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西安问题,1月9日,蒋介石派东北籍人士王化一、吴瀚焘携他和张学良的亲笔信到西安。王、吴当天下午到西安后,即向杨虎城等递交了相关信件,并传达了张的口信。
1月10日晨,杨虎城再次接见王化一、吴瀚焘,对王、吴说:“我不同意张副司令亲自送蒋,自投罗网,但抗日救国的主张,我和张副司令始终是一致的。遵照张副司令意见,停止军事行动。关于张副司令恢复自由,军队改编、待遇、善后诸问题,须双方协商,然后决定。”
10日下午,西安方面与洛阳方面取得联系,前方军事行动停止。11日,祝绍周带着陕甘善后的甲、乙两个方案来到西安。
12日,杨虎城、王以哲、周恩来等人研究南京方面的甲、乙两案及蒋介石10日来信。来信再次说张学良不能回陕。研究后认为,当前的首要问题是争取张学良迅速返回西安;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杨、王、周决定派原十七路军驻南京代表李志刚和东北军代表鲍文樾、“西北剿总”办公厅主任米春霖赴南京进行谈判。
杨虎城对李志刚说:“自从张汉卿送蒋走后,已经半个多月了,在这期间,一切发展都出乎我们的意料。张汉卿原说三五天可以回来,现在不但没有回来,而且遥遥无期。张汉卿不回来,我们的事情很难办。首先是团结问题。东北军内部本来就不够团结,他们与我们之间也不是没有问题。张汉卿能回来,东北军内部有中心,就不会出大问题,东北军与我们的合作也就比较容易。能团结,就有力量。张汉卿不回来,整个团结成问题,我个人实在撑持不了这个局面。所以你这次到南京,第一个问题就是向蒋要求务必让张早日回来,以便进行一切善后工作。不过我以上讲的这些情形,是不能对外讲的,对外讲就是坚决要求张回来,扣张是毫无道理的,讲得愈简单愈有力愈好。第二个问题是要质问蒋:顾祝同统率几十万中央军向潼关以西分路拥进,这是要干什么?是不是还要打内战?谈到这个问题时,态度要强硬一些。可以明白告诉他们,因为蒋不履行诺言,扣留张汉卿不让回来,西安方面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都群情激愤,团结一致,要同中央拼命。特别是红军也坚决表示与东北军、十七路军采取一致行动。当然,蒋如果真能实行他的诺言,我们一定听他的命令,到那时无论怎样调动军队都可以。现在蒋对自己的诺言既毫无表示,又扣留张汉卿不放,在这种情形下,派几个师开向西安来,我是坚决反对的。第三个问题是要设法看一看蒋和南京方面在政策上有无转变,是否有结束内战和准备抗日的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假如经过西安事变,蒋能够把过去先安内然后攘外的错误政策改正过来,那么我们个人就是牺牲了也值得;如果蒋的错误政策仍然继续坚持不改,那么我们这一切就都算白干了。”
李志刚和鲍文樾16日抵南京,17日由南京飞杭州,转乘汽车去奉化。他们一到,蒋立即接见。见面时,蒋因西安事变时腰部受伤,正穿着钢架背心躺在床上接受医生治疗。
李、鲍向蒋转达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全体将士希望张学良能早日回西安的强烈请求。蒋说:“我的腰痛,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国家的问题,是纪律的问题。张汉卿来京以后,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读书少、修养差。他现在再三表示要跟着我学修养,跟着我读书。他自己不愿意回去,你们也不要强迫他回去。”谈到派中央军大举向西安进军的问题时,蒋强调西安方面在军事上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必须在南京提出的甲、乙两案中择一执行,否则自己是不能容忍的。说到这里,蒋声色俱厉。
