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很多20几岁的女孩,常常会将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强加给别人,这样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比如,自己喜欢素描,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管对方乐意不乐意,总是离不开这个话题,对方就会觉得你很无聊。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关于投射效应的一个实验,80名大学生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内容是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表示愿意,且认为大多数人愿意这样做,一些拒绝背牌子的大学生认为,很少人愿意这样做。结果表明,这些大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有一天,周静茹走进一家电器商店,一台音色优美动听、低音浑厚震撼力强的音响引起了周静茹注意。一位女售货员热情地迎上来,满脸职业微笑,主动介绍这种新产品。她的介绍很在行,很流畅,从性能优势到结构特点,从性价比到售后服务,一一道来,边介绍边进行演示。
起初周静茹被她那热情而熟练的介绍所感动,对产品产生几分好感。本想问点什么,可是她连珠炮似的讲着,周静茹却总是插不上嘴。她不管周静茹懂还是不懂,也不管周静茹反应如何,喋喋不休地讲下去,似乎周静茹不掏出钱包就决不罢休。
周静茹心中产生了几分不悦,特别是当她褒扬自己的品牌而贬低其他品牌时,周静茹不免对她的动机产生了疑问:如此夸夸其谈,产品性能是否果真高超?顿时,这种疑虑把先前产生的好感一扫而光。只是出于礼貌不好意思走开,幸好这时又来了一位顾客,周静茹乘机“逃”出了商店。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人们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东西,或照自己的意思行动,希望别人在做事时征询自己的愿望、需求和意见,不喜欢别人妄下主张。
但是有些年轻的女孩说话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那是因为她们说话的时候,被一种占有和控制的欲望驱使着,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意愿从事。但是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往往会落空,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支配。
雅琳专门从事将新设计的草图卖给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业务。3年来,她每星期,或每隔一星期,都要去拜访纽约最著名的一位女服装设计师。“她从没有拒绝见我,但也从没有买过我所设计的东西。”雅琳说道,“她每次都仔细地看过我带去的草图,然后说对不起,雅琳小姐,我们今天又做不成生意啦!”
经过150次的失败,雅琳体会到自己一定是过于墨守成规,所以决心研究一下人际关系的有关法则,以帮助自己获得一些新的观念,找到新的力量。
后来,她采用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她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挟在腋下,然后跑去见设计师。“我想请您帮点小忙。”雅琳说道,“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可否请您帮忙完成,以更加符合你们的需要?”
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一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再来找我。”3天之后,雅琳回去找设计师,听了她的意见,然后把草图带回工作室,按照设计师的意见认真完成。结果呢?雅琳说道:“我一直希望她买我提供的东西,这是不对的。后来我要她提供意见,她就成了设计人。我并没有把东西推销给她,是她自己买了。”
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让对方按着自己的逻辑走,是行不通的。他也会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想问题。其实,这个时候,你不妨换个角度,给对方接受的余地。或者,让对方认为主意是他想出来的,他就会主动和你合作。反之,你太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让对方有种被轻视的感觉,当然不会喜欢与你合作。
下次,当你对他人做出某种结论的时候,不妨换种思维想想,考虑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受到了自己经验或思维的限制。卡耐基说:“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是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无论做人做事,都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这样只会得不偿失。