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8世纪末期,普鲁士社会发生急骤的转变,开始向资本主义道路上发展。这股冲塌德意志帝国大厦的力量来自西方。
(一)
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在资产阶级的压力下,从中世纪早期延续至今的封建社会制度被涤荡,三权分立和人权保证了所有公民的自由和平等。普鲁土、奥地利、沙皇俄国和英国等国家组成反法同盟企图以武力进行干涉,结果惨遭失败,引起了革命军的反攻。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任法国第一执政,几次打败奥地利,使德意志帝国最终土崩瓦解。法国占领了莱茵河左岸,还包括德国的两个重要的城市科隆和美因茨。为了赔偿这些地区前主人的损失,进行了牺牲较小的,尤其是宗教的侯爵领地的大规模“土地重划”。把士俗化过程中没收的教会产业分给利益受到损害的诸侯。根据1803年的“帝国代表联席会议”的决定,大约400万臣民换了君主。中等邦国坐享其成。它们中间的大多数在1806年在法国的庇护下结成“莱茵邦联”。拿破仑希望削弱帝国皇室奥地利的力量,因此扶持正在崛起的普鲁士,普鲁士因此收益极大。几十年后打败了法国,统一了德国,取代了法国成为欧洲大陆上新的霸主。1806年,法兰茨二世皇帝退位,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就此寿终正寝,从此结束了德国的中世纪时代,尽管这一时刻的到来比别的国家整整晚了300年。
(二)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失败了,拿破仑“输出革命”所播下的种子却在发芽、成长。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随法国革命送到了德国,使之与德意志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产生了著名的普鲁士改革,其代表人物施泰因男爵和哈登贝格侯爵,时间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施泰因领导,从1807年到1808年;第二阶段由哈登贝格领导,从1810年到1822年。改革涉及农业、工业、城市、行政、军事及教育诸多方面。
特别是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莱茵河左岸广大地区,在此后不久便迅速发展起来,在农村创造了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普鲁士式道路”。通过封建立法,废除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用赎买的形式取得土地等财产的所有权。废除了普鲁士的农奴制及封建容克世袭的土地所有权,使普鲁士农业经济由此开始从封建庄园制向资产阶级容克地产制渐进。极大地增强了普鲁士人民的民族意识。改变了普鲁士社会经济结构及社会性质。随着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容克地主阶级逐渐资产阶级化,并与工业资本家在政治上结为联盟。如列宁所说,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资本家的组织”。
在农奴制改革的同时,在普鲁士“施泰因改革”为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先后颁布的《财政法令》、《工业税法》,在普鲁士境内废除关卡,实行对外关税统一。1811年,工商自由受到法律保护,彻底打击了中世纪以来,保守、封闭的行会制度对工商业阻碍,搬掉了普鲁士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块不容忽视的绊脚石。对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和1834年在德国境内建立的“关税同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普鲁士还按照法国模式改革军事制度,实行普通兵役制,废除旧的兵役法,每个普鲁士人都有义务服兵役,军队由正规军和预备军组成。
普鲁士的改革“取消了统治阶级最恶劣的特权,改变了旧社会的经济基础”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为19世纪30、40年代开始的普鲁士工业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时也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