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以其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的思想闻名于世。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也有着较深刻的影响,道家的诸多饮食思想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人们的饮食观念。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造化生根,神明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这种基本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道家对饮食的观念。
道家的养生食疗观念
中国历史上“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得益于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的促进,进而也衍生出了“药膳”。有些著名医药学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他们以自己治”理论和配方。唐朝孙思邈就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并且以其《食治》和《养老食疗》这两部巨著享誉千古。他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他又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可见孙思邈对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都继承了道家学派的养生食疗观念。
历史上很多养生食品都诞生于道家学派之中,养生食品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的一批道士修道炼丹时发明的。在中药中的诸多原料同样也是食物的原料,道教所服的药饵如枸杞子、伏苓、黄芪、何首乌、天门冬、菊花、白术、苡仁、山药、杏仁、松子、白芍等,经现代科学证实,也都具有人体需要的许多营养要素,也可以加工成美味的食品。
道家的烹饪技巧
炼丹是道教修炼的方术,这种炼丹以神为体,意为用,在修炼中对意念的把握称为“火候”,这一概念被引用在烹饪中,指对食品加热制作过程中,火力掌握大小强弱的恰到好处。这是道家对烹饪工艺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唐代以前,烹饪用火中只有“火齐”、“火剂”的说法,从唐代以来出现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死火等丰富多采的烹饪用火技术,使食品的制作具有了多种口味。在唐代人的笔记《酉阳杂俎》中记载:“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善于用火的道观往往能制作出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武当山紫宵宫的芝麻山药、泰山斗姥宫的金银豆腐、青城山天师洞的白果烧鸡都蜚声海内外。
道家的进食之道
道家崇尚养生的饮食思想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具有道家特色的进食之道,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的思想。孙思邈在其《五味损益食治篇》等著作中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他主张少食多餐,并且认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又说:“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他认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归熟嚼,使米脂入腹。”即吃东西时一定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他还说: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可见,早在一千多年前道家就有人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这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更是道家注重养生的进食之道的体现。
延伸阅读
道家辟谷养生
在古代,追求长生不老的人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要食粮,甚采用至辟谷的方式来养生。辟谷又称断谷、绝谷、休粮,即不吃五谷,以“辟谷药”代替。相传,辟谷能益气养身,并能让人飘飘欲仙,就如同在四海游一般。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辟谷对清理肠胃以保持体内内环境、内空间清洁,从而促进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辟谷也是健美的好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能量的吸收问题,能使胖人瘦下来,使瘦人胖起来,皮肤光泽润洁,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从气功养生、修炼的角度讲,辟谷可以健脑益智、开发人体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