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画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画家生平
郑燮(1693~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时期考中秀才、雍正时期中举人、乾隆时期中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郑板桥3岁时丧母,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少年时在江苏仪征读书,20岁学填词,26岁设塾教学,业余研究诗文书画。他生活十分清苦,以卖画为生。他40岁才中举人,四年后考取进士,先后当了山东范县、潍县知县。12年的官场生涯,使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也遭到了豪强劣绅的排斥,最终辞官。
写诗驱逐小偷
相传,郑板桥辞官后,家中非常清贫,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小偷来光顾。他想:如果高声呼喊的话,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应对,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便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心里一惊。继而又听到:“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跳墙而出。刚想要跳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于是便小心翼翼地避开,脚刚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怪癖
郑板桥辞官后,无官一身轻,到扬州卖字画维生,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附风的雅的暴发户,如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於此,但笑而听之。”
艺术特色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绘画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
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延伸阅读
郑板桥画扇
相传,郑板桥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