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均先生的散文用诗意盎然的灵动叙事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博大的哲学意蕴,其行文叙事透露出粗犷雄奇的大家风骨,其对古典田园风光的怀恋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动人心弦,其对历史的追溯矫正,体现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情结,其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文思贯穿全文,语言力透纸背,颇具文学张力,形成了一种淡定静美、舒缓从容的鲜明文风,蔚为大观,俨如大家风范。
关键词:诗意空灵 哲思深厚 粗犷雄奇 蔚为大观 士大夫情结
散文是作家的自传。张灵均的散文也不例外。灵均先生小时候阳刚坚强,因为偷过玉米被村里逮着,罚款44元钱;1980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张灵均家精心护养的几棵树被村里悉数没收,兄弟俩还指望娶媳妇时打制柜子呢,两人竟然吃了熊心豹子胆,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将邻村一颗大树锯倒、据为己有,至今“想起这件事,兄弟俩毛骨悚然。”这种心理障碍至今尚未痊愈。当然,灵均先生更多的是温和敦厚:对逞强“争宠”的弟弟,他谦让大度;对母亲,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帮母亲在灶台递柴火、看护自家树木。因为温顺的性情,灵均嘴馋时尽享母亲的优待“政策”:母亲殷勤带“我”串门,谎称自己喝过茶,与女主人谈笑自如、“拉拢”关系,以便“我”痛痛快快地喝清香可口的姜盐豆子芝麻茶。
读了灵均先生共约七万字的七篇长散文,我认为,灵均先生的散文用诗意盎然的灵动叙事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深沉博大的哲学意蕴,其行文叙事透露出粗犷雄奇的大家风骨,其对古典田园风光的怀恋和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动人心弦,其对历史的追溯矫正,体现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情结,其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文思贯穿全文,语言力透纸背,颇具文学张力,形成了一种淡定静美、舒缓从容的鲜明文风,蔚为大观,俨如大家风范。
一、诗意盎然的空灵叙事
表现在儿童视角产生的童真童趣,诗意灵动的形象思维使得散文生动传神,颇具生命质感,比喻、拟人、联想、想象、设问等手法的运用,多种意象的组合交叠,为他的散文注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不可阻遏的艺术魅力。长散文《农历者》记叙了儿时伙伴毛坨伢触电死亡,遭到当成猪一样埋葬的悲惨下场,就是“运用儿童视角”的最好例证,本文开篇提到的作者偷玉米、偷树、灭诱蛾灯的糗事,在灶台下吃烤红薯、跟随母亲串门喝姜盐豆子芝麻茶等温暖场景均是灵均散文童真童趣的见证。
请看灵均如何用诗意灵动的语言写洞庭水的:
“渔船泊在水湄,一层薄雪覆盖,宁静而单纯。把古典的影像映在水面,让神仙都有三分眷恋,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也多想深入这里去追寻上古的歌谣。就像走在《诗经》的岸边,盈盈曲水之间,那个穿粗布罗裙的民间女子款款而来,我对着这片草地歌咏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穿越几千年的情爱故事在我耳际缠绕不绝。我像流连诗经一样流连这块土地。那几只被我惊飞的白色鸥鸟,落在不远处兀立的岩石上。它们已经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而是这块水域的主人了。浅渚上,青愣愣的芦苇倒映在水中,把这岸边的一泓浅水染绿了。几朵白云浸在水面,越漂越深,湿淋淋的,从我的指缝里漏下来,也没捞上一朵白云。这些白云成了小鱼嬉戏的物象。我虽然成不了摇曳尾鰭的鱼儿,但我可以取出钓竿,去钓一份千年的悠游自在。那青空过往的鸟儿,是不来咬钩的。倒是那凉爽爽的湖风,像小狐狸一样往我的怀里钻。不时,有白云飘飘而过,也有一朵不动的云朵,像古典丫环一样为我撑起一把没有柄扶的云伞。”
颇富质感的语言,纷繁意象的组合,使灵均先生的散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从而营造了曼妙隽永的意蕴。
二、深沉厚重的哲学意蕴
张灵均的散文带着鲜明的文化散文痕迹,因其对生活与人生、世界与宇宙的思索体悟,具有深沉博大的意蕴。灵均散文往往以一件事、个人或一段场景为起点,视点逐步广泛发散,贯穿其间的是汪洋恣肆的哲学思考,因而具有一种强劲的语言穿透力与洞察力,灵均散文最有价值的地方也许就在这里吧。而我认为,它完全得益于灵均长期不懈的哲学积淀和士大夫的人文关照情怀。譬如在《农历者》中,作者这样表达自己生命与世界的体悟:“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可这个世界却能改变你。”“人生身不由己的事太多,是自己预料不及的。”一以贯之的思索况味,使得灵均散文具备了深沉厚重的生命质地,这是灵均散文审美特质之一,也是造就其散文大家气象的基本元素之一。
三、粗犷雄奇的大家风骨
灵均散文大多篇幅较长,短则数千字,长达两三万字,行文酣畅淋漓,有浪遏飞舟的强劲势头,粗犷豪放而又雄奇内敛,俨然大家风范。读他的《洞庭之上》,我被其大气磅礴的气势和雄伟奇幻的意象所折服,灵均的散文已经练就了一种淡定静美、舒缓从容的语言风格,初步具备大家的气魄和风范。那种一气贯通的雄奇壮美的风骨,还有那种苍茫辽阔的景象,让人不觉间耳目一新,如沐春风,怦然心动,百读不厌。
