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于西晋王朝后,接着又陷入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主要贯穿在《清商乐》发展脉络和“女乐”舞蹈活动线索之中。这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无不体现着这一特定时期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
宫廷舞蹈《清商乐》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的总称。《清商乐》最早是曹魏时期统治阶层喜爱的女乐歌舞,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乐舞。当时设置女乐机构“清商署”,专门负责管理编排这类乐舞。曹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都曾经写过清商曲辞。《清商乐》包括乐曲、歌曲和舞曲。西晋灭吴,统一三国后,仍保留了清商署女乐机构。西晋武帝十分喜欢《清商乐》,因此,《清商乐》在宫廷中一直发展着。东晋政权南迁,《清商乐》随之传到了江南地区。江南长江流域地区的民间歌舞“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与《清商乐》相互融合,使《清商乐》和江南地方民间歌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江南民间歌舞丰富了《清商乐》内容,《清商乐》既包括原来的中原旧曲及汉魏杂舞,又新添了“江南新声”等。
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后,南进到淮汉地区,得到中原旧曲和江南“吴歌”“西曲”等,于是,北朝也有了《清商乐》。《清商乐》是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被统治阶级所维持蓄养。伴随曹魏时期经晋代,直至南北朝,在这一分裂割据和相对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清商乐》代代流传。直至唐代,还仍然是保留节目。
《清商乐》的特色
《清商乐》的表演,布景和服饰方面都十分奢华。舞人穿轻罗雾褉般的舞衣,长宽舞袖,身佩玉缨瑶珰,脚踏珠靴,腰系翠带,舞尽艳姿,容似娥婉。舞袖技巧和轻盈步态以及眉目神情的运用,成为其特征。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还有《前溪舞》;表现“鸿门宴”内容的舞蹈《公莫舞》;以及“昭君出塞”内容的《明君舞》;以鸟羽为道具的舞蹈《翳乐》;执道具的舞蹈《拂舞》;另外《清商乐》还包含了一些前代留下来的舞蹈,如《巾舞》、《舞》、《铎舞》、《巴渝舞》、《白鸠舞》、《神弦歌》、《白纻舞》等等,《白纻舞》最为出名,曾获得当时很多文人的诗文赞颂。
魏晋时期女乐盛况
魏晋以来,统治阶级依仗权势,纵情享乐之风炽盛不衰。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的产物“女乐”歌舞,由此大盛。在这一阶段,曹魏时期的“铜雀伎”歌舞,就是典型例子。曹操生前十分喜爱歌舞,筑铜雀台,集歌舞艺人于铜雀台上表演。曹操死前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每月十五在陵墓前为他表演“铜雀伎”歌舞。晋武帝时,荆州刺史石崇,家中养女数千人。石崇令其家伎佩金戴玉,互相挽着衣袖绕堂上楹柱而舞,昼夜不断,连绵相接,称为《恒舞》。石崇家有舞伎绿珠,是当时著名舞人,擅长表演《明君舞》。另外贵族高阳王元雍也热爱舞蹈,“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高阳王元雍家有美姬,能歌善舞,一个擅长《渌水歌》,一个善舞《火凤凰》。
汉魏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迁徙流动,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民族间的乐舞文化交流频繁。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胡乐”“胡舞”不断传入中原。曹魏时,“胡舞”已经渗透在汉族生活中,大才子曹植就会跳胡舞。北周武帝娶突厥人阿史那为皇后,《康国乐》随之传入中原地区,还带来了后世风靡一时的“胡旋舞”。
延伸阅读
绿珠
绿珠(?~300年),今广西博白县双凤镇绿罗村人。为中国晋代十大美女之一。她美丽端庄,能歌善舞会诗,以跳“昭君舞”最为出色。
西晋太康年间,石崇为交趾采访使,途经博白地,看到绿珠的美貌,内心十分羡慕,便用三明珠聘她为,并在皇都洛阳建造金谷园,内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以慰她思乡之愁。赵王司马伦专权,党羽孙秀垂涎绿珠姿色,便派人向石崇索取,遭到了石崇拒绝。后来孙秀在赵王司马伦面前陷害石崇,并领兵围金谷园,准备强夺绿珠,她遂坠楼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