当天下午,蒋介石单独召见了李志刚。蒋问李:“你可以讲一讲,他们究竟打算怎样办?”李按照杨虎城的交代讲道:“自从委员长回来以后,答应的问题还没有兑现,又把张先生留住不让回去,并且大量中央军开进潼关,西安方面群情愤激,东北军、十七路军双方团结一致,张先生若不能回去,他们要打仗。”蒋听到这里,由床上翻起身来说:“他们要打仗,要打就打,我还怕他们?我早就准备好了,因为怕糜烂地方,所以未进击。要打的话,我在几天内就可以消灭他们。”李说:“现在陕北和甘宁边区的红军也正向关中开进,打起仗来,恐怕不好。”蒋听了这话,并不正面答复,却转缓语气说:“我并不要打仗,你要告诉虎城,虎城与十七路军是有革命历史的,不能与东北军相提并论。今后东北军即归虎城指挥,陕西省主席即由虎城的部下充任。你回去告诉虎城,只要听我的命令,我答应的话都可以实现。我要亲自写一封信给虎城。”
李志刚等1月20日回到西安,带回了蒋介石和张学良写给杨虎城的信,以及经蒋介石修订的解决陕事方案。
杨虎城在李志刚等到西安后,立即召开了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军政人员会议,由李志刚报告见蒋的情况,当众公开宣读了蒋介石给杨虎城的亲笔信(因李志刚在奉化被蒋单独召见,又带回蒋致杨的亲笔信。杨为表示自己的坦荡,为促进两军团结,故即开会、当众读信)。与会者听完蒋的信,群情激愤,“都纷纷地骂蒋介石背信弃义,说他是想分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众人表示“我们决不上他的当”。会议无果而散。会后,杨虎城留下李志刚单独又谈了很久,详细了解了李见蒋的过程。杨当时分析,蒋是用两手在对付西安方面。“一手用军事压迫,一手用政治分化,首先要分化东北军与十七路军的关系,问题很严重”。杨忧心忡忡,“我现在真是不知怎样才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要看看南京的路线改不改,是否我们真的就白闹了一场。所以你准备再去南京一趟,多找几个人谈谈。明天我们对这个问题再好好研究一下。”
第二天,1月21日杨虎城又召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军政负责人会议,周恩来也应邀参加。会议决定再派李志刚携杨虎城的信飞奉化,向蒋介石表示接受甲案,但同时要求:(一)中央军暂退华县,待西安方面军队移定后再行动。(二)潼宝线上,中央军不多驻兵。(三)东北军留一部在咸阳到兰州的公路上,留一部在西安。(四)第十七路军留一师在西安。(五)给不允回陕的张学良以名义。(六)在三中全会未决定国策之前,由杨虎城接济红军。
会议后,杨虎城即派李志刚携带他给蒋介石的复信,于当日第二次去南京。杨虎城给蒋的信中这样写道:“前示甲案应当接受。惟西北情形已趋复杂,执行甲案事,各方实际上之困难仍属不少。凡此情况,谅蒙洞察。谨再派李志刚趋前晋谒,陈述一切,务恳钧座对于此间实际各问题详加训示,俾便遵行。”
在答复蒋介石的同时,杨虎城将西安方面的新意见及时通知了各地方势力人物。他致电张学良派驻桂林联络代表赵石樵(即解方,秘密中共党员):“皓午电悉。(一)我方为实际着想,谋解决途径,于鲍志一兄等飞奉化时,确携有解决西北方案。但主要事项仍为请张副司令返陕,请蒋委员长实践诺言,决无陕甘特殊化之意,何氏通报纯系诬蔑。(二)我方在抗日联合阵线下采取联共方式,但绝非容共,更非赤化。对于国民党之地位,固极尊重,在弟个人尤决不愿抛弃本党之立场也。是与李、白两公之主张正复相同,希照此意随时解答为盼。”
同日,杨虎城收到阎锡山的电报:希望杨接受甲案,并表示愿代向蒋介石斡旋。杨虎城即复电阎锡山:甘肃境内胡宗南部全部退出。请南京发600万及预发三个月军饷。并派人来陕宣抚。
