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赵福海先生“相识”纯属偶然。前不久,我有幸加入“汉语姿态”QQ群,无意与赵福海“相逢”。看了他的博客,我们就成为QQ好友。我们简短地聊了几句,言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我主动索要他的新著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我当时是习惯使然、顺便说出口的。没想到十天后,我果真收到邮递员送来的包裹领取单。由此可见,福海先生不仅是豪爽大方的作家,而且是平易近人的好兄长。
赵福海是个多栖作家,出过诗集、长篇小说、小说集、文学评论集、长篇报告文学,而且还与人合著过散文集。看了福海先生的创作简历,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福海先生小小说的语言优美,在结构设置方面独具匠心,氛围营造与场景烘托相辅相成,其作品既弘扬时代主旋律,也针砭时弊、鞭挞假丑恶,抒发了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爱恨交织的情感,他的情结永远系在生他养他的那片故土。读完福海先生的小说集,我认为他的小小说结构精巧,情感真切,意境优美,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其小说漫溢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示了福海先生作为报告文学家应有的秉性与情怀。
首先是构思精巧。《金点子》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力作,它揭露了机关干部务虚不务实、善于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主人公萧何大学毕业、踌躇满志,被分配到局办公室上班,顶头上司是本家叔叔。萧何本以为跟着叔叔主任学些“金点子”(实际本领),哪知道三年来什么也没学会,只学会“四陪”:“陪朋友用餐、朋友喝酒,陪朋友进风景名胜区,陪朋友进歌舞厅”。有一次市局来检查,在萧主任的安排下,萧何与分管局长陪同检查组一行吃好喝好玩好,马上得到市里通报表彰。虽然真抓实干少,局里却“年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单位”。萧何不再踌躇满志,身上不再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走路也不再精神抖擞,他焦急、烦躁、愤怒、无奈,将叔叔的这个“金点子”反映到市纪委,让萧主任吃不了兜着走。整篇小说构思新颖别致,结尾巧妙,具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其次是情感真切。著名评论家阎纲说过,“文学,情学也。”小小说当然也不例外。福海先生在小小说创作中也比较注重情感的渲染与张扬。福海在情感方面表现突出的小小说有《父母的爱情》《那天,雪花飘》《不能过那条河》《雨打芭蕉》《刘嫂》等。上面提及的最后三篇是写留守或寡居农妇的,福海先生把这类人群的情感困惑写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让人感同身受,达到了凄美的艺术效果,产生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力。由此可见,福海先生对农家生活知根知底、了然于心。
再次是意境优美。福海的小小说通过氛围营造与场景烘托,运用诗意浪漫、情景交融的语境,让读者不知不觉间沉醉于他编织的温馨美好的意境中,愉悦身心,遐思联翩。具有这种艺术特征的小小说大多涉及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这些小小说思想积极健康明朗,紧扣时代的脉搏,弘扬着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代表作有《二虎进山》《俺家大嫂》《春夜》《村长夫人》等。
第四是发掘了人情美与人性美。福海小小说不仅意境优美,而且着意于人情美人性美的挖掘。在这些作品中,集中体现了福海先生对纯洁心灵与高尚情怀的追求。这类典型作品有《不能过那条河》《那月亮那星星》《雨打芭蕉》《花椒》等篇章。《那月亮那星星》开篇通过夫妻间的信任入手,写一个女人跟踪自己的男人与另外一个女人“幽会”,读来扣人心弦,最后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这对孤男寡女并不是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原来是合伙照料体弱多病的李老汉,结尾意境优美、情景交融,颇有沈从文小说“人情美人性美”的余韵。
当然,福海先生并非一味地唱赞歌、只懂得温柔浪漫诗意,社会上种种丑陋黑暗的现象在他笔下也时有呈现。在这些揭露社会负面现象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福海先生犀利冷峻、阳刚粗犷的一面。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正是有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福海先生才不断有讴歌时代弄潮儿的小说面世。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福海先生嫉恶如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用他或犀利冷峭或幽默诙谐或轻快俏皮的笔触,迎头痛击了这个社会的假丑恶。《狗死了》《晃动的纸币》《支局长头疼病犯了》《烟盒上的副乡长》《花椒》等五篇小说便是五幅批判现实主义的精彩画卷。《花椒》的主题关乎亲情乡情。《花椒》主人公花椒是农家妇女,花椒为人冷漠无情:她不顾丈夫是独子,一结婚就闹分家,从此,公爹公婆不再跟她往来;娘家哥上门为侄女借打工的盘缠,她竟也一毛不拔(这样的情形十分罕见,是艺术夸张),花椒的哥十多年来没有再上她家的门;左邻右舍来她家借东西,一块布衫片也借不出。这样一个不讲亲情乡情的农妇,精打细算过着富裕的小家生活,住上了洋房,儿子也上了大学,自己却因病住进了省城大医院。本来这时候大家完全可以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可是,公爹公婆、娘家哥嫂和左邻右舍却不计前嫌,不约而同地拿了礼品前来病房看望她,“泪水突然模糊了她的眼睛”。这个结尾营造了悲喜交集的意境,同时给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以敲响警钟:人啊,为何非要等到生病或临终前才明白亲情人情的美好与可贵呢?一个人活着,就是为了要享受人间的欢乐,人活着就是要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并回报生活。这是《花椒》给我的启示。
合上这部小说集,慷慨豪爽的俺家大嫂、泼辣大方的村长夫人、薄情寡义的花椒、投机取巧的萧主任、因玩麻将断送孩子性命和婚姻的“社会媳妇”,还有作风腐败的支局长……这些血肉丰满、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福海先生写小小说非常注重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在我看来,在结构的酝酿与设置上,福海先生是花了狠功夫,下了大力气的。也就是说,福海先生在小小说的技巧(即外在因素)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从而忽略了内在意蕴的深层挖掘;福海先生的小小说大多比较巧妙,但达到“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境界的还不多;福海先生的小小说“人为”痕迹比较明显,还没有达到“情节发展贴着人物走”的境地。好在,福海先生在“看似平实无华,实则意蕴深长”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审美追求,福海先生饱满的笔触始终凝聚在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故土,因为那里有他念念不忘牵肠挂肚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