛与邪气侵入脏腑肢节所致的不同之梦;29.痈疽的病因、类别、症候、预后及“痈”与“疽”的鉴别;30.逆证的症候及其预后;31.发于脏腑之不治之症的病传、症候及其预后;32.六经、五阴(五阴经脉)及六阳(六阳经脉)“气绝”的症候、预后及其机理;33.四季危病的死期;34.六经之气衰竭的症候及其预后。

一、“原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①:诸风掉眩②,皆属于肝;诸寒收引③,皆属于肾;诸气郁④,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⑤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⑥,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⑦;诸禁鼓⑧,如丧神守⑨,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⑩;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火;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注释”

①至真要大论:见第七章注①

②“诸风掉眩”二句:谓凡是风病及颤动、眩晕等症,都属于肝经的病变。诸,各种;凡是。风,指风病。掉,指手足肢节不由自主地颤动的症候。肝,指肝经(的病变)。下文“肾”、“肺”、“脾”、“心”、“下”、“上”等,理同。

③诸寒收引:谓凡是寒证及手足肢体挛缩拘急之症。收引,挛缩、拘急牵引。

④(fèn音奋)郁:谓胸中气满痞闷、呼吸急迫。明·张介宾注:“喘急也。郁,痞闷也。”原注:“者,喘急上逆。郁者,否(痞)寒不通。”

⑤瞀瘛(mào qì音冒气。瘛又读chì音斥):明·张介宾注:“瞀,昏闷也。瘛,抽掣(抽搐)也。”原注:“邪热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

⑥“诸厥固泄”二句:“谓凡是厥逆之证与二便不通或者失禁之症,都属于下焦的病变所致。原注:“厥者,自下而厥(逆)上也。阴衰于下,则为热厥;阳衰于下,则为寒厥。固者,二便不通也。阳虚则无气,而清浊不化,寒也;火盛则水衰,而精液干涸,热也。泄者,二便不固也。命门火衰,则伤虚失禁,寒也;肾宫水衰,则火迫注泄,热也。肾开窍于二阴,肾主二便,居下故也。”下,指下焦。

⑦上:指上焦。原注:“痿废应属下部,而属于上者何也?肺热叶焦,发为痿(bì音必,腿瘸);气急曰喘,病在肺也。有声无物曰呕,肺胃司之,总属在上之证。”

⑧禁:同“噤”,口噤不开。原注:“寒厥咬牙曰噤。”鼓:谓鼓颔。寒颤,颤。

⑨如丧神守:犹如丧失了守在体内的神识。谓举止行为似不能自主,情绪烦躁不安。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神能御形,而反禁栗(),则如丧失保守形体之神也。”

⑩湿:指湿邪。

逆:指气逆。

热:指热邪。

越:指举止严重失常、越墙上屋等精神狂乱的行为。明·张介宾注:“越,失常度也。”原注:“越者,如登高而歌之类。”

暴:突然。强直:谓肢体僵硬而不能伸屈自如。

风:指风邪。

鼓之如鼓:谓叩击患者腹部时,其腹如鼓而有声,声如鼓声。前:“鼓”,叩击。后“鼓”,兼指鼓与鼓声。

(fú音服)肿:即浮肿。浮肿。

转:指转筋。反戾:角弓反张,即身体仰屈如弓,不能挺直及伸屈自如。

水液:指小便。

寒:指寒邪。

暴注:指猛烈的泻利。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暴注,卒(猝)暴注泄(泻)也。”下迫:谓里急后重。明·张介宾注:“后重里急迫痛也。”

“译文”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凡是风病及风邪所致的颤动、眩晕等症,都属于肝经的病变;凡是寒证及寒邪所致的肢体挛缩、拘急牵引等症,都属于肾经的病变;凡是气机失调及胸中满闷、呼吸急迫等症,都属于肺经的病变;凡是湿邪所致的浮肿、胀满等症,都属于脾经的病变;凡是热邪所致的头目昏乱、手足抽搐等症,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疼痛、瘙痒及疮疡等症,都属于心经的病变;凡是厥逆与二便不通或二便失禁等症,都属于下焦的病变;凡是痿症及气喘、干呕等症,都属于上焦的病变;凡是口噤不开、鼓颔颤、犹如丧失了神识而行为举止似已不能自主并情绪烦躁不安等症,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痉病及项部强直等症,都是由湿邪引起的;凡是气逆上冲之症,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腹部胀大之症,都是由热邪引起的;凡是精神躁狂、行为严重失常而越墙上屋、登高而歌等症,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突然肢体强直之症,都是由风邪引起的;凡是腹内有病而肠鸣不己、用手叩击而感觉如鼓并发出鼓声之症,都是由热邪引起的;凡是肢体浮肿酸痛、心中惊悸不已等症,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转筋、角弓反张、小便浑浊等症,也都是由火邪引起的;凡是小便清亮、人觉清冷之症,都是由寒邪引起的;凡是呕吐酸水、猛烈泻利或里急后重等症,都是由热邪引起的。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即在中医学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影响并为历代医家所共遵的“病机十九条”。医家据此,可循症探源,知病之本;确定方药,取得良效。

古人不仅遵从这些条例,而且还由此对病机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讨,成就最大者,当推唐代王冰和金代刘完素。尤其是刘完素,他对此十九条病机凡潜心研究多年,细论玄理,证以实践,多予发挥并补入燥邪一条,从而著成了《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亦可堪称关于病机的经典之作。故欲深究病机,必读此书。

不过,李中梓则极推王冰之注。为免遗珠,兹将原注所引王冰之注及其自发之见撷录于此,以共体悟为用。其曰:“王太仆(指王冰)深明病机之变,其所注疏,真《内经》画龙点睛手也。启玄(王冰号启玄子)曰:‘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无水也;溏泄而久,止发无恒,是无水也。故心盛则热,肾盛则寒。肾虚则寒动于中,心虚则热收于内。又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热,热之而昏躁以生,此为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余(我)以太仆此语为岐黄(岐伯、黄帝)传神,常自诵忆,并勉同志。”

二、“原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①:因于寒,欲如运枢②,起居如惊③,神气乃浮④;因于暑,汗,烦则喘喝⑤,静则多言,体若燔炭⑥,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⑦,湿热不攘⑧,大筋短⑨,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⑩,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已闭,发为风疟。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注释”

①生气通天论:见第二章第三节注①。

②运枢:门轴转动。此喻人体阳气受到束缚而不能宣发并不能起到卫护身体的作用。

③惊:唐·王冰注:“谓暴卒(猝)也。”是说患者的动作常常莫名地猛然而有。这里形容患者因心绪烦乱不安而妄动之态。

④浮:浮越。形容神气不安而外越之象。

⑤喘喝:由郁热烦闷所致的伴随着发声的喘促。

⑥燔(fán音凡):烧,燃烧。

⑦首如裹:头就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一般,比喻头部沉闷不爽。

⑧攘(rǎnɡ音壤):消除,去除。

⑨(ruǎn音软):拘急挛缩,挛缩。

⑩四维:此指四季的邪气,即风、暑、湿、寒四者。代:交替。

张:这里是“亢盛、过盛”的意思。

精绝:谓阴精严重受损。绝,这里是“严重损伤”的意思。

辟积:衣服上的重重褶子,引申为“重复”之义。辟,通“襞”(bì音避),衣服上的褶子。

煎厥:病名。因平素阴精亏损、阳热亢盛所致,症见耳鸣、耳聋、目盲等,重则突然昏仆等。原注:“春令邪辟之气,积久不散,至夏未痊,则火旺而真阴如煎,火炎而虚气逆上,故曰煎厥。按《脉解篇》曰:肝气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则此节指春令无疑。旧疏从未及之,岂非千虑一失?”

