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祗婆创立了宫调理论,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次巨大进步,它不仅为音乐调定了规范,而且对后来宋词、元曲乃至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生平
苏祗婆生于龟兹(今库车),他的父亲是西域著名的音乐家。苏祗婆从小就跟随父亲学艺,因擅长弹琵琶而闻名于乡里;后来他奉召进入西突厥汗廷,为其演奏音乐。北周天和三年(567年),西突厥公主阿史那氏远嫁北周,苏祗婆随她到了中原地区。
北周灭亡以后,苏祗婆流落到了民间,靠卖艺为生。他辗转各地,在民间招收了很多的徒弟,向他们传授技艺,郑译便是其中的一位。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命令音律学家郑译创制新的音乐。当时,郑译和朝廷的乐工们研究了几个方案,都难以使文帝满意。后来,他向苏祗婆求教,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收徒授艺
隋文帝立国之后,定音律,但是当时宫廷的音乐家们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音乐家郑译寿命主持此时,为此苦闷不已。当时都城长安的西市,有很多西域胡人开设的酒店,胡姬压酒,胡乐当筵,风靡一时。酒店中侍酒的胡姬常用她们婉转的歌喉、优美舞姿招徕客人。一天傍晚,郑译徘徊在街市上,苦苦思索改革乐制的办法。忽然一阵动人的琴声吸引了他,他走进一家西域酒店,只见一位高鼻深目、相貌堂堂的西域乐师在演奏琵琶。只听琴声和谐,七声音阶掌握得非常纯熟。郑译连忙向旁边的人打听这位乐师的姓名,才知道他就是杰出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他十分高兴,当即向苏祗婆求教,苏祗婆要郑氏拜师才肯教,郑译当即下拜,苏祗婆也倾囊相授,使郑译成为当时的大师。
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苏祗婆带来的西域乐舞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龟兹乐有七个音阶,演奏的乐器有十八种之多,包括五弦、昆琶、笛、竖箜篌、笙、箫等。它的音乐结构包括唱歌的曲调、伴舞的乐曲和乐队演奏的曲牌三部分;演出时,歌、舞、曲并举,场面欢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尤其是舞蹈,伴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表演者通常手舞足蹈,摇头扭腰,再加上表演者丰富的表情,往往令观赏者倾倒。
郑译不但是一位音律学家,还是一位乐器制作专家,他曾经向周宣帝献过一套笙:共十二只笙,每只笙十六簧。郑译与苏祗婆结识之后,对“五旦七声”理论十分感兴趣,便和苏祗婆共同研究,以吹笙的高音来与琵琶在转调中的音高一一核对,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终于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对我国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延伸阅读
琴曲的名字
琴曲的名字一般叫做某某畅、或者某某引、某某弄和某某操。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五曲:一为鹿鸣、二为伐檀、三为虞、四为鹊巢、五为白驹。九引分别是:烈女引、伯引、贞女引、思归引、霹
引、走马引、
引、琴引、楚引。十二操则是:将归操、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山操、履霜操、朝飞操、别鹤操、残形操、水仙操和襄陵操。据说兰操是孔子在卫国时所作,山操是周太王所作,实际上这些曲子的作者仅为托名,况且大多散失,仅剩下美丽的名字令我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