四、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情结
通过山水行吟或人物叙事,灵均的散文充满对乡土风情的眷恋,对现代文明的清醒反思,以及对历史的追溯与竭力还原,体现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情结。
在《一个村庄的气场》中,灵均对历史进行了追溯与反思,体现了一种人文关照情怀。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肯定了张谷英的风水文化,“不得不对先人的前瞻性心悦诚服,却能对堪舆学的东西表示完全意义上的认同,但我还不至于对风水强烈反感。因为还有许多民间智慧的东西不被我们认识,尽管有的甚至是从科学上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也只能容以后有了兴趣去慢慢觉悟。”紧接着,灵均表达自己对传统乡土风情的眷恋与现代文明的困惑:
“也许,安居乐业,人丁兴旺,才是张谷英最现实、最淳朴的期望。
已经开始骚动不安的古村,成为我心中最大的忧虑。
固守贫穷落后不是人类的进步,而一旦介入了进步的东西,又不加节制,结局是可想而知……
我知道,想象力往往是人们置身于生存苦难之中的精神支柱。
它给人的心灵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人们用自己的想象来抚慰自己。”
灵均出生在汩罗江尾一个农场(即屈原投江所在地),父亲是考古学家,屈原研究专家,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灵均对悲情的屈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洞庭之上》中对屈原因为楚都沦陷报国无门而悲愤投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了深刻反思与客观矫正,灵均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为什么只有屈原一个人爱国,为什么就没有其他人追随而亡……屈原也太没有号召力了。”经过一番考证与分析,灵均对“屈原是受朝廷派遣前来湖湘古罗子国一带,组织民众抗秦,遭到当地人强烈反对,被活活气死”的学界说法表示赞同,灵均的辨证观点很确凿:
“因为屈原要在这一带组织抗秦的军队,从常理上推断是很难的。既然古罗子国是被你楚国灭亡的,虽然他们一代又一代人无力去反抗楚国的统治,而当楚国岌岌可危的时候,你让他们来充当救楚的‘炮灰’,去打击秦国恐怕于情理不合。尽管罗子国灭亡了这么多年,可亡国之恨烙入了罗子国子民的血脉里去了,即使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会慢慢淡化,也不至于彻底遗忘吧?何况老百姓只是过日子,图个安稳,至于谁来统治江山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谁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些,就拥护谁,发自内心山呼万岁。而让他们过日子的权力都剥夺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的。”进而得出总结:“楚国由盛到衰,走向亡国自有它历史原因,又岂是一个屈大夫能力挽狂澜的。纵然屈原还抱着幻想,来到湖湘一带组织抗秦队伍,注定是要失败的。假定屈原听到了郢都被秦军攻破,他若真能在这一带组织一支湘军,至少还可以抵抗吧,说不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民间关于屈原抑郁而死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考证与还原,表现了灵均作为学者型作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勇于担当的襟怀。
五、神秘诡异的人物和场景
陶黑鬼和王彪的离奇之死,通神巫佛道的“活菩萨”(她比刘道士还厉害,找到傻蛋的病源:老倌的儿子傻蛋撞见了丧车,回来没有洗澡,经过洗涮、撒硫磺粉、沐浴、举行拜谢大礼,运用神巫之道治好了傻蛋的病),会“装神弄鬼、隐忍沉郁的苏姨”,阴天打铁的铁匠“毛贵珍”,风流成性的支书彭正东,“我”为做牛轭,月夜在树林莫名其妙地迷路、战胜了嘈路鬼、过了生死关,以及道场、惊尸、喊魂、堪舆的展示,……通过这些人物或场景的刻画与描绘,见出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科学之外的事物的困惑与好奇。
纵观灵均山水人物散文,其汪洋恣肆的气势、渺远深邃的忧思,诗意空灵的笔致,力拔山兮的气概,淡定静美、舒缓从容的格调,丰富多彩的人文底蕴,使得其散文逐步具备蔚为大观的大家气象,他的行文有些像张承志的粗犷豪放。灵均散文粗犷放纵,有新散文的清晰迹象,少有精雕细刻之作,他的某些散文拟人化叙事呈现不可遏止之势,有拖沓臃肿之嫌,其实他的散文语言还可以更凝练,题旨可以更集中,节奏还可以更紧凑,尚有发展潜力。
令人钦佩的是,张灵均先生尽管取得了骄人的散文创作成就,却仍秉持着严谨清醒的写作理念:“没有深刻体验和独到感受,一般不轻易动笔”“写字吧,不可以马虎,但允许自己写少一点,再少一点,何况我也没有发表欲,发稿子对我从来都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我还在坚守内心的一份干净。”
由是观之,我坚信灵均的散文还可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原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四期)
§§第二辑 命运浮沉雨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