菀(yù音玉):通“郁”,郁结。

薄厥:因气血逆乱而突然昏厥。原注:“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薄厥者,气血之多而盛者也。”薄,通“暴”,突然。注按:旧注多以“薄厥”为病名,似非,故未取。

纵:弛缓,这里是“痿废”的意思。

其若不容:谓肢体似已不受意志的支配而不能运动自如。容,受。

偏沮:意为只有半边身体出汗潮湿。沮,湿润,潮湿。

偏枯:即僻瘫,半身不遂。

痤(cuó音错阳平):疖子。(fèi音肺):“痱”的异体字。

高粱:肥肉与粱米。高,通“膏”,肥肉。此指肥美的肉食。

足:能够;足以。

受如持虚:谓招致疾病就如手拿空无一物的器物受纳某物一样非常容易。受,这里是“招致(疾病)”的意思。虚,指虚空之器。

(zhā音渣):粉刺。

开阖不得:谓肤腠汗孔不能按时开闭或曰肤腠汗孔的开闭失去了常规。

大偻(lǚ音吕):腰背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起的病。

陷脉为瘘(lòu音漏):谓寒邪深入经脉,就会导致瘘疮。瘘,指生于颈部、历久不愈且流出脓水的疮。

肉腠:肌腠,肌肉的腠理。

俞(shù音树)气化薄:意谓寒气从腧穴侵入体内、内迫脏腑。俞,通“腧”,腧穴。薄,此处通“迫”,逼迫,袭伤。

营气:由饮食水谷化生的精气,运行于脉中,其自身又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并收舍神志的作用。

逆于肉理:逆阻于肌腠。逆,此谓逆阻。肉理,即肉腠,见本节注魄汗:即汗、汗液。此指自汗时所出的汗液。古人认为,肺合皮毛,故出汗与肺有密切关系;而魄又藏于肺中,故别称汗液为“魄汗”。

烁:通“铄”,金属融化。这里是“严重损伤”的意思。

已:《内经》诸本均作“以”。据“以”,则义为“因(此)”;据“已”,则义为“……之后”。亦可通。作“已”,当是李中梓之误。译文据“以”。

风疟:疟疾的一种,由风邪所致,故称。症见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痛躁烦、汗出等。原注:“汗出未透,则热郁于内,形气俱烁,俞(腧)穴以闭,留止之邪,必为风疟矣。”

洞泄:病名。症见完谷不化而急流下泻等。

(jiē音接)疟:疟疾的通称。原注:“夏伤于暑,伏而不发,秋气收束,寒郁为热,故寒热交争,而成疟。者,疟之通称,非有别义。”

痿厥:病名。症见四肢痿弱寒冷、不能行走等。

温病:温热病,为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这里用作动词,义为“患温病”。

酸:指酸味的饮食。

津:溢,外溢。这里是“过盛、太盛”的意思。

大骨:指腰、髋、膝、肩等处的大的骨骼。气劳:谓骨骼的正气受到损伤。

短肌:使肌肉萎缩。

甘:当作“苦”。下文“味过于苦”的“苦”,则当作“甘”。译文据此。

不:据文义,当为衍文,译文舍之。濡:这里是“湿滞”的意思。

厚:这里是“胀满”的意思。原注:“厚者,胀满之类也。”一说:宜反训为“薄”,指胃气不足,亦通。

沮:衰败。

央:通“殃”,损伤。

“译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人体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就会像门轴的臼内转动一样受到束缚而不能宣发卫外,起居之时就会因而烦乱不安、常常妄动,神气也会因而浮躁不宁、向外越泄;如果受到暑邪的侵袭,就会湿汗淋淋,烦躁时可见发声喘促,平静时则见多言多语,又全身发热,犹如燃烧的炭火。这些症候,在汗出以后就会消除;如果受到湿邪的侵袭,头部就会感到像被某物裹着一样而沉重昏闷。要是湿热不能去除,大筋就会因而挛缩变短,小筋则会因而松弛变长。大筋挛缩变短便会进而造成拘急牵引的病症,小筋松弛变长则会进而造成痿弱无力的病症;人体如果被风邪所伤而导致了气虚,就会发生肿症。四季的邪气——即寒、暑、湿、风之气要是交替着侵袭人体,人体的阳气就会衰竭。

人体的阳气,在人过度烦劳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亢盛,从而导致阴精严重受损。这种情况如果一再发生,到了夏天,加上炎热之气的侵袭,就会令人患上“煎厥”之病。人体的阳气,在人大怒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逆乱而导致血气隔绝,进而使得血脉郁结于上部,造成突然昏厥的病症。筋脉如果因而受到损伤,就会痿废,肢体则会随之出现似已不受意志支配的病情。

阳气虚衰以后,如果出汗时身体只有半边有汗,就会使人发生偏瘫之病;如果出汗时受到湿邪的侵袭,就会使人长出疖子、痱子。此外,过多享用肥美的肉食粱米,也会造成病变,既足以使人生出大的疔疮,又能够使身体非常容易招致其他病邪,就像拿着空无一物的器物去受纳一些物品一样。身体劳作之后出汗时如果受了风寒,寒气就会侵留皮肤,使人长出粉刺;寒气在皮肤结滞日久,又会使人生出痤疮。

人体阳气内在的强健之性,具有滋育神气的作用;而外在的柔和之性,则具有温养筋肉的作用。所以,阳气虚衰,就会使肌腠汗孔的开闭失去常规;肌腠汗孔的开闭失去了常规,寒邪就会乘机由此侵入人体,进而造成腰背下肢弯曲不直的病症。寒邪如果深入经脉,就会导致瘘疮;如果留滞肌腠,就会从腧穴侵入体内并内迫脏腑;如果进一步传变,就会使人产生诸事谓惧和易于惊骇的病症;如果导致营气不能依循常道运行而逆阻在肌腠的情况,就会造成痈疮、疔肿的病症。患者要是虚汗没有出尽,身体本即衰弱而又感受了风邪,正气被邪气严重损伤,腧穴就会因而闭阻不通,从而造成风疟之病。

人在春天被风邪所伤,邪气就会留滞不去而往往导致洞泄;在夏天被暑气所伤,到了秋天,就往往生成疟疾;在秋天被湿气所伤,就会使肺气上逆而导致咳嗽,进而造成痿厥之病;在冬天被寒气所伤,到了春天,则一定会发生温热之病。由此可知,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能够更替着伤害五脏的。

过多进用酸味太重的饮食,肝气就会太盛,脾气就会随之而逐渐衰竭;过多进用咸味太重的饮食,连大的骨骼都会受到损伤,肌肉就会萎缩,心气就会抑郁乏力;过多进用苦味太重的饮食,就会心跳加速、胸口满闷、面色发黑、肾气失衡;过多进用甘味太重的饮食,脾气就会反受损伤、失去健运之力而导致湿邪凝滞,胃气就会随之虚弱而使得胃部胀满;过多进用辛味太重的饮食,筋脉就会衰败松弛,精神也会受到损伤而越泄散失。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有三:一是阳气虚衰或受损之后多种疾病的产生、机理与症候。二是人在四季分别伤于风、暑、湿、寒所致的先伏后发之病,三是饮食五味太过偏重对有关脏腑的损伤及其病症。

三点当中,第一点是本节的重点,这一点中,具体内容也有三点:一是阳虚不固之下六淫袭人致病的机理与不同症候,二是阳气受损亢盛之下精、血、筋脉的病变,三是阳虚寒入而致病的机理与不同病症。

关于三点中的第二点,实际上是对一些季节性疾病追本求源的论述。由于这乃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较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即本节所谓‘洞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其机理,古代医家总称为“伏气”但具体情况则至今莫衷一是。有关的专著,最有名的是清代医学雷少逸撰成的总结性的《时病论》,参考价值颇大。

关于三点中的第三点,虽然重在强调饮食五味不能太过,但结合本节主旨,同时又是就阳气而言的,即饮食五味太过,也是阳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据此,其实第二点并同此理,即反证了阳不可伤、以免患上“时病”之意。所以,本节的中心,是人在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要注意避免阳气虚损。

三、“原文”