李志刚到南京后,先分别拜会了于右任、冯玉祥、何应钦、陈立夫等政要,从他们嘴里没有了解出蒋的政策变化情况。只是冯玉祥作了这样一番表态:“他(指蒋)今后还有脸再打内战吗?我看他再打不下去了。至于具体情况,我也弄不清楚。虎城这小伙子我从前看他没有多大出息,想不到他真是个好小伙子!有机会我还要到西安去看看。”
1月23日,李志刚由戴笠陪同从南京到了奉化。当晚蒋介石立即召见了李。当他听李志刚说:“大家一致的意见,还是要求让张先生回去。”蒋一面摇头一面说:“我在西安上飞机时,张汉卿要送我到南京来,我劝他不要来,他不听,一定要来,我也只好听他来。他现在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你问他是不是那样。他来南京的时候,由他也由我,但是他来到南京以后,要想回去,不由他也不由我了。”
李志刚听蒋如此讲,便改谈顾祝同西进的问题,蒋说:“顾祝同部西进,目的不在打仗,而是为调度军队恢复秩序。”蒋让李转告杨虎城,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就要军事解决,并说他已通知顾祝同要相机处理,西安方面要找顾接洽,把真正困难的地方提出来与顾商洽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再由顾请示他,他一定能给解决,以后再不要直接去问他了。最后李志刚又委婉地说:“杨先生极关心委员长的抗日政策问题。”蒋听到这里,怒气冲冲地说:“杨虎城不学无术,不看我的《庐山军训讲演集》不了解讲演精神,不懂得我的意向,怎么你们也不帮助他看呢?你切实告诉杨虎城,只要他听我的命令,我一定对得起他们。”当日,李志刚即将蒋的谈话要点通过电报报告给了杨。
经蒋的允许,李志刚见到了被软禁在奉化雪窦寺的张学良。当李对张谈到西安方面坚持要求他返陕和遭到拒绝时,张感叹说:“蒋是不会让我回去的,回去会增加他不喜欢的力量。请告诉虎城多容忍,要团结。我估计除非全面抗日,东北军还存在,可以利用我在东北军中发挥作用时,我才有可能回去,否则是不能出去的。”言时神色凄惨。
李志刚在奉化还见到了从南京来此看蒋的汪精卫,汪对李说西安事变虽出于爱国热情,但万一在乱中伤害了领袖,后果不堪设想。汪批评杨虎城现在不该拥兵抵抗,应该服从中央,以免地方涂炭,等等。李问汪当前国家政策怎样转变?汪答怎样变动必须由中央全会做出决定,他这次来奉化就是与蒋介石商量召开中央全会事宜。由此李志刚得知南京正在酝酿召开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将要讨论转变国策问题,完成了杨虎城交给他了解南京政治动向的迫切任务。
根据李志刚从南京发回的种种信息,经三方研究后,1月24日杨虎城电复蒋介石,同意派代表赴潼关直接与顾祝同商谈。同日致电李志刚即回陕汇报,并赴潼关参加与顾祝同商谈。1月25日,李志刚飞回西安。杨虎城立即召集召开了东北军、十七路军高级军政人员会议,听取李志刚第二次去南京、奉化的情况汇报。听了李的汇报后,众人对张不能回来都感到很失望。杨虎城表示,他同意冯玉祥的说法,蒋是不能再打内战了。他对汪精卫住在奉化很注意,认为蒋必将与汪研究国民党与共产党间关系如何转变的问题。所以蒋介石在政策上的转变是有可能的。杨对这个问题做了这样分析后,会议即转入了讨论如何与顾祝同直接谈判的问题,决定李志刚、谢珂(东北军代表,前“剿总”办公厅副主任)前往潼关与顾祝同谈判。蒋介石在奉化接见李志刚的前一天,就决定由顾祝同在潼关和西安方面谈判,并电告顾:(一)东北军可留一师在咸阳到兰州段,第十七路军可留一二团在西安附近;(二)张学良问题待西北问题完全解决后另定;(三)中共部队将通过杨虎城接济。蒋介石做了一些让步为谈判创造了一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