《素问·阴阳别论》曰①:二阳之病发心脾②,有不得隐曲③,女子不月④。其传为风消⑤、其传为息贲者⑥,死不治。

三阳为病⑦,发寒热,下为痈肿⑧,及为痿厥⑨。其传为索泽⑩,其传为颓疝。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注释”

①阴阳别论:见第四章第十二节注①。

②二阳:指阳明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这里指胃肠,重点指胃。明·张介宾注:“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发心脾:使心脾受伤而发病。原注:“胃伤而心脾受病者,何也?脾与胃为夫妻,夫伤则妻亦不利也;心与胃为子母,子伤则母亦不免焉。”

③隐曲:有三说,一说:隋·杨上善注:“隐曲,大小便。”二说:“唐·王冰注:“隐蔽委曲之事也。”指难以启齿的事情。三说:指阳事,即性交之事。原注:“不得隐曲,阳事病也。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化营卫而润宗筋。《厥论》曰:前阳者,宗筋之所聚、太阳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故胃病则阳事衰也。”注按:以上三说,实为二说。王冰之注虽未明说,意则正指原注所说之事。依上下文,当以原注之意为是,即“隐曲”指性交之事,而“不得隐曲”,谓阳痿。

④不月:指经闭或月经失常。明·马莳注:“由是则水谷衰少,无以化精微之气,而血脉遂枯,月事不能时下也。”

⑤风消:症见肌肉消瘦的病。明·马莳注:“由是则血枯气郁而热生,热极则风生,而肌肉自尔消铄,故谓之风消也。”

⑥息贲:病名。症见气急上奔、左胁下有块如覆杯之状、发热恶寒、胸闷呕逆、咳吐脓血等。明·马莳注:“火乘肺金,而喘息上奔。”清·高士宗注:“精虚气逆,而喘息奔迫也。”贲,据文义,当通“奔”,义为“气壅实上奔”。

⑦三阳:指太阳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后文“三阳三阴为病”的“三阳”,同此。

⑧痈肿:指浮肿。痈,通“壅”,肿。

⑨痿厥(shuàn音涮又读zhuàn音篆)(yuān音渊):明·张介宾注:“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音篆。音渊。足肚(腿肚)痛曰。”,腿肚。酸痛。

⑩索泽:谓因精血津液枯竭而皮肤燥涩、失去光泽。明·马莳注:“精血枯涸,故皮肤润泽之气皆散尽矣。”原注:“表有寒热,则润泽之气必皆消索。”

颓疝:症见阴囊肿痛的疝病。明·张介宾注:“颓疝者,小腹控睾而痛也。”一说:元·朱震亨:“疝者,其形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痛不痒是也。”注按:“今一般从前说。颓,通。

一阳:指少阳经脉,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泄:通“泻”,泻泄。

心掣(chè音彻):即心悸。明·张介宾注:“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一说:清·张志聪注:“心虚而掣动。”亦是。

隔:隔证,指胸脘阻塞不利、饮食不入、大便不通的病症。唐·王冰注:“三焦内结中热,故膈塞不便。”明·张介宾注:“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

一阴:指厥阴经脉,包括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噫:明·张介宾注:“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

欠:呵欠。

风厥:此指肝、胃发病以后,出现惊骇、背痛、多嗳气、多呵欠等症候的病。清·张志聪注:“风木(肝)为病,干及胃土,故名风厥。”注按:明·张介宾注:“风厥之义不一。如本篇者,言二阳一阴发病,名曰风厥:言胃与肝也;其在《评热病论》者,言太阳、少阴病也;在《五变篇》者,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肉不坚、腠理疏也。”故遇“风厥”,应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理解。

二阴:指少阴经脉,包括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

心满:心下满闷。

善气:常常太息。善,容易。这里是“常常”的意思。

三阴:指太阴经脉,包括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阴肺经。

偏枯:伤于风邪与营卫内虚所致的半身不遂,或同时兼有肌肉疼痛、痿弱的病症。

痿易:肢体筋骨懈怠、痿弱无力的病症。易,通(yì音亦),肢体懈怠无力。

生阳:指五脏之病按五脏相生的次序传变,还有生机的情况。注按:五脏相生的循环次序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

死阴:指五脏之病按五脏相克的次序传变,毫无生机的情况。清·张志聪注:“五藏(脏)相克而传谓之死阴。”注按:五脏相克的循环次序为: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

肝之心:谓肝脏的病邪传到(转移到)心脏。下文“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依此类推。之,动词,到,此谓“传到”、“转移到”。

重阴:唐·王冰注:“(肺、肾)似俱为阴气,故曰重阴。”原注:“肺金肾水,虽曰子母(肺为母脏而肾为子脏)相传,而金水(肺肾)俱病,则重阴而阳绝矣。”

辟阴:谓肾脏的病邪传到脾脏。明·张介宾注:“土(脾)木制水(肾),而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为辟阴。”

死不治:《内经》中本段前有数句专言:“死阴”与“生阳”的死期,李中梓未和录,兹录以为注。其为:“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当为“已”,愈)。”

结阳:指人的阳经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清·张璐:“四支(肢)为诸阳之本,阳结则不行其阴,故留结为之支(肢)肿。”结,郁结,指气血郁结不畅。明·马莳注:“气血不疏畅也。”

结阴:清·张璐:“阴结便血者,厥阴肝血内结,不得阳气统运,渗入肠间而下,非谓阴结内塞。”

再:第二次;两次。

斜:通“邪”,指邪气、病邪。

石水:水肿病的一种,由阴盛阳虚、水气内聚所致,症见少腹肿大而坚硬如石、胁下胀痛、腹满不喘、脉沉等。

消:指消渴病。症见多饮、多食、多尿等。原注:“阳邪结于肠胃,则成三消之证:多饮而渴不止,为上消;多食而饥不止,为中消;多溲(尿)而膏浊不止,为下消。”

水:指水胀病。原注:“脾土制水,土受邪则水反侮之;肺金生水,金气病则水不能输,故寒结三阴,而水胀之证作矣。”

喉痹: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为其主症的病。明·张介宾注:“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痹者,闭也。”

“译文”

《素问·阴阳别论》中说:“属于阳明经脉的胃肠二腑、尤其是胃腑发病以后,如果导致心脾二脏也受伤发病,在男子就会进而患上难以启齿的阳痿之症,在女子则会进而患上月经失调甚至经闭之症。如果日久不愈而发生了传变,又会导致形体消瘦的“风消”或者气机逆乱、喘息上奔的“息贲”之病、成为死证而无法医治了。

太阳经脉发病以后,在上主要有畏寒、发热等症候,在下则主要有下肢浮肿及痿弱无力、逆冷、腿肚酸痛等症候。如果日久不愈而发生传变,就会使得皮肤燥涩而失去光泽,或者导致疝之病。

少阳经脉发病以后,主要有气虚、易咳、易泻等症候。如果日久不愈而发生传变,就会导滞心悸掣痛之病或饮食不入、大便不通的隔证。

阳明经脉和厥阳经脉同时发病以后,主要有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及呵欠不止等症候,病名称作“风厥”。

少阴经脉和少阳经脉同时发病以后,主要有容易腹胀和心下满闷、常常太息等症候。

太阴经脉和太阳经脉同时发病以后,就会导致半身不遂或者筋骨懈怠、痿弱无力及四肢不能举动之类的疾患。

五脏之病如果是按着五脏相克的次序传变的,就属于“死阴”之证,说明患者已没有生机了,不超过三天就会不治而死;五脏之病如果是按着五脏相生的次序传变的,则属于“生阳”之证,说明患者还有生机,不超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的具体情况,例如,肝脏的病邪转移到心脏,这是按着五脏相生的次序传变的,所以其病属于“生阳”之证。又如,心脏的病邪转移到肺脏,这是按着五脏相克的次序传变的,所以其病属于“死阴”之证。此外,肺脏的病邪转移到肾脏,这也是按着相生的次序传变的,但因肺、肾二脏属阴,所以这种病变称作“重阴”。肾脏的病邪转移到脾脏,这则是按着反“克”的次序传变的,此类情况又属反侮,其病称作“辟阴”,患者必然不治而死。

人体阳经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四肢就会浮肿;阴经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大便就会下血:阴经初次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之下,大便下血一升;阴经二次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之下,大便下血二升;阴经三次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之下,大便下血三升。如果阴经、阳经全都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当阴经邪重而阳经邪轻的时候,患者就会发生石水之病,主要症状为少腹胀大。此外,单是阳明经脉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的时候,就会导致消渴之病;单是太阳经脉受邪而郁结不畅的时候,就会导致上阻下塞的隔证;单是太阴经脉受邪而郁结不畅的时候,就会导致水胀之病;要是厥阴和少阳两经受邪而气血郁结不畅,则会导致喉痹之病。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六经内伤发病的病症、传变及部分危症的不良预后。六经与脏腑尽管密切相关,但其部位、性质、功用等却各具特点,所以许多病症可从经脉的角度去认识和进行治疗,这又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事实证明也独具良效,实应潜心体悟而掌握之。

四、“原文”

《灵枢·经脉篇》曰①:肺②,手太阴也。是动则病肺胀满③、膨膨而喘咳④、缺盆中痛⑤,甚则交两手而瞀⑥,此谓臂厥⑦。是主肺所生病者⑧,咳、上气⑨、喘渴⑩、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大肠,手阳明也。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不复。

胃,足阳明也。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衄、口、唇、项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寒,胃中寒则胀满。

脾,足太阴也。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心,手少阴也。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小肠,手太阳也。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

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衄,项、背、腰、尻、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肾,足少阴也。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三焦,手少阳也。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肝,足厥阴也。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注释”

①经脉篇:见第六章第一节注①。

②“肺”二句:二句是《内经》原文“肺手太阴之脉”的省变,目的在于作为论述肺脏与手太阴经的病变与症候的题头,二句后并略专论手太阴肺经循行的起止、路线的大段文字,仅录论病的内容,以合本章“病能”之题。注按:下文每段起首之句及其后的情况,全都如此。这也是李中梓撰成《内经知要》常用的方法,所以,《内经知要》中的段落,许多都是或大段跳过、或小有省略而编成的;同时,极少量字句也与《内经》原文不同,宜知。

③是动:谓本经受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清·张志聪注:“夫是动者,病因于外。”是,这。此指手太阴肺经。下文诸“是动”的“是”,各指其前所说之经。动,原注:“变也,变常而病也。”

④膨膨:形容胀满如鼓的样子。

⑤缺盆:颈部两侧的锁骨上窝。

⑥瞀(mào音冒):头昏眼花,视物不清。一说:原注:“瞀,麻木也。”当以此说为是。译文据此。

⑦臂厥:病名。在手臂所行经脉之气逆乱导致的病。

⑧是主肺所生病:谓本经(手太阴经)的主宰肺脏发病后所出现的症候。主,名词,主宰,主宰者。所生病,此指属肺的经脏发病后所见的症候。以下诸段中的“所生病”,依此类推。病,此指症候。

⑨上气:气逆上冲。

⑩渴:当作“喝”。西晋·皇甫谧《甲乙经》、王叔和《脉经》中均作“喝”。明·张介宾注:“渴,当作‘喝’,声粗急也。”

(nào音闹):上臂的内侧。廉:边缘,侧旁。厥:厥冷。

风寒汗出中风:这六字各家说法不一:一说:“应句读为“风寒,汗出中风”,但译义不一”,或译为“可发生畏风寒、汗出等中风症”,或译为“伤于风寒则汗自出”,原注则曰:“肺主皮毛,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一说:“风寒”二字归上句,连之即为“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意为“肩背部便会因感冒风寒而发作疼痛,出汗后被风邪侵害”;一说:应句读为“风寒汗出,中风”。注按:上述诸说各有其理,但似均有未妥。依上下文,这六字是为手太阴肺经“气盛有余”的症候,而又密切相关,故宜六字连读,或句读为“风寒汗出、中风”,意则宜为“伤于风寒(或‘遇风寒’)则汗自出,汗自出则又易伤风”。汗出,指自汗。中风,即“中于风。”,谓“伤于风邪”,亦即“伤风”。是广义的“中风”,与今所谓狭义的“中风”不同。

数(shuò音朔):频繁。欠:少。

少气不足以息:谓呼吸气短。息,呼吸。

溺(niào音尿):“尿”的异体字。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明·张介宾注:“大肠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凡大肠之或泻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主,这里是形容词,义为“所主宰的”。

(qiú音求):鼻流清涕。

衄(nǜ音女去声):鼻出血。

喉痹:见上节(第三节)注。

大指次指:从大拇指算起的第二根指头,即食指。

寒:寒颤。颤抖。不复:原注:“不易温也。”

洒洒(xiǎnxiǎn音显显):寒冷貌。振寒:寒颤。

数(shuò音朔)欠:不住地打呵欠。

恶(wù音务):厌恶;不愿意见到。

音:《内经》诸本作“声”。惕然:惊悸貌。

牖(yǒu音有):窗户。

贲响:肠鸣连续且声大。原注:“贲响者,腹如雷鸣也。”

(ɡàn音干)厥:病名,足阳明胃经气逆所致,症状即其前所述者。小腿骨。

是主血所生病者:明·张介宾注:“中焦受谷(指食物、饮食),变化而赤为血,故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主血所生病者。”

温淫:谓大热、壮热。淫,过度。

(wāi音歪):有二说:一说:指口角歪斜。一说:“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注引莫枚士《研经言》:“当为‘呙’,即‘’之省,谓口生疮,与唇胗同为疡症。”当以后说为是。

胗(zhěn音枕):唇疡。隋·杨上善注:“胗,唇疡疮。”

大腹:使腹部胀大;腹部胀大。

膺:胸口两侧乳上胸大肌处。

气街:穴位名。又称“气冲”。在少腹下方、阴毛上边两旁。

伏兔:穴位名。在大腿前外侧、膝膑上6寸处。

中指:指足中趾。指,通“趾”。

身以前:躯体的前面,即胸腹部。

消谷:谓吃饭后消化很快。

舌本:舌根。强:硬,僵直而不灵活。

噫:嗳气。

后:指大便。气:此指矢气,即屁。

衰:谓病势大减。

溏:指大便稀薄如水样。

瘕(jiǎ音假):原注:“瘕者,痢疾也。”

泄:通“泻”,泻泄,腹泻。

水闭:谓不便不通。

嗌(yì音益):咽喉。

臂厥:义见注⑦。原注:“(手少阴心)脉行臂内,故为臂厥。”

顾:回头看。此谓转动头项。

是主液所生病者:明·张介宾注:“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衍无制,是主液所生病也。”

冲头痛:指邪气上冲所引起的头痛。明·张介宾注:“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邪气上冲而为头痛。”

髀(bì音必):大腿骨。

(ɡuó音国):膝后弯曲处。

踹:通(shuàn音涮。又读zhuàn音篆),小腿肚。参见第六章第一节注。

踝厥:病名。足太阳膀胱经经气逆乱所致,症状即“踝厥”二字之前的文字所述者。

是主筋所生病者:原注:“周身之筋,唯足太阳(膀胱经)至多至大,故凡筋病,皆足太阳水亏也。”

囟(xìn音信):囟门。

尻(kān音考阴平):骶尾骨部的通称。

小指:指足小趾。指,通“趾”。

饥不欲食:明·张介宾注:“肾虽阴藏(脏),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之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虽饥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比喻面色黑而枯槁。

喝喝:象声词,形容喘息声大而急促。

(huānɡhuānɡ音荒荒):两眼昏暗、重度视物不清的样子。《玉篇·目部》:“目不明。”明·张介宾注:“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肾气内夺则目如无所见,故凡多昏黑者,必真水亏于肾也。”

心如悬若饥状:比喻心中空落慌乱。原注:“如悬若饥,心肾不交也。”悬,悬空而没有着落之处;空荡荡。

惕惕:惊恐不安的样子。

骨厥:病名。由肾经脉气上逆所致。症状为“骨厥”二字之前的文字所述者。

肠(pì音僻):痢疾的古名。

痿厥:肢体痿弱厥冷。

心主:心包(心包络)。

(dàn dàn音旦旦):动荡不宁的样子。

主脉:所主宰的血脉。

浑浑(tūn tūn音吞吞):形容听觉模糊不清、耳中有轰轰之声的样子。又明·张介宾注:“浑浑,耳聋声也。”

主气:所主宰的气。

目锐眦:外眼角。

小指次指:从小拇指算起的第二根指头。即无名指。

面微有尘:喻面色灰暗,犹如蒙着一层薄薄的尘土。

体无膏泽:谓全身皮肤枯槁、失去光泽。

阳厥:此指足少阳胆经经气逆乱所致之病。

是主骨所生病者:明·张介宾注:“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

马刀侠瘿:指生于腋下与颈部的瘰疠。生于腋下者,以其成串而长,故称“马刀’;生于颈部者,则以其挟颈而称“侠瘿”。侠,通“挟”。

振寒疟:寒颤不止的疟疾。原注:“少阳(胆经)居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之中,半表半里,故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也。”

绝骨:指外踝以上约三寸长的一段骨节。参见第六章第一节注。

丈夫:指男子。(tuí音颓)疝:以阴囊肿痛下坠为主症的病。

飧(sūn音孙)泄:完谷不化的泻泄。

狐疝:见第六章第二节注“七疝”条下的“狐疝”。

闭癃:小便不通与小便不利。闭,闭塞,指小便不通。癃,小便点滴而下,谓小便不利。

“译文”

《灵枢·经脉篇》中说:“肺脏系连于手太阴经,所以,手太阴经受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肺脏胀满如鼓、气喘咳嗽、颈前两侧的缺盆中疼痛不适等症,严重时两手又会情不自禁地交叉起来按住胸部,感到头昏眼花、视物不清。这种病,称作“臂厥”。手太阴经的主宰肺脏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咳嗽、气逆上冲、喘促有声、心情烦乱、胸部满闷、上臂内侧前缘疼痛厥冷、掌心发热等。手太阴经如果经气过盛,患者就会肩背疼痛、伤于风寒时则出现自汗,而出现自汗则又易伤于风邪,同时并见小便频繁而量小之症;如果经气虚衰,患者也会肩背疼痛寒冷,并见呼吸气短、尿色异常等症。

大肠系连于手阳明经,所以手阳明经受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大肠所主宰的津液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目中发黄、口中干燥、鼻流清涕或者出血、喉痹、肩前和上臂内侧疼痛不已、食指疼痛而不起作用。手阳明经如果经气过盛,凡是它所循行的地方就都会发热红肿;如果经气虚衰,则凡是它所循行的地方又都会发冷颤,而且不易恢复到正常体温。

胃腑系连于足阳明经,所以足阳明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患者就会全身发冷、寒颤不止、喜欢呻吟、呵欠连连、面色发黑;转为热证以后,则不愿见人见火,听到树木发出的声音就惊悸不安,心脏像要跳出来一样,特别喜欢独自一人关紧门窗呆在房中;热证严重时则精神失常,表现为不断地要去登高歌唱或者脱掉衣服狂奔乱跑,同时并见肠鸣有如雷声及腹部胀大等症。这种病,称作“厥”。胃经所主宰的血液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癫狂、疟疾、壮热自汗、鼻流清涕或常常出血、口唇生疮、颈部胀起、喉痹、腹部胀大、水肿、膝膑肿痛,沿胸部两侧向下而到双乳、到少腹下方两旁的气街穴部、到两大腿前面外侧的伏兔穴部、到两小腿外缘、直到两足足背这些足阳明经所行之处也全都疼痛不己,又两足中趾不起作用。足阳明经如果经气过盛,患者躯体的前面就会全都发热;胃腑之气如果过盛,患者的消化功能就会随之亢进而易感饥饿、小便也会随之发黄;足阳明经如果经气虚衰,患者躯体的前面则会发冷颤;胃腑如果寒重气虚,则会患上胀满之症。

脾脏系连于足太阴经,所以足太阴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舌根僵硬、食后即吐、胃脘疼痛、腹部胀大、容易嗳气等症。这些症候,每当解过大便或放过屁后就会当即减轻,病情也像真的一下衰退了一样,让人顿时感到非常畅快;此外,还有全身俱感沉重的症候。足太阴经的主宰脾脏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舌根疼痛、身体不能转动、食不下咽、心中烦乱、心下拘急作痛、大便稀薄如水、痢疾、泻泄、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卧、勉强站立则股膝之内肿痛逆冷、两足大趾不起作用等。

心脏系连于手少阴经,所以手少阴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咽干、心痛、口渴而只想饮水等症。这种病,也称作“臂厥”。手少阴经的主宰心脏发病以后出现的症候,凡有目中发黄、两胁疼痛、上臂内侧后缘疼痛逆冷、掌心热痛等。

小肠系连于手太阳经,所以手太阳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咽喉疼痛、颔部肿起、头项不能转动、肩部如被牵引、上臂内侧如同断裂等症。手太阳经所主宰的水液发病以后出现的症候,凡有耳聋、目中发黄、颊部肿起,颈部和颔部、肩部、上臂内侧、肘部及前臂外侧后缘这些手太阳经所行之处全都疼痛等。

膀胱系连于足太阳经,所以足太阳经被外邪侵害以后,人就会患上邪气上冲引起的头痛、眼珠似欲脱出、项部如被牵引、脊背疼痛、腰如折断、大腿不能弯曲、膝弯如被紧缚、小腿肚疼痛如裂等症。这种病,称作“踝厥”。足太阳经所主宰的筋脉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部和囟门及项部俱感疼痛、目中发黄、流泪、鼻流清涕或者出血,项部及其以下的背部、腰部、骶尾骨部、膝弯、小腿腿肚、脚部这些足太阳经所行之处全都疼痛、两足小指不起作用等。

肾脏系连于足少阴经,所以足少阴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患者就会出现虽然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犹如黑漆和干柴、咳唾带血、喘息急迫而声粗、刚一坐下就想起来、眼睛视物不清以至看过任何东西都跟没看一样、心中空落慌乱犹如高高悬起或饥饿难耐等症。足少阴经要是气虚,患者就会易生惊恐,心中常常惶惶不安,犹如一人将被逮捕之前那种担忧惧怕的样子。这种病,称作“骨厥”。足少阴经的主宰肾脏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口中发热、舌头干燥、咽喉红肿、气逆上冲、咽干而痛、心情烦乱、心中作痛、黄疸、痢疾、脊柱与两股内侧后缘疼痛、肢体痿弱厥冷、喜欢躺卧而懒于活动、足心发热作痛等。

心主,就是系连于手厥阴经的心包络,所以,手厥阴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出现手心发热、前臂和肘部挛缩拘急、腋部红肿等症,严重时则可见胸部和两胁如物支撑而胀满难耐、心中动荡不宁、面色红赤、目中发黄、喜笑不止等症。手厥阴经所主宰的血脉发病以后出现的症候,凡有心情烦乱、心中作痛、掌心发热等。

三焦系连于手少阳经,所以手少阳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严重的听力不清而几近耳聋、耳中轰轰作响、咽喉红肿、喉痹等症。手少阳经主宰之气发病以后出现的症候,凡有虚汗自出、外眼角痛、颊部疼痛,耳后和肩部、上臂内侧、肘部及前臂外侧这些手少阳经所行之处全都疼痛、无名指不起作用等。

胆腑系连于足少阳经,所以足少阳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口中发苦、常常太息、心胁疼痛、不能转身等症;如果严重,则见面色灰暗如蒙薄尘、全身皮肤枯槁而失去光泽、两足外侧发热等症。这种病,称作“阳厥”。足少阳经所主宰的骨骼发病以后出现的症候,凡有头痛、颔痛、外眼角痛、颈部两侧的缺盆中又肿又痛,腋下红肿、腋下和颈部俱生瘰疬、虚汗自出、寒颤不止的疟疾,胸部和两胁、两肋、两大腿骨、两膝外侧到小腿下部的绝骨、两外踝前这些足少阳经所行之处及各个关节全都疼痛、无名指不起作用等。

肝脏系连于足厥阴经,所以足厥阴经被外邪侵害而发生病变以后,人就会患上腰痛而不能俯仰、男子并见疝、女子并见少腹疼痛等病症;如果严重,则见咽喉干燥、面色如尘而丧失光泽等症。足厥阴经的主宰肝脏发病以后出现的病症,凡有胸部满闷、呕吐、气血逆乱、飧泄、狐疝、遗尿、小便不通或者不利等。

“理解应用”

本节内容,为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或受外邪、或受内邪而失常发病的不同病症。

理解应用这些内容,需注意两点:其一,本节所述病症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非全部;其二,应结合经络和藏象学说,体会并分清所述病症是属于经脉还是属于脏腑,或是属于经脏合病。在此,“是动则病”与“是主肺(或“津液”或“血”或“脾”等)这两类句子乃其关键所在。一般认为,“是动”之病,为伤于外邪或其他因素而发作于本经或牵涉本经的病症:“是主”某脏等“所生病”,为伤于内邪或其他因素而发作于本脏本经的综合病症。这一认识,对于分析复杂的病症并将其归到不同的经脉脏腑,从而确定治则治法等,都是具有实在的指导意义的。

《内经》中关于经络脏腑受邪发病的记载,除过本节所述,还有不少,兹录其要者为补。《素问·缪刺论篇》:“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猝)心痛、暴胀、胸胁支满……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热……邪客于臂掌之间(手厥阴之络),不可得屈……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衄、上齿寒……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纳)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胃上口之上)……嗌中肿、不能内(咽)唾、时不能出唾……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季肋下虚软处)、不可以仰息……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环跳部)痛、髀不可举……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皆绝,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面热者,足阳明病;鱼(手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痛时窘迫而去大便)、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无名指)之间热……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反足小指(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然(如物梗塞貌)数唾。”《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五、“原文”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①:邪气盛则实②,精气夺则虚。

“注释”

①通评虚实论:《素问》第二十八篇篇名。篇中以本节二句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纲,全面深入地论述了脏腑、经络、气血、脉象与有关病症的虚实情况,指出了要以虚实为依据来诊病、预后与进行治疗的关键之理,故名。

②“邪气盛则实”二句:明·张介宾注:“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原注:“夫邪气者,风、寒、暑、湿、燥、火。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实,指实证。虚,指虚证。

“译文”

邪气过盛造成的病,是为实证;精气亏失所致的病,是为虚证。

“理解应用”

原注:“此二语为医宗之纲领、万世之准绳。其言若浅而易明,其旨实深而难究……盛则实者,邪气方张,名为实证;三候有力,名为实脉。实者泻之,重则汗、吐、下,轻则清火、降气是也。夺则虚者,亡精失血、用力劳神,名为内夺;汗之下之、吐之清之,名为外夺。气怯神疲,名为虚证;三候无力,名为虚脉。虚者补之,轻则温补、重则热补是也。无奈尚子和(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丹溪(元代名医朱震亨人称丹溪翁)之说者,辄曰泻实;尚东垣(金代名医李杲晚年号东垣老人)、立斋(明代名医薛己号立斋)之说者,辄曰补虚:各成偏执,鲜获圆通。此皆赖病合法(合于治法)耳,岂所谓法治病乎?精于法者,止辨虚实二字而已。其中大实大虚、小实小虚、似实似虚,更贵精详。大虚者补之,宜峻宜温,缓则无功也;大实者攻之,宜急宜猛,迟则生变也。小虚者,七分补而三分攻,开其一面也;小实者,七分攻而三分补,防其不测也。至于似虚似实,举世淆讹。故曰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辨之不可不清、治之不可不审也。或攻邪而正始复,或养正而邪自除,千万法门,只图全其正气耳。嗟乎!实而误补,固必增邪,尚可解救,其祸犹;虚而误攻,真气立尽,莫可挽回,其祸至大。生死关头,良非渺小,司命者(指医生)其慎之哉!”

六、“原文”

《素问·调经论》曰①:帝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②。今寒气在外③,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④,谷气不盛⑤,上焦不行⑥、下脘不通⑦,胃气热⑧。热气熏胸中,故内热⑨。

帝曰:阳盛则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故中寒。

“注释”

①调经论:《素问》第六十二篇篇名。清·高士宗注:“经,经脉也。十二经脉,内通五脏六腑,外络三百六十五节,相并为实,相失为虚,寒热阴阳、血气虚实,随其病之所在而调之,是谓‘调经论’也。”

②分肉:指肌肉、肌腠。

③今:如果。外:指体表。

④形气衰少:合叙句,即“形衰气少”,谓身体衰败、气力衰少。

⑤谷气不盛:谓食欲减退而中气不足。谷气,饮食水谷的精气,此指由正常足量的饮食水谷化生的中气(脾胃之气)。

⑥不行:谓不能宣散、布散饮食水谷的精气。清·高士宗注:“上焦不能宣五谷味,故上焦不行。”

⑦下脘:胃下口。

⑧胃气热:谓胃的气机郁遏不畅而产生热邪。胃气,指胃的气机。

⑨内热:原注:“此言劳倦伤脾,故见证如上。若色欲所伤,真水耗竭,火无所畏,亢而刑金(伤肺),此之内热,尤为难疗。”

玄府:汗孔。

卫气:来源于饮食水谷、化生于脾胃而行于脉外的气,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功用。泄越:发散、宣散开来。

外热:原注:“阳主在上,又主在表,故阳亢则上壅而表热,此伤寒之候也。”

厥气:指寒邪所致的逆乱之气;厥乱之气。

温气:指阳气。

泣:通“涩”,特指血凝于脉而不畅。

……“涩”的异体字。

中寒:即内寒。原注:“此内伤之候也。”

“译文”

《素问·调经论》中说:黄帝问道:人体如果阳虚,就会导致外寒的病症;如果阴虚,则会导致内热的病症;如果阳盛,就会导致外热的病症;如果阴盛,则会导致内寒的病症。我不知道这些病变生成的机理,你能给我讲讲吗?

岐伯回答说:阳气产生于人体的上焦。阳气产生之后,就不断运行并在皮肤和肌腠之间发挥温养的作用。如果寒邪侵袭体表,上焦之气就会郁阻在内而不能通达于外;上焦之气郁阻在内而不能通达于外,体表就唯有滞留不去的寒邪了,所以人若阳虚,就会产生体表寒颤的外寒之病。

黄帝问道:阴虚就会导致内热之病的机理则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人生劳倦过度,就会身体衰败、气力衰少、食欲减退而中气不足,从而使得上焦虚弱而不能布散水谷的精气、下脘不通而不能转输腐熟的水谷,进而使得胃腑的气机郁遏不畅而产生热邪。这种热邪日益亢盛,就会蒸腾上升而布满胸中,从而造成内热之病。

黄帝问道:阳盛就会导致外热之病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上焦之气如因邪盛受损而不能通达于外,就会使皮肤紧密、腠理闭塞、汗孔不通、卫气不能宣散;而这样,又会使肤腠内外不能通透、邪留体表而不能祛除,所以,阳盛就会导致外热之病。

黄帝问道:阴盛就会导致内寒之病的机理则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厥乱之气向上冲逆,寒邪就会积于胸中而不能散去;厥寒之邪不能散去,阳气就会受损丧失;唯独寒邪滞留下来,血脉就会凝涩不畅;血脉凝涩不畅,经脉就不能通利无阻,脉搏则会现出洪大而涩之象。所以,阴盛就会导致内寒之病。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发病机理。

中医学“八纲辨证”理论中的“八纲”,为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而这在本节之中可谓已经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或曰表述:——“虚”、“寒”、“热”、“阴”、“阳”五字是不用说的了;“外”、“内”二字,即今之所谓表、里;而“盛”者,实也。可知,本节文字实在独具重要意义。所谓“八纲辨论”的理论,原本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这既是前人学习《内经》的又一成就,也是我们读“经”的重要着眼点。至于“八纲辨证”的体系与具体情况及注意事项,这里就不用赘言了。

七、“原文”

《灵枢·调经篇》曰①: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始受热中②,末传寒中。

“注释”

①调经篇:考《灵枢》无此篇名,唯《素问》有《调经论篇》,然而不只是《调经论篇》,连整个《内经》也没有本节所录文字,疑系李中梓将他人之注误作正文而然。详情待考。

②“始受热中”二句:谓起初发病时表现为中焦内热,日久不愈,最后就会演变为中焦内寒。原注:“始受者,病初起也,末传者,久而不愈也。初起病时,元气未虚,邪气方实,实者多热,(故为“热中”);及病之久,邪气日退,正气日虚,虚者多寒(故为“寒中”)。”受,谓受到损伤或曰受邪。热中,此指中焦内热。寒中,此指中焦内寒。

“译文”

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损伤脾胃之后所造成的病,起初表现为中焦内热。这种内热,原本就不易治愈;如果日久不愈,到最后就会演变为中焦内寒而更难去除了。

“理解应用”

饮食劳倦内伤脾胃这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内经》首先指出来的,然而直到金代大医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综合了《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并结合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大加发扬而创立“补土(脾胃)派”后,才受到了医家的广泛重视。所以,要深入细致地理解应用本节内容,务须研读李杲的《脾胃论》等经典性名著。而在此,则需从病证的虚实及患者的体质及治疗的补泻等方面体悟本节旨义并掌握运用之。所以原注才说:“实者多热……虚者多寒。”又说:“古人立法,于始受热中者,实则泻其子。夫肺金为脾土之子而实主气,气有余便是火(邪),故凡破气清火之剂,皆所以泻其子也;于末传寒中者,虚则补其母。夫少火(指心脏)为脾土之母而实主运行三焦、熟腐五谷,故凡温中益火之剂,皆所以补其母也。”

八、“原文”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①: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②、闷瞀③,此谓五实④;脉细、皮寒、泄利前后⑤、饮食不入,此谓五虚⑥。

浆粥入胃⑦,泄注止⑧,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⑨,则实者活。

“注释”

①玉机真藏论:见第四章第七节注①。

②前后:指大小便,“前”指小便,“后”指大便。

③闷瞀(mào音冒):谓头闷目暗。瞀,清·高士宗注:“目不明也。”

④五实:原注:“实者,邪气实也。心受邪则脉盛,肺受邪则皮热,脾受邪则腹胀,肾受邪则前后不通,肝受邪则闷瞀,肝脉贯膈,气逆上也。”

⑤泄利前后:即“前后泄利”,谓大小便失禁。

⑥五虚:原注:“虚者,正气虚也。心虚则脉细,肺虚则皮寒,肝虚则气少,肾虚则泄利前后,脾虚则饮食不入。五实五虚,皆死候也。”

⑦浆粥:泛指糊状的稀粥。

⑧泄注:义同上文“泄利前后”。“泄”,通“泻”,指大便失禁;注:指小便失禁。

⑨后利:大便通畅。后,指大便。

“译文”

《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说,五脏都被邪气所伤而分别表现出脉象过盛、皮肤发热、腹部胀大、二便不通、头闷目暗等症候,称作“五实”;五脏都已正气虚衰而分别表现出脉象细弱、皮肤发冷、二便失禁、饮食不入等症候,称作“五虚”。

一般来说,患者出现“五实”或“五虚”的症候,即表明其病属于死证,不过并非就没有了好转以至康复的可能。无论是治疗’五虚”之病还是治疗“五实”之病的时候,可先让患者吃些糊状的稀粥。之后,患者二便失禁的症候要是止住了,“五虚”之病就能治愈;患者要是身体发汗、大便通利,则“五实”之病就能治愈。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五实”、“五虚”的内涵和可愈患者的机转所在。“五实”和’五虚”,由于都是五脏俱病的症候表现,所以患者有无胃气,便成为预后生死和可否治疗的关键,即无胃气者将不治而死,而有胃气者将可治而愈。《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即是此意。所谓“浆粥入胃”,目的就是用以检验胃气的有无。这些理论和方法,对认识和治疗复杂的虚实之病都深具实用价值,所以一直受到历代至今的医家的重视。

九、“原文”

《素问·举痛论》曰①: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②,怒则气上③,喜则气缓④,悲则气消⑤,恐则气下⑥,寒则气收⑦,热则气泄⑧,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⑨,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⑩、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注释”

①举痛论:《素问》第三十九篇篇名。篇中首先主要详举卒(猝)痛症候,论述了望、问、切三诊在临证上的应用问题,然后论述了怒、喜、悲、恐、寒、热、惊、劳、思这九种因素使“气”生变致病的症候特点及其机理。因内容以痛症为主,故名“举痛论”。举,列举。一说:当作“卒”(通“猝”)。北宋·林亿等的《新校正》中说:“按:本篇乃黄帝问五脏卒痛之疾,疑‘举’乃‘卒’字之误也。”明代医家吴昆的注中亦从此说,并将篇名改为《卒痛论》。此说虽亦可通,似乎不必,或曰不妥。

②气:指人体的正气,或指气机。

③气上:谓正气逆乱上冲。

④缓:弛缓。谓散而不收。

⑤消:消沉、消损。谓受到损伤而衰弱无力。

⑥下:谓向下沉陷而不能上升。

⑦收:谓闭敛而不能宣发。

⑧泄:越泄散失。

⑨飧(sūn音孙)泄:完谷不化的泻泄。

⑩志达:志意畅达。

荣卫:指营气、卫气。荣,通“营”。下文“荣卫不散”句中的“荣”,同此。

心系: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脉络。《灵枢·经脉》明·张介宾注:“心当(位于)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藏(脏)之气而为之主也。”

肺布叶举:清·张志聪注:“肺藏(脏)布大而肺叶上举。”

精却:谓精气受损敛缩而不能充盈周身。一说:谓精神萎缩。亦通。却:退缩。

气还:谓体内的正气被迫返聚下焦而不能上升、不能布满周身。原注:“上焦闭则(气)失上升之路、还而下陷。夫气以上升为行,下陷则不行矣。”

气不行:清·高士宗注:“恐伤肾而上下不交,故气不行。不行者,不行于上也。”一说:北宋·林亿等《新校正》:“详‘气不行’,当作‘气下行也。’”是。下文“寒则腠理闭、气不行”中的“气不行”,《新校正》:“按《甲乙经》(谓此所谓)‘气不行’作‘营卫不行’。”可参。

炅(jiǒng音窘):热。此指热邪。

外内皆越:明·马莳注:“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汗必出于外。夫喘则内气越,汗出则外气越,故气从之而耗散也。”越,越泄散失。

存:念存,念想。

“译文”

《素问·举痛论》中说:黄帝向岐伯问道:我知道人的百病都是由于体内的正气受损失常而产生的。比如,人若大怒,体内的正气就会疾速上冲;人若大喜,体内的正气就会弛缓散失;悲伤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受损衰弱;恐惧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下沉不升;遭遇寒邪,体内的正气就会收敛内郁;遭遇热邪,体内的正气就会向外越泄;惊悸不已,体内的正气就乱而不顺;劳倦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亏耗不足;思虑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凝结不畅。上述九种不同因素造成人体正气受损失常的不同情况,各会导致什么病症、其机理又各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人在大怒的时候,体内的正气就会逆乱。体内的正气逆乱严重,就会伤肝而致吐血、伤脾而致飧泄。所以,人若大怒,体内的正气就会上逆而致病;人在大喜的时候,就会气机和顺、志意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无阻,所以,人若大喜,体内的正气就会弛缓而散失;人在悲伤的时候,心与他脏相连的心系就会拘急紧缩,肺脏就会张大,肺叶也会上举,从而使得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能布散,进而使得热气聚留中焦而化为邪气、伤害正气。所以,人若悲伤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受损衰弱;人在恐惧的时候,精气就会敛缩而不能充盈周身;精气敛缩,上焦就会闭塞;上焦闭塞,体内的正气就会被迫返聚下焦而不能布 满周身;正气被迫返聚下焦,腹部就会胀大。所以,恐惧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下沉不升;人被寒邪侵袭的时候,肤腠就会关闭,正气就会因而不能透达肌表。所以,遭遇寒邪,体内的正气就会收敛内郁;人被热邪侵袭的时候,肤腠则会大开,营卫之气就会过于通利,从而导致大汗淋漓。所以,遭遇热邪,体内的正气就会向外越泄;人在受惊的时候,心中就会慌乱无 主,神气就会无所依归,从而使得思虑无法平定而正气妄行。所以,惊悸不已,体内的正气就会乱而不顺;人在过劳的时候,就会喘息、汗出,从而使得内外之气全都越泄散失。所以,劳倦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亏耗不足;人在思虑的时候,心中就会必有念想,神气也会必有所聚。这样,又会使得正气留滞而不能运行。所以,思虑过度,体内的正气就会凝结不畅。

“理解应用”

本节所论,为人体正气被怒、喜、悲、恐、寒、热、惊、劳、思这九种不同因素所伤之下而失常发病的概要表现及其机理。

“气”在中医学中,与阴、阳二字一样,是最为复杂而灵活多变的概念之一。所以具体理解之时,务须结合上下文义及相关论述,否则就会弄错涵义而一错俱错。在本节中,“气”为人体的正气,具体是指维护人体健康的气化状态的机能,系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先天之气、脏腑百节协调健运的综合产物,又与血相对而相辅相成,所以理应慎保、慎辨,不使有差,则医者自高、患者得安。后世对“气”的内涵更发展有加,并宜参悟,兹不赘述。

至于本节所谓九种不同的伤“气”因素,可归为三类予以认识,以利于总体把握和具体应用。三类为:其一,怒、喜、悲、恐、思五者,为情志因素,属致病的内因;其二,寒、热二者,为气候因素,属致病的外因;其三,“劳”者,为行为因素,属致病的不内外因。

十、“原文”

《素问·风论》曰①:风者②,善行而数变③。腠理开则洒然寒④,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⑤,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而不能食⑥。

风气与阳明入胃⑦,循脉而上至目内眦⑧。其人肥⑨,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⑩,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营气热,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厉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同类推荐
  •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评估基本内容、中医用药护理、针灸疗法及护理、推拿护理技术、内科常见病证护理、妇科常见病证护理、儿科常见病证护理、外科常见病证护理、五官科常见病证护理。
  • 中医民间疗法

    中医民间疗法

    本书以基层医务人员及中医爱好者为服务对象,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通过系统介绍最具中医特色的民间药物疗法、经络疗法、推拿疗法以及其他疗法共40种,使大家掌握中医民间特色疗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熟练运用各种中医方法治疗临床常见不适病症,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观、治病求本观、自然观,以及追求多样性和实用性的治疗理念展现给大家。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本书介绍了新生儿小便不通、新生儿脐患、新生儿皮脂硬化症、新生儿破伤风、小儿白喉、百日咳、小儿结核病、小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脊髓灰质炎、小儿麻诊、水痘门、猩红热等内容。
  • 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本书介绍了按摩简史、特点和分类,按摩的治病机理,按摩的基本治则和治法,分别讲解了头颈、胸背部、关节脱位等70种病症的按摩治疗等。
  • 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西医结合治病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资料丰富翔实,系统地阐述疾病的中医病因、病理,及其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和常用治法方药。对各种常见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概况作了精要介绍。本书体现了现代中医学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医药的治疗特点,又适当介绍了现代医学有关的诊疗知识,使读者在宏观、微观两方面对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中医的诊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内容编排恰当,理论阐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对患者及其家属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既具专业性,也具科普性,有较广泛的实用价值。
热门推荐
  • 刀荒至尊

    刀荒至尊

    手握黑色大刀,我便是刀,刀便是我,我刀所指之处,一切皆化荒无,盘古开天,宇宙混沌,天地荒无,悟刀十年,领悟荒无,悟出荒之道,成就绝世刀法,后人唤为刀荒,一位异世的穷屌丝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到修仙世界,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没有逆天的先天天赋,以自身坚毅大无畏的精神踏上不凡的修仙之路,成就仙道传奇
  • 帝吟弑天

    帝吟弑天

    我若为帝,定要天地变色,万物臣服我若为帝,那便除我之外,皆为蝼蚁
  • 野樱桃树下的背叛

    野樱桃树下的背叛

    《野樱桃树下的背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前,伊格的女友玛丽安在树林里被人杀害,她的脖子上缠绕着一条伊格的领带。由于警方拿不出确凿的证据,伊格被无罪释放。伊格始终无法忘记玛丽安的悲惨遭遇,整日沉溺于酒精之中麻痹自己。一年后,从一次宿醉中醒来的伊格发现自己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听到身边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野心,知晓每个人心中最黑暗的秘密。无意中,他得知杀害玛丽亚的竟然可能是他至亲的哥哥以及他最好的朋友。
  • 虚幻梦境:你太冷了

    虚幻梦境:你太冷了

    男朋友和好朋友背叛自己?我会报仇。可是我究竟是谁?妈妈说我回到自己的身体。师傅说我是天选定的孩子,背负着一个世界所有的性命,不能动情。已经被伤一次怎么可能会再动情了?但是,错了,一切都错了。。。
  • 星际记忆

    星际记忆

    科技发达的26世纪,一位被曾经天才教授收养的外星孤儿,一位时空文明的人工智能少女,,一段两人穿越宇宙的传奇经历!黑洞,河外星系,外星人,虫洞;超光速,反重力,永生计划,原子分解转移,时光机,一个个敏感词成为现实,看艾柯的星际记忆,带你玩儿转星际未来!!作者幻想,你可以当真,这也可能实现!
  • 将的王

    将的王

    一人一妖,一王一将,你守我百年,我守你江山。猫妖渊兮遇人间帝王,甘为其为人臣,何为爱,能相守便是。
  • 最强近战修士

    最强近战修士

    当人类灵魂上的道德枷锁崩碎,人类将何去何从?十字路口,是向右还是向左?向右是地狱,向左亦是地狱。【叶城生性懒惰,起个床都要耗费三十多分钟。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却碰上一个素有“铁血娘子”之称的娘。于是事情的发展,与他所幻想的截然不同。】有一种爱,叫‘娘是为了你好。’
  • 最后一束月光

    最后一束月光

    十年前她们的舅舅因为想要得到雷氏和白氏两个跨国公司不惜杀害她们的父母亲,却放过了她们。也是因为舅舅的放过,她们遇到了黑道女王成了她的妹妹,又成为了各个国家的皇室公主,去彼岸森林训练了十年。成为了世界排名一二的杀手,又成了世界黑道排名第一大帮血泪帮的帮主。她们要复仇,要她们的舅舅活的生不如死,让他尝尝那种失去亲人的滋味,却在复仇的路上遇见了他们。是福还是祸?他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舅舅接招吧!
  • 煌煌大衍

    煌煌大衍

    大衍世界遭遇前所未有的未知大恐怖,邪门巨枭张煌,仿造上古神器瞒天戒。费尽千年功力,倒退无数境界,损伤灵魂本源,最后得以一丝魂魄保存生机,醒来之后却发现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 萌妻到手

    萌妻到手

    两人因父母为他们定了婚事,被迫结婚,随后两人慢慢的日久后便有了情,快乐了生活在一起,生了个活宝,先付款了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